頑石點頭

~~~~~~~~~~~~~~~~~~~~~~~~ « 大  綱 » ~~~~~~~~~~~~~~~~~~~~~~~~
《頑石點頭──彼得生平研究》目錄(簡略版)
楊序
李序
自序
第一部 門徒彼得
1. 入門第一課(約一40-42;路五1-11)
2. 生命的操練(可三13-19;路六12-16)
3. 飛越洪濤(太十四22-33)
4. 有福的啟示(太十六13-20)
5. 失敗乃成功之子(太十六21-28)
6. 聖山經歷、塵世應用(太十七1-8、24-27)
7. 饒恕之道(太十八21-35)
8. 洗腳盆的福音(路二十二14、24-27;約十三1-17;路二十二31-34)
9. 沉痛經歷的剖析(約十三36-38,十八15-18、25-27;路二十二61-62)
10. 不計前嫌、重新託付(約二十一1-17)
第二部 使徒彼得
11. 復興的前夕(徒一6-26)
12. 新人事、新境界(徒二1-42)
13. 新人事、新名號(徒三1-26)
14. 新人事、新膽量(徒四1-31)
15. 新人事、新權能(徒五1-16,九32-42)
16. 新人事、新突破(徒十1-48,十五7-11;加二11-14)
17. 新人事、新際遇(徒十二1-17)
第三部 結論
18. 頑石點頭──彼得生平末事(約二十一18-23)
經文索引

~~~~~~~~~~~~~~~~~~~~~~~~ « 推  介 » ~~~~~~~~~~~~~~~~~~~~~~~~
楊牧谷牧師撰序:
接洽賴牧師寫《頑石點頭》,恍如昨日;轉眼間一整本書就擺在眼前。
過去年半有使用《道材》[1]的人早知道此書將會出版,並瞭解賴牧師釋經嚴謹,和應用部分所流露出的那種牧者心腸(這是我最爲欣賞的一部分)。我常對神學生說,無論是在本地或海外著名學府讀神學,切記不要做個現代文士,即只會旁徵博引,用許多註疏嚕囌一輪;要釋經就一定要有一個具體對象,不能只求滿足釋經家所要求的條件,對來等待聼信息的會友視而不見。坦白說,註疏式釋經是容易做的,只要受過一定的訓練,住近一個具規模的圖書館,然後給予足夠的時間,人人都可以寫出一篇有幾百個腳註的釋經文章來。但這種現代文士式的研經對誰有好處呢?一個現代站講台的人又豈能無視待哺的會友?
反過來說,要具牧者心腸來研經、站講台,又談何容易呢?你不曾帶領教會,不曾牧養過羊群,又從何來牧者心腸?
我認識賴牧師之前,早從他牧養的會友中多聞其佳美的聲譽。有一個他牧養多年的中年女會友對我說:「賴牧師站在講台上,未曾有一次我是沒有得著的。」另一人對我說:「我們很少猜到賴牧師會從甚麽地方解釋一段經文,無論哪段經文是有多熟悉。」這就是我全心推許的良牧。
其實,我又豈是在推許誰呢?《頑石點頭》是不必做甚麽推介的,因爲一本書若是好的,它真的會被市場確認。我樂意爲此書寫序,是因爲喜見賴牧師長年努力的心血沒有白費,今天會有許多人得其益處。是為序。
──〈楊序〉,載於《頑石點頭──彼得生平研究》,1999年5月
[1] 《道材》是給傳道人參考使用的講道材料,賴若瀚牧師是主要作者之一,《頑石點頭》各章大多曾刊載於《道材》。楊牧谷牧師則為該刊物總編輯。

李耀全牧師撰序:
《頑石點頭──彼得生平研究》一書的出版,是華人教會的喜訊。特別是對喜愛神話語的信徒,以及對研讀聖經人物有興趣的弟兄姊妹來說,此書尤其寶貴。
從這本書滿有創意地採用比喻:「頑石點頭」這名稱開始,我便意會到作者對彼得生平研究的深度,也欣賞他深入淺出表達的能力。「彼得」在希臘文是石頭的意思(亞蘭文是「磯法」),是耶穌呼召約翰的兒子「西門」時賜他的新名字,標誌着他人生嶄新的開始。耶穌盼望把「西門」這塊「頑石」雕成「柱石」,把他頑固的性格改造成爲可造可用之才。「彼得」一生要學的功課就是要向主「點頭」,順服神的主權。堅硬的頑石又如何能點頭呢?作者用的書名叫我不能不拿起書的初稿來看,結果一開卷就愛不釋手。
其實,我愛這本書是有個人的原因。我的洋名是「西門」(Simon),是小學時我為自己選擇的英文名字。當時人人都為自己起一個英文名字,故此我也不例外。起初我選擇了「彼得」這名字,但後來覺得它太普遍了,結果改爲「西門」。可是,當我知道解經家說「西門」與「彼得」有「小石」與「大石」之分,我便有點後悔,爲何不要「大石」而要「小石」呢?從那時起,我就開始研讀西門彼得的生平,發覺我年青時倔強、欠耐性、衝動、頑固、滿腔熱血、急躁的性格,與未成熟的彼得極其相似。我每次讀到或講到有關彼得的生平時,都會發出感嘆:「爲何我的名字不是『彼得』卻是『西門』?主耶穌啊,願祢也把我的名字改爲『彼得』,使我被祢塑造成爲可造可用之才!」這本書就是詳盡地重新把西門‧彼得生命更新的祕笈告訴我。
我把全書看了一遍之後,得出的結論是:無論在英文或中文的書籍中,我從未遇到一本書像《頑石點頭》般,對彼得生平講解得這樣淋漓盡致。作者的原文釋經顯出他是一位學者;他的大綱表明他是一位有豐富經驗的釋經講道者。他的文筆、治學與教學的風範,令我想起昔日思想敏捷的文士、通達耶和華律法書的以斯拉──「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拉七10)。這就是同工賴若瀚牧師所給我的深刻印象。
是的,我以與賴若瀚牧師作同工為榮。當我[1]要為神學院博士班同學找一位資深的牧者教授「釋經講道法」,好作爲他們講道的模範,賴牧師便是我們特約講師的首選。密集課程過後,同學們(包括香港不少資深的牧者)都覺得獲益良多。賴牧師,能與你在教學與寫作上同工是我的榮幸,謝謝你。
但願這本彼得生平的研究使每一位讀者的生命得到改造,讓你由一塊「頑石」變爲教會的「柱石」。我誠意推薦這書給每一位信徒。
──〈李序〉,載於《頑石點頭──彼得生平研究》,1999年6月
[2]李耀全牧師當時擔任建道神學院副教授,兼教牧中心/教牧學博士課程主任。

  李偉良先生推介:
賴牧師這本著作,嚴謹而精彩,看一遍等於去了十八次培靈大會。
一、引言
彼得性格鮮明,一生的抑揚頓挫,煞是迷人。我少年時就叫彼得,老師說:彼得的意思是「磐石」,你還小,就叫「石仔」吧!讀聖經讀 到耶穌跟彼得說:「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 覺得浪漫非常,感覺像詩詞中少年聽雨、壯年聽雨、老年聽雨的滄桑多感,無限想像,以為自己就在觀眾的目送下,淒美地步向不可知的未 來……
如果你愛彼得,又或想瞭解彼得,萬不要錯過這本書,因為作者明言,他要「透過彼得有血有肉的經歷」,「為靈命追求提供一條可遵循 的路徑」(〈自序〉,頁vii )。
二、結構
結構這個東西很奇妙,它就像你體內216根骨頭:根根重要,根根不可見。很少人會讚美一副骷髏骨頭美麗動人,但一個美女如拔示巴, 若沒有一副骨架支撐,只是一堆爛肉!若不用提名,我們都會承認,有時我們在教會的講台,會聽到一堆爛肉;我也有參與講壇事奉,有時也 覺得,自己在販賣爛肉。
然而,如果你看了賴牧師這十八章釋經講章的結構,你會驚訝骨骼配搭之奧妙!一個傳道人單看見賴牧師講章的大綱,腦海就可以編出一 章情理並茂的信息;可是看了賴牧師講章的內容後,又會隨即撕掉自己所寫的,因為小巫碰上了大巫,石頭遇上了寶玉。賴牧師這本書除了旨在餵養讀者外,還有意示範解經講道的形式,特別是人物研經的方法,可謂一箭雙鵰。
三、故事
人心都渴望好的故事,一篇好的講章能被聽眾記住,不是因為講章裏的邏輯,而是因為當中的故事。故事好,有些是因為細節活靈活現, 像《恩典多奇異》渲染的;有些是因為主題一針見血,像《頑石點頭》勾勒的。賴牧師所「講」的故事,既風趣又含哲理,見得出他的「博 學」與「深度」。
例如他講到「世間的權力」時,舉了「啄食的次序」與「螃蟹哲學」加以說明:撒一把米在十隻雞面前,你會發現牠們中間出現一個權力 等級,最凶狠的雞會先吃,然後跟著是第二大的,第三大的……權力較小的,只有找機會啄食在旁的米粒,這謂之「啄食次序」;捕蟹人不用 蓋蟹桶,因為每隻蟹都想爬出桶外,當一隻蟹快要爬上來時,必有另一隻拉住牠的後足,把牠拉下去,結果你拉我,我拉你,一隻都爬不上 來,這稱為「螃蟹哲學」。
故事或名句的出處,有來自當代的神學院教授、牧師、主教,有近代的總統、猶太人,也有初世紀的哲學家、神學家與經典著作,有文學 名著如《根》,又有商界錦囊如《高效率人士的七大習慣》,可謂兼容並蓄、包羅萬象。
四 、牧者心
有個問題我一直不明白,為甚麼「傳道人」都想升為「牧師」?但我明白的是:有的無名傳道者很有牧者心,有的掛牧師銜的卻只知牧養 自己。當然「名符其實」是信徒最願意看見的。神學院愛學術,寫論文要有七十個七條腳註,但其中有多少篇研經能真正造就信徒?
楊牧谷在〈楊序〉裏說:「註疏式釋經是容易做的……人人都可以寫出一篇幾百個腳註的釋經文章來,但這種現代文士式的研經對誰有好 處呢?」他稱頌賴牧師以牧者心腸來研經與站講台。
賴牧師的牧者心腸常常在他的諄諄教誨中流露出來:
  今日許多信徒失敗跌倒的原因,不是因為沒有恩賜,不是因為沒有膽量,不是因為沒有神學知識。基本的問題乃是失去起初對主的愛——那份 熱切的、激烈的、澎拜的愛;又是單純的、專注的、沒有雜質的愛;更是願意擺上的、犧牲的、無我的愛。(頁256)
  在這個科技發達的社會中,世人經常尋找有效率的領袖,不計較他的品格如何;看重他的魄力與才幹,卻不論道德的標準。然而作耶穌的工人 則不然,必須以品格為先,工作在後;靈性為先,事奉在後;動機為先,行為在後。(頁288)
五 、 結語
當一顆牧者心發出一篇振聾發聵的信息,真的可以叫頑石點頭,昔日耶穌如是,今日耶穌的眾僕人亦如是。
我在泰國就曾碰到過兩位講道大有能力的牧者,閑談之間,知道其中一位華裔牧師打算整理他的泰文講章出版,我馬上請同工從香港寄來 一本《頑石點頭》,希望以他山之石,引出該牧師的玉來。我向泰國華裔同工推介,亦願意向廣大華人信徒推介,使我們人人同得益處。
──〈是誰令石頭點頭?〉,本文轉載自《傳書》雙月刊第47期。由中國信徒佈道會出版,蒙允許轉載。因應需要,原文經編者稍微增刪修改。

  李家財先生推介:
這是一本我愛不釋手的書,我非常喜愛此書.裏頭所帶出的信息和教導,我都喜歡,它們也讓我得到很多的指引和亮光。此書我用了兩個月多時間才看完,那是因為裏頭的信息實在太豐富,太有意思了,我把每一章、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字都細心閱讀。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 : 門徒彼得、使徒彼得和結論。作者賴若瀚牧師在〈自序〉中說:「彼得是新約聖經最具特色的人物,他的生命經歷有非常濃厚的戲劇性。他那徹頭徹尾的人性,將智慧與遲鈍、勇敢與懦怯、自信與易變、開放與頑強夾雜在一身;再加上他顯而易見的軟弱,如鐘擺一般的極端表現,讓人一下子就可以與他認同,而且在不知不覺間就被他吸引。然而,讀彼得生平最大的收穫還不止於此,他的一生正是神無盡的恩惠、智慧與權能的彰顯,是神透過軟弱的他成就神國度的大事。」
作者把彼得遇見困難時、失落時、不認識主時的情形,與現代信徒的同樣景況作比較,讓我們從中得到教導和儆醒。此書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彼得不認主後在提比哩亞海邊的經歷,耶穌一共三次問彼得:「你愛主嗎?」「“你愛主嗎」這問語到現在都一直在影響我的事奉,每一次事奉時我都不斷問自己:「我愛主嗎?」”這也成了我事奉的動力,因為這是我們一生事奉和生活的基礎,是門徒不可忽略的。這種對主的愛,也是主所要的那份熱切的、激烈的、澎拜的、單純的、專注的、沒有雜質的愛,更是願意擺上的、犧牲的、無我的愛。
這真是一本好書呀!
── 刊登於馬來西亞一雜志《金書獎作品展》欄目,網址是:http://www.bridge.org.my/bridge/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