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第一三三篇
经文(新標点和合本)(大卫上行之诗)
1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2 这好比那贵重的油浇在亚伦的头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
3 又好比黑门的甘露降在锡安山;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
经文重译
大卫上行之诗
1看哪!弟兄们齐在一起,是何等的好、何等的美!
2 这好比那上好的油,浇在亚伦的头顶,下落到鬍鬚, 又下落到他衣袍的领口;
3 又好比那黑门的甘露,下落到锡安的眾山;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了的福气——就是永远的生命。
引言
十六世纪英国诗人John Donne写了一首小诗,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没有人是一个孤岛」(“No man is an Island”)。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说明人不能独自生存。我们需要別人、倚赖別人,別人能丰富我们的生命。
然而,这句话若能稍作更改,会更切合当今人们生命的真相。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因为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处隱密的地方,那里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隱私、自己的世界,是別人不能进入的內室。不过,我们可以在岛与岛之间建桥樑、开隧道; 或筑码头,让彼此间可以来往,保持接触与沟通。
隱士式的生活並非圣经所赞许的生活,圣经中有很多「彼此」、「互相」,因为我们是在基督里为肢体的生命有机体。然而,今日人们最擅长筑墙而非建桥。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虽然会有许多不同的问题,但同时亦带来无穷尽的乐趣。诗篇第一三三篇,正是一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课题的诗篇。
这篇诗只有三节,主题清晰地指出合一的美景,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1. 主题论述(1节):合一群体在一起的美景
2. 用两个画像形容主题(2-3a节):合一群体得膏油的洁净与甘露的滋润
3. 结语(3b节):合一群体蒙受神美善的祝福
一. 一幅美景(1节)
重译:「1看哪!弟兄们齐在一起,是何等的 好、何等的美!」
诗人大卫用「看哪」一词开始,要唤起人们的注意。接着,他指出一个由旁人所见证,因而发出讚叹的事实。在圣经原文里,第1节没有「和睦」一词,原意是「齐在一起」。
其实,人们「齐在一起」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冤家聚头,不啻是一种煎熬!必须要「和睦地」齐在一起,才会是又好又美。因此,几个主要译本都加入「和睦」(Unity),可收画龙点睛之效。
这里的「弟兄」,是指每年三次上耶路撒冷守节的以色列人。这诗应是他们前往圣城途中吟唱的诗歌。「他们都体验一种合一的经歷。朝圣者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並不同的支派,但是他们因一个目標而聚集,就是到耶路撒冷去敬拜上主。」1 因此,「弟兄」是指在神圣约中有分的圣民,引申到今天,则是指所有属於神、以神为父的基督徒。
诗人接续说:这是一幅又「好」又「美」的图画。我们都知道,「好」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美」的东西又不一定是好。又好又美,是完美无瑕的境界。「好」字的希伯来文,正是创世记第一章神完成一切创造之后,祂看着是「好的」所用的字眼。
「美」一词具有音乐上的字根,有音乐和谐的意思。正如一个交响乐团,在指挥的带领下,各种乐器配合在一起发出和谐的乐音。诗人说,立约的群体在一起,在上耶路撒冷守节时那种上下一心、团结契合的情景,是何等美妙绝伦的图画!
人们怎样可以和睦在一起呢?在世俗社会中,有所谓「五同之谊」,那就是:(1)同宗——即「血缘关係」,讲起原是同宗同姓,分外亲切(因此有「宗亲会」);(2)同乡——即「地缘关係」,来自同一个乡下或原居地,有「老乡」与「自家人」的感受;(3)同学—— 即「文缘关係」,同学关係在今天的社会中十分重要,许多老同学都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4)同事——即「事缘关係」,因职业、工作的关係而彼此认识,建立感情;(5)同好——即「志缘关係」,同有某一种兴趣或志向而聚在一处,是志同道合之交。
然而,上述的只是人们走在一起的外在因素。而神的子民(圣约的群体)能走在一起,有更深一层的、內在的因素。那正是这篇诗所指向,一种只有在圣约群体才能经歷到的——属灵上的契合。今日地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充满忌恨、纷爭、猜疑、不和。教会能否使人看见属天的美景,让人看见和睦、合一、相爱的生活呢?教会若要成为劝导人与神和好的桥樑,就必须有「和睦共处」的好榜样。人们可否因见到我们的生活而发出像诗人一般的惊讶,说「看哪!弟兄们齐在一起,是何等的好、何等的美!」?
二. 两个画像(2-3a节)
重 译 : 「 2这好比那上好的油,浇在亚伦的头 顶,下落到鬍鬚,又下落到他衣袍的领口;3a又好比 那黑门的甘露,下落到锡安的眾山……」
讲述了合一的事实后,诗人接着用两个比喻形 容这合一的美善:好比上好的油;又好比黑门的甘 露。这两个画像,重点在於「圣油的洁净」和「甘 露的滋润」。2
- 第一个画像:圣油的洁净(2节)
「……贵重的油浇在亚伦的头上」(2节,和 合本),这情景是指大祭司被膏立接受圣职(出二十九7;利八12),那是以色列人合一的象徵。因大 祭司在胸前带着代表十二支派的胸牌,他代表着百 姓 来 事 奉 神 。 而 这 里 的 「 贵 重 」 , 在 原 文 与 第 1节 所用的「好」字相同,是「上好」或「珍贵」的意 思。
初读之时,对这个画像有点摸不着头脑。有两 个问题:贵重的膏油从亚伦的头,流到鬍鬚又流到 衣袍的领口,如何表达又好又美的图画呢?另外, 它与和睦合一有甚么关係?
细想之下,亚伦被膏立的景象一点都不美。试 从表面来看,那甚至有点狼狈不堪的感觉。头髮、 鬍鬚与圣袍都弄到脏兮兮的,美在甚么地方呢?但 诗人说是美,是基於这场景背后带来的意义。
请 问 : 当 一 个 人 接 受 洗 礼 从 水 中 上 来 , 全 身 湿淋淋地十足一只落汤鸡,美不美?可以说既「不 美」又「美」!「不美」是外表不美;「美」是因 为它背后的属灵意义:是与主同死同埋葬,一举一 动有新生样式的表徵。亚伦被膏立时的美,是同样 道理。
另外,亚伦的油「流到鬍鬚又流到衣襟」与和 睦在一起有甚么关係呢?
首先,亚伦被膏立,是代表着十二个支派,他的大祭司礼服胸前,有一个胸牌,有十二支派的宝石在其上。圣油浇在他头上,表明神的恩典將他洁净並分別为圣。亚伦是有罪的人,必须有圣油的膏抹、洁净才能担任圣职,它同时象徵着以色列人整体也在其中被洁净,圣约群体才能真正和睦地齐在一起!
可以用「从一而眾」来形容整个过程。从新约的角度看,膏油代表圣灵的工作,我们要「竭力保 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四3)。因为合一由圣灵而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开办了一所地下神学院,老师与二十五位学员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们生活的经歷后来由潘霍华记述下来,並参照圣经的真理写成《团契生活》一书。书中最后一章说明「彼此认罪」的重要性:「一个人若要和自己所犯的罪独处,那真是孤单透顶了。儘管信徒有共同的灵修、共同的祷告,在服事中有交通,可是仍然会处於孤单。他们未能作最后突破而享有真正的团契,是因为他们虽然彼此有团契,可是却是以信徒或敬虔者的身分参加,不是以不信者、罪人的身分。……在敬虔者当中突然来了一个真正的罪人,是会叫许多信徒惊惶失措的。所以我们只好和自己的罪独处,只好撒谎,只好假冒为善。但我们其实是罪人啊!」3
要和睦共处,同心同行,其中一个祕诀是承认自己有软弱、不完美。然而,因着圣灵的感动、圣油的洁净,信徒可以相互认罪、包容接纳,这种和睦共处不是虚擬的憧憬,乃是实际生活的体验。
B.第二个画像:甘露的滋润(3a节)
现今圣地的「锡安山」位於耶路撒冷旧城的西 南方,在古时是在耶路撒冷城內。「锡安山」亦可 以泛指耶路撒冷。
「黑门山」是在以色列北部,海拔九千多呎, 是以色列地最高的山,同时是约旦河的源头。在乾 旱的巴勒斯坦地,水是滋润大地所不能缺少的,植 物需要雨露才能存活,有水就有生机。水不单代表 着生命和繁荣,更是神恩惠的明证。
「锡安山」则是海拔只有二千余呎的小山丘。 若从地理环境看,从黑门山到锡安山之间,距离约 200公里,相当遥远。「黑门」的「甘露」如何可以 下落到「锡安山」呢?
我们不必担心黑门的雨露如何实际地下落到锡 安山。4 因为它可以是一种象徵性的表达,想像到 北面的水源如何滋润以色列全境,甚至沛降在锡安 山,使圣城得到丰足。这个象徵性的用法,要指出 圣约群体的合一,能带来极大的滋润与活力。
可以用「由北到南」来形容整个过程。说明那 些富有的,要分享给没有的。从新约的角度看,保 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与第十四章描述圣徒在基 督的身体里互为肢体,生命彼此结连,藉着彼此相 关与相顾,体面的肢体照顾不体面的肢体,强壮的 肢体扶持软弱的肢体(林前十二23),因而產生极 大的生命力。
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有磨擦衝突,关係有 时也会枯乾或硬化,需要从神而来的滋润。而当神 的福气降临之时,带来的合一是具有渗透性的。
合一是教会兴旺成长的要素,和谐是在增长之 前,合一就是力量。信徒同心合意,才可以兴旺福 音。纷爭的教会是给魔鬼留地步,將力量分散於不 必要的爭论与爭斗中,哪能有长进?
三. 福气降临(3b节)
重译:「3b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了的福气—— 就是永远的生命。」
「在那里」可指锡安眾山,更是指第1节弟兄齐 在一起的圣约群体。
这篇诗中「下落」一词在原文出现了三次,两 次用於贵重的膏油「下落……」,一次用於黑门的甘 露「下落……」,再配合第3节下半节强调的「耶和 华所命定的福」,表明是神作主动,是祂所赐的永 远的生命,倾倒在合一的圣约群体中。5
我 们 討 论 过 属 世 的 「 五 同 之 谊 」 , 现 在 让 我 们 同 时 看 属 主 的 「 五 同 之 谊 」 , 那 就 是 : ( 1) 同 宗——即 同 宗 於 天 上 的 父 , 具 有 属 灵 的 「 血 缘 关 係」,同称呼神为「阿爸父」;(2)同体——即同 属於基督的「身体」,同有一个生命,彼此相关与 相 顾 ; ( 3) 同 道——服 膺 在 同 一 个 真 理 的 標 准 之 下,在真道上彼此建立;(4)同心——我们同有一 种心態,「以基督耶穌的心为心」,在不同意见中 寻求和谐一致;(5)同仇——我们同有一个仇敌, 是空中掌权的恶魔,我们必须站在同一阵线,同仇 敌愾,不能自己人打自己人。
结语
属 灵 的 相 交 並 非 易 事 , 乃 须 要 付 上 代 价 、 放 下自我,方能达成。合一的特质,必须藉着圣油的 洁净与甘灵的滋润,从一而眾,由北到南,实践在 相交的群体中。这种合一的美景,是何等令人羡慕 又何等蒙福呢!这不是外表的友善,而是从信仰而 来,有诸內、形诸外的彰显。
要达成这种合一的美景,信徒须要在神面前立志。首先,要立志靠主做一个愿意与人和睦的人, 就如圣经说:「眾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眾人和睦。」(罗十二17-18)放下自我,靠着圣灵,融入在属灵的团契中。
再者,要立志靠主做一个「受伤的医治者」(A wounded healer)6。在人与人相处的经歷中,相信每个人都曾被別人伤害过。不要因为自己曾经受伤,就认为別人亦必须受同样的遭遇。要靠主摆脱苦毒,成为负伤的医治者!支取从信心而来的力量,活出圣洁和能滋润別人生命的人。
附註
1 范甘麦伦著:《诗篇》(下),潘秋松、邵丽君合译(美国:麦种,2008/2010),页1649。 A. A. Anderson同样认为诗一三三的背景是圣民到耶路撒冷朝圣(Psalms 73-150, The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3], 885)。Allen认为本诗是暗用申命记二十五章5节,说明弟兄同居,当哥哥死去,弟弟要娶嫂嫂,代兄长传宗接代。若有这样的意思,相信是要藉此说明到耶路撒冷朝圣的群体,不单是因为同族,更因为在同一个圣约下的和谐景象。参Allen, L. C. Psalms 101–150,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21, revised (Dallas: Word, 2002), 279。
2 因此,这里明显是两幅画像。Dahood认为这里的膏油与甘露,是希伯来文与乌加列文常用的一对,参创二十七28、39。参Mitchell Dahood, Psalms III, The Anchor Bible 17A (New York: Doubleday, 1970), 251-252。
3 潘霍华著:《团契生活》,邓肇明译,重编修订版(香港:基督教文艺,1999年),页121。4 Dahood, Psalms III, 252.
5 Derek Kidner, Psalms 73-150,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75/1996), 453.
6 “Wounded Healer”(受伤的医治者)一词是Henry Nouwen 的用语,意指一个曾经受伤或跌倒,后来靠主恩典得医治重新站起来的人。我们可用我们受伤的经歷去医治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