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一三三篇

經文(新標點和合本)(大衛上行之詩)

1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

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經文重譯

大衛上行之詩

1看哪!弟兄們齊在一起,是何等的好、何等的美!

這好比那上好的油,澆在亞倫的頭頂,下落到鬍鬚, 又下落到他衣袍的領口;

又好比那黑門的甘露,下落到錫安的眾山;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了的福氣——就是永遠的生命。

引言

十六世紀英國詩人John Donne寫了一首小詩,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沒有人是一個孤島」(“No man is an Island”)。這句話的意思是要說明人不能獨自生存。我們需要別人、倚賴別人,別人能豐富我們的生命。

然而,這句話若能稍作更改,會更切合當今人們生命的真相。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孤島」。因為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處隱密的地方,那裏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隱私、自己的世界,是別人不能進入的內室。不過,我們可以在島與島之間建橋樑、開隧道; 或築碼頭,讓彼此間可以來往,保持接觸與溝通。

隱士式的生活並非聖經所贊許的生活,聖經中有很多「彼此」、「互相」,因為我們是在基督裏為肢體的生命有機體。然而,今日人們最擅長築牆而非建橋。

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雖然會有許多不同的問題,但同時亦帶來無窮盡的樂趣。詩篇第一三三篇,正是一篇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課題的詩篇。

這篇詩只有三節,主題清晰地指出合一的美景,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1. 主題論述(1節):合一群體在一起的美景

2. 用兩個畫像形容主題(2-3a節):合一群體得膏油的潔淨與甘露的滋潤

3. 結語(3b節):合一群體蒙受神美善的祝福

一.  一幅美景(1節)

重譯:「1看哪!弟兄們齊在一起,是何等的 好、何等的美!

詩人大衛用「看哪」一詞開始,要喚起人們的注意。接着,他指出一個由旁人所見證,因而發出讚歎的事實。在聖經原文裏,第1節沒有「和睦」一詞,原意是「齊在一起」。

其實,人們「齊在一起」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冤家聚頭,不啻是一種煎熬!必須要「和睦地」齊在一起,才會是又好又美。因此,幾個主要譯本都加入「和睦」(Unity),可收畫龍點睛之效。

這裏的「弟兄」,是指每年三次上耶路撒冷守節的以色列人。這詩應是他們前往聖城途中吟唱的詩歌。「他們都體驗一種合一的經歷。朝聖者來自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區並不同的支派,但是他們因一個目標而聚集,就是到耶路撒冷去敬拜上主。」1 因此,「弟兄」是指在神聖約中有分的聖民,引申到今天,則是指所有屬於神、以神為父的基督徒。

詩人接續說:這是一幅又「好」又「美」的圖畫。我們都知道,「好」的東西不一定是「美」,「美」的東西又不一定是好。又好又美,是完美無瑕的境界。「好」字的希伯來文,正是創世記第一章神完成一切創造之後,祂看着是「好的」所用的字眼。

「美」一詞具有音樂上的字根,有音樂和諧的意思。正如一個交響樂團,在指揮的帶領下,各種樂器配合在一起發出和諧的樂音。詩人說,立約的群體在一起,在上耶路撒冷守節時那種上下一心、團結契合的情景,是何等美妙絕倫的圖畫!

人們怎樣可以和睦在一起呢?在世俗社會中,有所謂「五同之誼」,那就是:(1)同宗——即「血緣關係」,講起原是同宗同姓,分外親切(因此有「宗親會」);(2)同鄉——即「地緣關係」,來自同一個鄉下或原居地,有「老鄉」與「自家人」的感受;(3)同學—— 即「文緣關係」,同學關係在今天的社會中十分重要,許多老同學都成了一輩子的好朋友;(4)同事——即「事緣關係」,因職業、工作的關係而彼此認識,建立感情;(5)同好——即「志緣關係」,同有某一種興趣或志向而聚在一處,是志同道合之交。

然而,上述的只是人們走在一起的外在因素。而神的子民(聖約的群體)能走在一起,有更深一層的、內在的因素。那正是這篇詩所指向,一種只有在聖約群體才能經歷到的——屬靈上的契合。今日地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充滿忌恨、紛爭、猜疑、不和。教會能否使人看見屬天的美景,讓人看見和睦、合一、相愛的生活呢?教會若要成為勸導人與神和好的橋樑,就必須有「和睦共處」的好榜樣。人們可否因見到我們的生活而發出像詩人一般的驚訝,說「看哪!弟兄們齊在一起,是何等的好、何等的美!」?

二.  兩個畫像(2-3a節)

重 譯 : 「 2這好比那上好的油,澆在亞倫的頭 頂,下落到鬍鬚,又下落到他衣袍的領口;3a又好比 那黑門的甘露,下落到錫安的眾山……」

講述了合一的事實後,詩人接着用兩個比喻形 容這合一的美善:好比上好的油;又好比黑門的甘 露。這兩個畫像,重點在於「聖油的潔淨」和「甘 露的滋潤」。2

  1. 第一個畫像:聖油的潔淨(2節)

……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2節,和 合本),這情景是指大祭司被膏立接受聖職(出二十九7;利八12),那是以色列人合一的象徵。因大 祭司在胸前帶着代表十二支派的胸牌,他代表着百 姓 來 事 奉 神 。 而 這 裏 的 「 貴 重 」 , 在 原 文 與 第 1節 所用的「好」字相同,是「上好」或「珍貴」的意 思。

初讀之時,對這個畫像有點摸不着頭腦。有兩 個問題:貴重的膏油從亞倫的頭,流到鬍鬚又流到 衣袍的領口,如何表達又好又美的圖畫呢?另外, 它與和睦合一有甚麼關係?

細想之下,亞倫被膏立的景象一點都不美。試 從表面來看,那甚至有點狼狽不堪的感覺。頭髮、 鬍鬚與聖袍都弄到髒兮兮的,美在甚麼地方呢?但 詩人說是美,是基於這場景背後帶來的意義。

請 問 : 當 一 個 人 接 受 洗 禮 從 水 中 上 來 , 全 身 濕淋淋地十足一隻落湯雞,美不美?可以說既「不 美」又「美」!「不美」是外表不美;「美」是因 為它背後的屬靈意義:是與主同死同埋葬,一舉一 動有新生樣式的表徵。亞倫被膏立時的美,是同樣 道理。

另外,亞倫的油「流到鬍鬚又流到衣襟」與和 睦在一起有甚麼關係呢?

首先,亞倫被膏立,是代表着十二個支派,他的大祭司禮服胸前,有一個胸牌,有十二支派的寶石在其上。聖油澆在他頭上,表明神的恩典將他潔淨並分別為聖。亞倫是有罪的人,必須有聖油的膏抹、潔淨才能擔任聖職,它同時象徵着以色列人整體也在其中被潔淨,聖約群體才能真正和睦地齊在一起!

可以用「從一而眾」來形容整個過程。從新約的角度看,膏油代表聖靈的工作,我們要「竭力保 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3)。因為合一由聖靈而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納粹黨統治下的德國,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開辦了一所地下神學院,老師與二十五位學員共同生活在一起。他們生活的經歷後來由潘霍華記述下來,並參照聖經的真理寫成《團契生活》一書。書中最後一章說明「彼此認罪」的重要性:「一個人若要和自己所犯的罪獨處,那真是孤單透頂了。儘管信徒有共同的靈修、共同的禱告,在服事中有交通,可是仍然會處於孤單。他們未能作最後突破而享有真正的團契,是因為他們雖然彼此有團契,可是卻是以信徒或敬虔者的身分參加,不是以不信者、罪人的身分。……在敬虔者當中突然來了一個真正的罪人,是會叫許多信徒驚惶失措的。所以我們只好和自己的罪獨處,只好撒謊,只好假冒為善。但我們其實是罪人啊!」3

要和睦共處,同心同行,其中一個祕訣是承認自己有軟弱、不完美。然而,因着聖靈的感動、聖油的潔淨,信徒可以相互認罪、包容接納,這種和睦共處不是虛擬的憧憬,乃是實際生活的體驗。

B.第二個畫像:甘露的滋潤(3a節)

現今聖地的「錫安山」位於耶路撒冷舊城的西 南方,在古時是在耶路撒冷城內。「錫安山」亦可 以泛指耶路撒冷。

「黑門山」是在以色列北部,海拔九千多呎, 是以色列地最高的山,同時是約旦河的源頭。在乾 旱的巴勒斯坦地,水是滋潤大地所不能缺少的,植 物需要雨露才能存活,有水就有生機。水不單代表 着生命和繁榮,更是神恩惠的明證。

「錫安山」則是海拔只有二千餘呎的小山丘。 若從地理環境看,從黑門山到錫安山之間,距離約 200公里,相當遙遠。「黑門」的「甘露」如何可以 下落到「錫安山」呢?

我們不必擔心黑門的雨露如何實際地下落到錫 安山。4 因為它可以是一種象徵性的表達,想像到 北面的水源如何滋潤以色列全境,甚至沛降在錫安 山,使聖城得到豐足。這個象徵性的用法,要指出 聖約群體的合一,能帶來極大的滋潤與活力。

可以用「由北到南」來形容整個過程。說明那 些富有的,要分享給沒有的。從新約的角度看,保 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與第十四章描述聖徒在基 督的身體裏互為肢體,生命彼此結連,藉着彼此相 關與相顧,體面的肢體照顧不體面的肢體,強壯的 肢體扶持軟弱的肢體(林前十二23),因而產生極 大的生命力。

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會有磨擦衝突,關係有 時也會枯乾或硬化,需要從神而來的滋潤。而當神 的福氣降臨之時,帶來的合一是具有滲透性的。

合一是教會興旺成長的要素,和諧是在增長之 前,合一就是力量。信徒同心合意,才可以興旺福 音。紛爭的教會是給魔鬼留地步,將力量分散於不 必要的爭論與爭鬥中,哪能有長進?

三.  福氣降臨(3b節)

重譯:「3b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了的福氣—— 就是永遠的生命。

「在那裏」可指錫安眾山,更是指第1節弟兄齊 在一起的聖約群體。

這篇詩中「下落」一詞在原文出現了三次,兩 次用於貴重的膏油「下落……」,一次用於黑門的甘 露「下落……」,再配合第3節下半節强調的「耶和 華所命定的福」,表明是神作主動,是祂所賜的永 遠的生命,傾倒在合一的聖約群體中。5

我 們 討 論 過 屬 世 的 「 五 同 之 誼 」 , 現 在 讓 我 們 同 時 看 屬 主 的 「 五 同 之 誼 」 , 那 就 是 : ( 1) 同 宗——即 同 宗 於 天 上 的 父 , 具 有 屬 靈 的 「 血 緣 關 係」,同稱呼神為「阿爸父」;(2)同體——即同 屬於基督的「身體」,同有一個生命,彼此相關與 相 顧 ; ( 3) 同 道——服 膺 在 同 一 個 真 理 的 標 準 之 下,在真道上彼此建立;(4)同心——我們同有一 種心態,「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在不同意見中 尋求和諧一致;(5)同仇——我們同有一個仇敵, 是空中掌權的惡魔,我們必須站在同一陣線,同仇 敵愾,不能自己人打自己人。

結語

屬 靈 的 相 交 並 非 易 事 , 乃 須 要 付 上 代 價 、 放 下自我,方能達成。合一的特質,必須藉着聖油的 潔淨與甘靈的滋潤,從一而眾,由北到南,實踐在 相交的群體中。這種合一的美景,是何等令人羨慕 又何等蒙福呢!這不是外表的友善,而是從信仰而 來,有諸內、形諸外的彰顯。

要達成這種合一的美景,信徒須要在神面前立志。首先,要立志靠主做一個願意與人和睦的人, 就如聖經說:「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十二17-18)放下自我,靠着聖靈,融入在屬靈的團契中。

再者,要立志靠主做一個「受傷的醫治者」(A wounded healer)6。在人與人相處的經歷中,相信每個人都曾被別人傷害過。不要因為自己曾經受傷,就認為別人亦必須受同樣的遭遇。要靠主擺脫苦毒,成為負傷的醫治者!支取從信心而來的力量,活出聖潔和能滋潤別人生命的人。

附註

1 范甘麥倫著:《詩篇》(下),潘秋松、邵麗君合譯(美國:麥種,2008/2010),頁1649。  A. A. Anderson同樣認為詩一三三的背景是聖民到耶路撒冷朝聖(Psalms 73-150, The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3], 885)。Allen認為本詩是暗用申命記二十五章5節,說明弟兄同居,當哥哥死去,弟弟要娶嫂嫂,代兄長傳宗接代。若有這樣的意思,相信是要藉此說明到耶路撒冷朝聖的群體,不單是因為同族,更因為在同一個聖約下的和諧景象。參Allen, L. C. Psalms 101–150,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21, revised (Dallas: Word, 2002), 279。

2 因此,這裏明顯是兩幅畫像。Dahood認為這裏的膏油與甘露,是希伯來文與烏加列文常用的一對,參創二十七28、39。參Mitchell Dahood, Psalms III, The Anchor Bible 17A (New York: Doubleday, 1970), 251-252。

3 潘霍華著:《團契生活》,鄧肇明譯,重編修訂版(香港:基督教文藝,1999年),頁121。4 Dahood, Psalms III, 252.

5 Derek Kidner, Psalms 73-150,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75/1996), 453.

6 “Wounded Healer”(受傷的醫治者)一詞是Henry Nouwen 的用語,意指一個曾經受傷或跌倒,後來靠主恩典得醫治重新站起來的人。我們可用我們受傷的經歷去醫治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