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十步释经法设计查经教案
当你决定要与家人同去旅行,你不会到时叫全家人跳上车,然后漫无目的地驾车游荡,好像亚伯拉罕「出去的时候,还不知道往哪里去」(亚伯拉罕有神特別的呼召,才可以这样作;你我没有,所以不能学他这样作)。
若要有一次愉快的旅行,必须做好基本的预备工夫:先订定旅行的日期,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选定要去的目的地。在欧美国家,人们喜欢开长途车,有时会全程开车代替乘飞机。他们会找好地图,划好行车路线,预算好甚么时候在哪个城市住宿──甚至连旅馆都预订了。除非路上有突发事件,不然,一切会按照计划进行。
Steven Covey在他的畅销书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说:「所有意图之所以成功,皆因经歷了两次被创造:首先在脑海里构思,然后实际去经歷。」(All successful endeavors are created twice. There’s a first, mental or spiritual creation, and a second, physical creation to all things)。这原则適用於工作上、生意上、事奉上、教学上,甚至带领小组查经的事上。
神亦曾经採用同样的方法。当祂在旷野要摩西建造会幕时,祂叫摩西上西乃山,將会幕的蓝图向他启示,这蓝图首先记录在出埃及记二十五至三十章。摩西后来照著山上所得的蓝图建造会幕,圣经不厌其烦地在出埃及记三十五至四十章复述一次,两个记录大致相同。
带领小组查经的事奉没有两样。每次带领查经必须先有目標,然后有引往目的地的蓝图。这蓝图正是「查经教案」,让带领的人知所適从,知道如何透过绘製好的地图抵达目的地。
以下示范如何用十步释经法查考腓利门书1-7节。这释经法能让人对经文深入钻研,对於查经组长、主日学老师或预备讲章的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工夫。在释经有了结果之后,查经组长可以整理资料,设计出一份查经教案。虽然教案乃跟据十步释经的成果而来,却不 必將所有释经结果搬进教案里。
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所发的问题共有三类:观察的问题、解释的问题与应用的问题。首先,可以將观察部分的心得,转变成观察问题。然后,再配合解释部分的问题来发问。而在应用方面,可將应用的原则与细节化作实用性的问题,自己先行应用,然后再向组员发问。
最后,在教案前加上一个引起兴趣的话剧、习题或个案研究。在引发兴趣的同时,可以引入主题。
示范:为腓利门书1-7节设计查经教案
习题
请用不多於25字的字数,对你身旁的人说出爱意(但不能包括「我爱你」这三个字在內)。(5分钟)
写下之后请在组內分享。(相信所分享的多半都是一些爱的行动)
一. 引言
腓利门书是保罗书信中最短的一封,全书只有25节,希腊文有335个字,中文和合本有679个字。若是用蒲草纸书写,一张纸可以写完。有人说它是圣经的「明信片」,又或是一张「便笺」,与保罗所写的其他书信相比,在篇幅上、內容上与分量上都略嫌不足。
这卷书虽然短小,但在字里行间却流露著深邃的智慧,是一卷极具属灵价值的书。巴斯德说得好:「世上最好的画廊都有一角地方用来放置一些精选小画。圣经也是一样,除了那些大作品之外,也有一卷极可爱的腓利门书。它可算得是用『最精巧的机智,最有礼貌的体统,最戏剧化的聪敏』写成的杰作。」(巴斯德:《圣经研究》,第六卷,页357)
二. 小组查经
小组组长可用下列的观察与解释问题带领组员查经。(答案可参阅赖若瀚著《在基督里的自由──腓利门书十步释经研读》第三章,及第十二章之第六至八步骤)
1. 当你读完这段经文后,你可以找出经文的初步分段吗?(察:结构)
2. 保罗在腓利门书中自称是「为基督耶穌被囚的」(1节),这与他在其他书信中所自称的有何不同?又这样的自称带出甚么特別的意义?(解:比较经文、词的意义)
3. 腓利门书显然是给腓利门写的 (1节),它的写作还有其他的对象吗?(察:人物、比对)
4. 保罗经常为受书人献上感恩 (4节),他这一次主要为腓利门的甚么感恩呢?(解:语法结构)
5. 试简单解释第6节中几个主要字、词、短语的基本意义:「与人所同有的信心」、「显出功效」与「为基督做的」。(解:词的意义、语法结构)
6. 你可以用自己的话將第6节的总意归纳吗?(解:归纳总意)
7. 「得了畅快」一语包含甚么意义?(解:词的意义)「眾圣徒的心」如何从腓利门得了畅快 (7节)?(解:逻辑推理)[答案可参同上书第十章「词的研究习题:『心肠』( splagchnon)」]
8. 第4至7节这段经文如何为下文的请求(8-21节)铺路?(解:上文下理)
9. 本段经文的重点在哪里?主题是甚么?(解:找出主题)又如何可以搭桥成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应用原则?(用:写下原则)
三. 分组討论
將组员分为三组,每组的组员討论以下的个案,並回答隨后的四条问题。
【用信心祈求,用爱心探访】
查理.西缅(Charles Simeon,1759-1836)是英国剑桥皇家学院神学部毕业生。有一天,他站在伦敦有七百年歷史的三一教堂前,大胆向神祈求说:「神啊!求祢把这间教会给我!」祷告完了之后,他立刻进行探访的工作,每天在教会四周向住户做挨家挨户的访问。他通常会提出三个问题:
(1)你已经多久没去教会?
(2)记得你最后一次与主亲近是在甚么时候?
(3)现在我能为你做甚么?
由於他爱心的关怀,很多人受感动回到教会。不过,当日的教会已经成为有钱人去的地方,教堂的许多座位都被有钱人以包厢的方式包了,以致这些被西缅牧师邀请来的邻人没有座位可坐。所以,牧师自己去买木板,亲手钉了许多板凳,放在教堂最后面的空地上,让新朋友聚会时有板凳可以安坐,一同参加聚会敬拜主。
十二年后,教会大得復兴,有更多穷人涌进教会,在主里不分高低、贫富、贵贱,都是神的儿女。西缅牧师在那里牧养五十三年之久,影响很多年轻人奉献给主,不但有人成为牧师、宣教师,其中有一位更成为国会议员──他推动废除奴隶制度,最后成功,这位年轻人就是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
──引自网上文章,载於http://simon1287.pixnet.net/blog/post/4158401
1. 读了上述的歷史事蹟后,你对西缅牧师的信心与爱心有甚么感受?
2. 你的信心有爱心支持吗?你的信心有行为配合吗?
3. 若你的爱心仍未找到落脚地,你会在未来一週作出甚么样的爱心行动?
4. 你愿意成为一个「使人得畅快」的人吗?別人会因为你在身旁而感到欣慰吗?有甚么实际的步骤可以帮助你达到这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