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要注意文理情境
研讀聖經的敍事文體時,要用「敍事眼」來兼顧文理和文化的情境。我們不能以讀《伊索寓言》的方法來讀神的話。每個寓言都是獨立的,而從寓言中看到甚麼教訓就是寓言的解釋,但是讀神的話不能用這樣的方法。
最近聽到一篇葡萄園主比喻的講道(太二十1-16),講員指出比喻中的園主所說出的最後一句話 ──「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二十15)──是比喻的的重點,神有主權隨祂自己的意思去行事:祂的心意非同我們的心意(賽五十五8-9),天國的獎賞完全是在乎祂的全權恩典(出三十三19),因福音就是恩典(弗二8-9)。
至於應用方面,講員列舉了多個例子:(一)忠於你事奉的崗位,因神揀選不同的人作不同的工作;(二)不要嫉妒別人的復興事工,因是神選擇祂要復興的工作;(三)蒙神醫治的要歸榮耀給神,因神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四)歡迎那些未有付上代價而承受福氣的人,因這是神工作的方法;(五)天國的獎賞是我們不能預測的;(六)我們全屬那酉初進去作工的工人,得享別人的工作成果;(七)要安分守己,珍惜工作能力,因這都是神所賜的恩典;(八)不要貪不應得的和嫉妒別人所得的;(九)恩典是不可以強求的,要因得到合理的工價而知足;(十)要為將來的審判而作準備。
一般來說,這篇算是循規蹈矩、四平八穩的講章,但美中不足的是講員未能把比喻的核心信息帶出來,只是在外圍兜著圏走。若只單看比喻的本身,確實可取多方面的教訓,但要注意的是:比喻的一前一後都被同一句子括著。「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十九30,二十16)這前後呼應的句子就收窄了比喻的經文概念為:「那最蒙神恩典滿有工作能力的,因在工資事宜上與神斤斤計較,卻成為最不懂神恩的人。」若再看比喻的上兩段和下一段的故事,就可察覺到耶穌講這比喻的情境是針對著人斤斤計較跟從主將來要得的獎賞:少年人來問耶穌要付出多少才可換取將來的永生(太十九16-24),彼得(極可能是代表著門徒)問將來可得著甚麼(十九25-30),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他兩個兒子也來求確保將來的獎賞(二十17-28)。看準這些經文的文理情境,收窄了比喻的取向,就可把不同的概念串起來成為一個核心講道概念:事奉神要信靠神恩典,不要與主斤斤計較。
研讀經文和準備講章時,不單要注意經文,也要留心上下的文理情境,以「由外到內」來讀經和講道,控制著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