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成一个可供宣讲的格式:经文概念
伦思学牧师
(圣言遘道研经学院特约讲师)
讲道者,就算是尊重圣经权威的讲道者也不例外,若稍不留神就会犯下两个毛病:其一,所讲的「道」是按着经文的次序、纲领,每字每句逐一讲解,没有遗漏。当然这样讲解的策略没有错误,但对听道者而言,所起的果效不大。这样的「道」如同朗读一本释经书似的,整体的取向与会眾的生命脱节,更因很多时欠缺鲜明统一的信息,令听眾摸不着头脑、感到沉闷,无心听下去。其二,另一毛病是小题大做,把经文次要而零星的事件、人物、观念或一句片语等,发挥成一篇超越经文作者原意的信息,信息无形中离开了圣经的权威范围,成了借助经文而发挥讲道者自己的「道」。
要防止这两个毛病的发生,在准备过程中,讲道者必须充分掌握到「经文概念」(「讲道八阶」的第四阶段,参《圣言通讯》第二十八期页12),並以它来掌控着桥接至「信息概念」(第六阶段)的过程。这「经文概念」看来简单,因它的成品是简洁易明,清晰又容易掌握得到;但只要你亲自熬炼过一句精简的经文概念,你就能体会到当中的复杂和辛酸。因此,要拿捏出一段经文的概念殊非易事,请大家不要掉以轻心,低估了它的价值,甚至跨越了这一阶段。
诚然,任何的演讲必须言中有物,我们断不能从一无所有中雕塑出精美的艺术品,而讲道的「物」就必须是从圣经而来,但圣经如此广博,宣讲时又当讲些甚么呢?就算选定了一段经文,又当讲这段经文的甚么?首先,让我先指出讲道不是讲甚么:
- 讲道不是重复(或重现)经文的经歷
- 讲道不是仿效经文所述的方法行事
- 讲道不是讲圣经里每字每句的內容
- 讲道不是(以现代版本)重述经文故事
- 讲道不是单单呈示经文的解释
- 讲道不是宣读一篇释经的论文
- 讲道不是呈示经文的內容或纲领
- 讲道不是讲经文所引发的思潮
- 讲道不是讲其他经文所支持的概念
当然,讲道可以包含以上各项,但单有这些並不等同讲道。那么,讲道是甚么?讲道应讲些甚么?讲道是讲听眾的生命:讲经文触摸着的听眾生命与生活的地方;那就是从经文概念的观点出发,指出与听眾生命与生活相关的事情,这就是讲道。它是要听眾正面对着经文的要求,而作出相关合主心意的回应。因此,讲道是讲那宣讲经文的核心概念怎样触摸着听眾生命的事情。
不言而喻,任何一篇有效应的道,讲道者都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维才能讲得清楚,而最佳的办法是以一句信息概念的句子支配着整篇讲道(这是八阶段的第六阶段,容后进一步详述);这信息概念,也就是讲道的概念,必须是从经文概念演绎出来的。讲道既不是讲人的意念,而是讲神的意念,因此讲道者必须先要准確地掌握到神藉着作者透过经文要传递的真理,然后才能清晰地宣讲。若讲道者自己也弄不清楚那段经文的概念,听眾又怎能听到清晰的信息呢?
经常有讲道者问:「圣经既是博大精深,可以无止境的研读学习,那么,在准备讲道的过程中,我们应研读到哪一地步才是足够?」我的回覆是:「研读至准確地拿捏到经文概念为止。」但问题又回来:「怎样才知道自己已掌握到经文的概念?又可怎样衡量自己是否已经接收到从经文而来的信息?」这就要看我们能否把(要宣讲的那段)经文的核心概念,用自己的语言以一完整句子將它表达出来。
这样可怎样说呢?圣经里充满着伟大的概念,它反映出神的真实,並指导我们如何与祂相交。我们到圣经里支取这些概念,意味着圣经的內容和本质——它是一本充满概念的书,不仅仅是一本单词或短语的书,或孤立的经文。经文作者所传递的是概念,不是一些字词或片语;所以,我们阅读圣经时,必须识別出经文的核心概念,那就是贯通整段经文的中心思想。
甚么是经文概念?
「经文概念」这阶段就是把先前研经(第二、三阶段)得来的大堆资料,浓缩、综合、梳理,组织成为一句完整句子,而这句子不单止反映出那段经文的核心思想,它更以一个可供宣讲的格式(preachable format)呈示出来。
讲道学大师罗宾逊教授(Prof. H. W. Robinson)称这句完整的句子为「主概念」(the big idea, 故又可翻译为「大概念」)。另有讲道学者称这句子为中心概念(central idea)、命题(proposition)、中心真理(central truth)等。若你撰写一篇论文或文章,你会称这经文概念句子为中心思想或主题论点。姑勿论人如何標籤这句子,它都是指着经文主要重点来说,就是作者的主导思想,贯穿着整个段落,又配合着上文下理的核心主题。
有些讲道者视讲道是轻而易举、简单不过的事情,他们认为讲道是两部曲:个人研读经文,之后便可直接公开宣讲(以讲道八阶的架构来讲,他便是由第二阶段「研读经文」跳到第七阶段「信息大纲」)。但事实上,这「个人至公开」的过程是一个相当讲究的,因它要把经文演绎为听眾能应用的信息。一位好的讲道者,除了先把经文解读、明白透彻外(第二、三阶段),他还须把经文过滤、梳理,塑造成可传递的格局(transferable format, 这是第四阶段),才能承接进入准备宣讲的程序(第五至八阶段)。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些不同体裁的经文概念的例子:
民数记二十一章4-9节
叛逆者被蛇咬,可认罪、望蛇得活。
约书亚记一章1-9节
约书亚当以谨守律法来领导以色列人入侵迦南。
诗篇二十三篇1-6节
耶和华如同牧人引领和看顾属祂的人。
诗篇一一七篇1-2节
全人类都要因神的慈爱和诚实讚美祂。
箴言二十九章20节
愚昧人比言语急躁的人更有指望。
耶利米书三章22、23节
神呼唤以色列人归回,因只有祂能拯救。
约拿书一章1-17节
约拿总不能摆脱神的召唤。
马可福音十二章41-44节
耶穌嘉许寡妇对准主而作的尽心奉献。
路加福音十章38-42节
耶穌劝喻马大不要注重工作过於聆听。
罗马书六章1-10节
外在受洗仪式意味着弃罪与主同活之实。
哥林多前书十三章1-13节
教会的合一有赖以爱来掌控着恩赐的运用。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察觉出经文概念简洁而完整的一面。可是,请大家不要误以为得出如此清晰的概念是一步登天、轻而易举的事。事实上,就算是富有经验的讲道者,都非经过一番努力不可,才能得出称心的经文概念。他们要不断与经文「摔跤」才能得出初稿;有了初稿,还须反覆修改,务求越改越准確,越能反映出经文作者的原意,最后才能琢磨出一个忠於经文的概念来。
就以民数记二十一章4-9节为例,当中的修改、琢磨、「进化」过程简录如下:
初稿:以色列人因怨讟神被蛇咬而死,后因认罪望向掛在杆子上火蛇的人得活。
二稿:怨讟神的以色列人被蛇咬,因认罪望杆子上火蛇得活。
三稿:叛逆的以色列人被蛇咬,因认罪望火蛇得活。
四稿:因叛逆被蛇咬的,可认罪藉着望蛇得活。
五稿:叛逆者被蛇咬,可认罪、望蛇得活。
请注意:这修改过程的经歷比得出「模范答案」更为重要,因这是一个非常绞脑汁的作业。在雕琢出经文概念的过程中,实质是內化我们对经文的认识、简化当中紊乱思维的来龙去脉,衡量资料之间的重要、去芜存菁,藉此加深我们对经文作者意图的领受,以致写讲章时,就能事半功倍。故此,请不要轻视或跳过这个从经文段落中识別概念的塑造过程,因日后在演绎信息概念时,我们(从这挣扎出经文概念过程中所学会/领受的东西)可使用相同的技术,將它逆转应用,发展成一篇讲道。
正如柴培尔(Bryan Chapell)指出:「……讲道者若能拥有足够的资料,去理解圣经作者当时是用甚么技巧建构他所敍述的故事,他一定也就更能明白如何以同样的方式建构他的讲章。」1换句话说,要懂得分析经文的修辞才能准確地读出作者的意思,同样,宣讲时也要懂得使用同样的修辞手法才能有效地说服听眾。理论上,一位能正確分析经文的讲道者,是意识到经文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技巧;反过来说,若未能察觉出经文作者的修辞工夫,他不单止会错判了经文的方向,也没有使用这些修辞技巧来提升他所宣讲的信息。
作为一位讲道者,经过「研读经文」,又掌握到该作者的「经文目的」之后,他手头上必有一大堆的资料,甚至已製成了一套分析经文的纲领。但单有这些还未足够进入宣讲程序,他必须写出一句扼要的话抓住经文作者的核心概念;这句子讲道者要用自己语言写下来,这过程会迫使他去咀嚼和琢磨这段经文的思路,让他把经文的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因它是归纳了经文的每一个要点、细节、意韵等,反映出作者之意图的同时,又是透过这概念句子去理解整段的经文。这概念句子是释经的成果,浓缩了经文要传达的真理,更把整段的经文塑造成一个可宣讲的格式。2 单有分析经文的大纲是不足应付讲道之需要的,因它只是指出经文的分段或当中的內容,並不一定是把经文综合起来,引出经文所要作的。
因此,由释经迈入宣讲之前,讲道者需要少於二十五个字3的经文概念句子扼要地抓着所要宣讲的內容。有了这句子,讲道者就能贴着经文去筛选和剪裁讲道的內容,与这句子无关的资料就可弃之,或留待用於另一篇的信息。若讲道者不能用自己的语言以一完整句子表达出经文的核心概念,他对经文仍未有足够的瞭解;若这句子只在他脑海中徘徊而仍是不能以言语表达出来,那概念仍是未成熟、未够清晰。没有清晰的概念,听眾是难於接收的。可能有人会问:「为何受要受二十五个字的约束?」当然,这是没有绝对的標准,但若要把经文的概念清晰地传递出去,概念就须易明、易记、方便「擕带」(portable),冗长的句子是难於传递的。
综上所述,从经文的角度来看,经文概念是归纳经文的內容,又能反映出作者意图的一句完整句子。它是经文的主力骨干,支撑着整篇经段的依据和发展,也是全段经文的精华版,鸡精樽装,包括了经文所讲和所作4。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慎思明辨、考察文脉、作者意图后的成品,由主体和补语组织而成。另一观点,从宣讲的角度来看,经文概念是一个可传递的完整思想单元(在沟通过程中,只有概念才可传递,而讲道的本质就是沟通)。它是把经文塑造成可供讲道的格式,使其踏上神学窄桥,然后桥接至「信息目的」;准备讲道时,只携这句子过桥,便有足够的经文內容(细节、元素、意韵等)来支撑一篇信息。
如何识別出经文的概念?
「概念」是讲道学的术语,技术上,它是由主体和补语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加起来成为一句完整的句子。內容上,它是一个完整的思想单元准確地反映出经文的內容和作者的意图。它是把经文塑造成可传递的格式,是把眾多凌乱的资料加以整理,使之条理分明,组织起来,反映出经文的主干內容。按罗宾逊解经讲道的体系,常把概念划分为两部分,他称这两部分为主体(subject)与补语(complement),而在这里我採用了一个桃果的例子来说明当中常混淆的「主题」、「主体」、「补语」和「概念」之间的关係。
一个桃果有它的皮、肉、核和种子四部分5,同样,要从经文中识別出概念时,我们先要掌握着经文的「皮、肉、核、种子」四个元素。最外层的「皮」是指经文的自然分段,要有正確的概念,必须有准確而有效的经文分段。这分段如同无形的皮包围着经文,隔离它成为一个完整的讲道单元,也就是我们要宣讲的那一经段。
这段经节的多少在乎经文的体裁而定:书信的最小单元可以是一段落;诗篇是一整篇;箴言则可以小至一节经文;而敍事体裁则须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段落。识別出这个经文单元尤其重要,如果你没有正確地把经文拆开,你是无法找到正確的经文概念。一般情况是:只要速读经文连同上下文多次后,这些分段和单元会清楚地在你脑海浮现出来;有含糊时,可参考不同的圣经译本比较它们之间的分段,才作决定。確定了宣讲的经文的单元后,你可要进一步识別经文的主题(topic)。
经文的主题犹如桃肉,是最受人注目的,故不难识別它。它是作者所讲的內容,回答「作者讲了些甚么?」这条问题,提供一个广大的题目。我相信你会同意每一段经文都必定有它的主题,而每一段经文都讲论一些事情,有经文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主题是经文所讲的大题目,范围相当广阔;究竟作者正在讲些甚么?他是讲「常常祷告」?「不可离婚」?「不要为生活所需的忧虑」?还是其他?如上文所举的例子,经文的主题是:
民数记二十一章4-9节:以色列人被蛇咬
约书亚记一章1-9节:约书亚领以色列人过约旦河
诗篇二十三篇1-6节:耶和华是牧者
诗篇一一七篇1-2节:全人类都要讚美神
箴言二十九章20节:言语急躁的人
耶利米书三章22、23节:神呼唤以色列人归回
约拿书一章1-17节:约拿躲避神
马可福音十二章41-44节:寡妇的奉献
路加福音十章38-42节:耶穌劝喻马大
罗马书六章1-10节:受洗归主
哥林多前书十三章1-13节:使用恩赐
若你已完成了八段锦的前三阶段(挑选经文、研读经文、经文目的),你应不难找出经文的主题。这时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主题,笼统点也可以,但总要把它记下来。有了主题还不够准確,因它的范围实在大太、太笼统,未能忠实地反映出经文的內容,因作者並没有在这经段里把所有关乎这主题的事情一一都讲出来。如罗马书六章1至10节的主题是「受洗归主」,这是一个相当宽阔的主题,究竟作者讲的是谁有资格受洗归主?在怎样的情况下受洗归主?为何要受洗归主?受洗归主的功能?受洗归主的步骤?抑或是受洗归主的意义?所以,「受洗归主」的主题是寛敞的,我们必须按照经文的內容和意韵收窄它。然后,再识別出经文的主体来。
主体是桃果的「核」,是经文的核心、把每一细节连在一起的关键。它收窄主题的范围,回答着「作者讲了些甚么关於那主题?」。通常在所得的主题上加上一些修饰词或形容词就缩小了主题的范围,而这些附加上去的修饰词或形容词通常可以从上文下理或作者的写作目的中察验出来。如民数记二十一章4-9节为例,「以色列人被蛇咬」的主题未能反映出以色列人被蛇咬的原因,故从上文下理所提供的线索中,我们可收窄主题为「怨讟神的以色列人被蛇咬」,这样就可反映出这段经文的神学(与神之间的关係、事情)思想。如此紧贴着作者的神学目的便可锐化了主题,形成「主体」,讲道时就能聚焦地宣讲出神的性情和作事方法,以及人当如何正確地回应神。在每段经文或单元的背后,作者都针对着读者一些「须要知」、「须要做」的事情,这是作者的意图,期待着读者的回应;作者是藉着所记下的经文要在读者身上达成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在识別主体的过程中就应儘量把这意图反映出来。这由主题到主体的步骤,它与「关键字」(key word method)」、「复数名词(plural noun)」讲道法在机制技术上有点相似的地方,所不同的是「主体」必须要符合上文下理和作者意图的要求,而关键字或复数名词的策略只注重了经文字面的意思和名词的收纳能力,並没有认真考虑到匹配着作者意图。
有了单元(皮)、主题(肉)和主体(核),就是要找出补语的部分(核里的种子)。补语正如其名,它是补充主体使它成为一句完整的句子,学者称这完整句子为「概念」。它是回答「作者讲了些甚么关於那主体?」。罗马书六章1至10节的补语是「意味着与主同死、同埋葬和同復活」,把它与主体合起来就成为一完整的概念句子:「受洗归主意味着与主同死、同埋葬和同復活。」为了更突显经文中的意韵,又配以现代用语,我把它修饰成「外在受洗仪式意味着弃罪与主同活之实。」补语是窝藏在主体里,如同种子窝藏在果核內一样,两者是有机地连接着,並且是大大地收窄了主题范围。
从主体中去找出补语,我们可藉着一些假设的「问题」来帮助我们从「主体」中寻索出「补语」来。有了主体,我们可以用「何人」「何事」「何时」「何地」「如何」「何因」「何果」等去查问「主体」,尝试察看经文所提供那一条问题的答案,如此用顺藤摸瓜的方式来寻索,追问整段经文讲了些甚么关於那「主体」。通常作者在一个段落中,只会集中回答以上的其中一个提问,而这提问会导引我们引出经文的补语来。设若不能从经文中找出补语,这可能意味着是「主体」出了误差,这时要试试再检视经文的主题和主体,作出適当的调校,矫正误差,然后再尝试以调校后的「主体」再一次从经文中找出答案来。如此反反覆覆的重复多次,总会釐定出一个满意的概念来。
下表是把先前的例子,按主题、假设问题、主体、补语剖析出来:
经段 |
主题 |
假设问题 |
主体 |
补语 |
民二十一4-9 |
以色列人 被蛇咬 |
如何 |
以色列人被蛇咬的解救方法 |
望火蛇而得活 |
书一 1-9 |
约书亚带领以色列过约旦河 |
如何 |
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的准则 |
谨守遵行律法 |
诗二十三 1-6 |
耶和华 是牧者 |
何人 |
认定耶和华是他牧者的人 |
一生有神的引领和看顾 |
诗一一七 1-2 |
全人类都 要讚美神 |
何因 |
全人类都要讚美神的原因 |
因着神的慈爱和信实 |
箴二十九20 |
言语急躁 的人 |
何果 |
言语急躁的人的命运 |
比愚昧人更失败 |
耶三 22、23 |
神呼唤以色列人归回 |
何因 |
神呼唤以色列人归回的原因 |
只有祂才能拯救 |
拿一 1-17 |
约拿逃避神 |
何果 |
约拿逃避神的后果 |
总不能逃脱 |
可十二41-44 |
寡妇的奉献 |
何因 |
耶穌嘉许寡妇奉献的原因 |
是她尽上所能对准主而作 |
路十 38-42 |
耶穌劝喻马大 |
何事 |
耶穌劝喻马大不要分心 |
不要注重工作过於聆听 |
罗六 1-10 |
受洗归主 |
何事 |
受洗归主的意义 |
向罪死、向主活。 |
林前十三 1-13 |
使用恩赐 |
如何 |
使用恩赐的途径 |
以爱来掌控 |
假设在讲道八段中的第一阶段你已设定了宣讲(研读)的经文界限范围,又完成了第二、第三阶段,熟读经文后,第四阶段就是「经文概念」。而我们可把以上识別经文概念的步骤归纳为:
- 先列出经文的主题,如祷告、奉献、饶恕、神的爱、因信称义等。
- 在主题上加上修饰词或形容词,把主题收窄成如「常常祷告」,「尽上所能的奉献」、「无限次饶恕」 等成为主体片语。
- 藉着「七何」来追问这主体片语,看从所拣选经段中能找出甚么最多的资料,答其中的一「何」。
- 把这些经文资料答案归纳成一补语片句。
- 把主体的片语与补语连在一起成为一句完整的概念句子。
- 以今日的口语修饰这完整句子,务求通顺上口、简洁易明。
识別「经文概念」是一个收纳的思维行动,並非分析、发掘的过程。它是整理、梳理已有的资料,是归纳总结的思维。在这过程中,你不停地追问「经文讲了些甚么?」、「这段经文的中心思想是甚么?」这过程是把经文浓缩成一句子,归纳出经文的总意,便於携带(演绎)到现今的应用,是准备经文转化成讲章的必经步骤。从另一角度来看,识別出经文的概念,就是找出经文的气势,也就是认定推动整段经文的力量。讲道时若能配合这力量,顺势一讲,事半功倍,原汁原味,就讲出耶和华如此说的权威宣告。
以下八个概念都可以是形容耶穌在马大家中作客(路十38-42)的经文概念,试看看你会拣选哪一个最为贴切?(读者可先阅经文,尝试为这段经文写下概念,把自己得出的概念与下列概念相比,然后才继续看下去。)
- 马利亚选了上好的福分
- 耶穌肯定了马利亚,因她拣选作门徒的福分
- 马大要求耶穌命令妹子协助她工作
- 耶穌拒绝马大的要求,因为马利亚更能体贴祂的心意
- 耶穌责备马大注重工作过於聆听
- 耶穌提醒马大不要注重工作过於聆听
- 耶穌劝喻马大不要注重工作过於聆听
- 耶穌劝喻马大不要为事务而慢待客人
下文列出我选用第7项概念的取捨考量:
- 这段经文是由马大观点记敍下来,而马利亚在全段当中都是处於一个「被记录」的被动位置,况且,经文又没有详细阐述马利亚的福分是怎么。因此,概念应包括马大,不应以马利亚为主角。第1和2项都未能准確地反映出这段的概念。
- 圣经的內容是讲及神的事情,撇下神学来读圣经的姿势不可取。虽然第3项是如实地反映出事实,但作者並非单单要指出两姊妹的关係,而是藉这两姊妹宴客的关係来表明另一真理,故由马大当主角也是不合宜的,所以第3项仍是不能反映出一个准確的经文概念。
- 按这经段记载的手法,作者是强调耶穌拒绝马大要求的原因远远超於拒绝她的行动。当敍事经文直接引用他人的说话,这表明放慢速度,是作者要读者注意的地方,是他强调事情的技巧;这有如用黄色荧光笔去突显经文。有了这瞭解,第38、39节成了事件的佈局,而40-42节就成了焦点。当然,耶穌的答覆比马大的要求(同是直接引述)重要,故第4项强调了耶穌拒绝的行动是未能完全掌握到经文的气势和意韵。
- 第5至第8项的概念大同小异,虽不中,亦不远矣。当中反映出释经的个人口味和倾向。「责备」、「劝喻」和「提醒」是形容耶穌对马大之態度的不同程度。我个人喜欢採用「劝喻」,因它比「责备」温和,而又比「提醒」加增了责备的意韵。至於马大受劝的原因,是「注重工作过於学习」还是「为事务而慢待客人」?我相信这並不是看重「工作抑或学习」或看重「事务抑或客人」的区分,而是甚么时候做甚么合宜的事。因这段经文记载在耶穌离世前,上耶路撒冷的路途中,是最后一次见马大和马利亚,而当时连耶穌自己的门徒还未能捉摸到耶穌为罪人受难受死的心志。我相信那时祂极需要別人瞭解祂、聆听祂,承担祂日后未能完成的工作⋯⋯耶穌就是在这种心境中说出第41、42节。有此瞭解,所以我以「先明白主的心意才服事主」的取向拣选了第7项为经段的首选概念。再者,又因整件事是以负面手法来描述,故概念里以「不要」来说明也是合宜地配合了经文的动力。
从以上的考量来看,当你亲力亲为经歷过识別经文概念的过程后,你会体会到当中的奥妙之处和绞脑汁的地方,不单止迫使你衡量经文的细节,更让你能欣赏別人识別出的简洁经文概念的辛劳。在整个准备讲道的过程中,尤其是琢磨出一句称心的概念时,可以说是:谁知台上道,字字皆辛苦。6这过程是准备讲道的过程中必经之路,因为若没有经文的概念,何来信息的概念?
现今的挑战
大多数的讲道学课本都同意讲道必须有信息概念,就是以一句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整篇信息的內容,然而却有很多讲道的书本却忽视了经文的概念这一回事。没有经文的概念,信息的概念就没有了依据,或未能有力地按经文的气势出发成为一篇原汁原味的讲道,或因缺乏了整全的传递格式,以致所宣讲出来的信息欠缺焦点。更可惜的是,有些学者轻视甚至拒绝了经文概念。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经文不恭又不义,特別是对诗歌、箴言、敍事等经文体裁,因他们认为这些文学作品是不能简化或浓缩成一句句子的。
可是,这些学者可能忘记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有赖概念的传递。这正是我们所谓「言中有物」的「物」,它是回答着「作者(讲道者)讲了些甚么?」的提问。经文的作者是以概念来传递信息,经文不是一个主题(topic)接着另一个主题,而是一个概念接着另一个概念,组织成一篇有「物」的信息。单单只看到主题而看不到概念,有如只看到个別乐高(Lego)积木的块件,而看不出所组合而成的房屋。经文中有句子、段落、单元,让我们寻索作者的思维,瞭解当中的含义,找出他要传递的信息。因此在「下笔」写出讲稿以先,我们必须认识清楚经文的要旨,归纳出它的立论,因它是言中有物,並非是无病呻吟。我们能清楚地说出经文概念,才能准確而权威地把它转化成信息的概念,然后聚焦地宣讲出来,应用到听眾身上。
当然,我也同意一句概述的句子是无法囊括经文所讲的一切;对一段经文而言,你不能缩减它而不遗漏任何的东西。但把经段浓缩成一个概念句子,並不意味着对经文或作者不恭不义,相反地,只要概念是精准地反映出作者的原意,它不单没有歪曲经文,更可澄清经文含糊的地方。
事实上,耶穌也多次概述和总结他的讲论,如在马太福音五章21至47节里,祂多次解释旧约经文,而在这段中的首尾,祂仍以「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於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20节)和「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48节),来概述和总结祂所讲论的。同样,在葡萄园工人比喻(太二十1-15)的前一节(太十九30)和后一节(二十16)一对相似的句子——「在前的,將要在后;在后的,將要在前」,也阐述整个比喻的旨趣来。
结语
这个得出「经文概念」的阶段非常重要,讲道者最低限度要有此意识。即使一下子现今未能做到十全十美,也要尝试把经文浓缩成一句完整的概念句子。有这意识和经验,才有准绳去衡量別人的经文概念和欣赏別人做好的成品。这阶段至第六阶段「信息概念」是讲道功力所在,是讲道者在密室里的工夫。这过程简化地说,是把整段经文压缩成一完整句子,然后让它反弹出成为一篇信息。
这些密室的工夫是一般听眾看不到的本领,他们可凭直觉说出这篇信息的好或坏,但他们却未能指出它或好或坏的因由,或建议你如何改善。因此,讲道者的责任是找出经文概念,继而把它演绎成信息的概念。讲道的准备,是关於如何为你的特定听眾弄清楚经文的核心概念,又如何把这概念应用在他们生命中。这不是要在经文中找到新的东西,而是作准备——就是要以一种新颖、引人入胜、情境化、以福音为导向的方式,陈述古旧的真理。
附註
- 柴培尔:《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贺宗寧译(Milltown, NJ:更新传道会,2010;初版二刷,2011),页217。
- 如果你要一篇子弹信息,只传递一个信息概念;见伦思学:〈炼净与发展〉,《圣言通讯》第二十四 期,2016年2月,页7-9。无论经文是甚么,都须从一个经文概念的句子演绎出来。
- 严格来说,概念的字数没有一定的限制,但以简洁有力为原则。强制自己在一限定的字数內把概念表达出来,无形中强迫自己要对经文有锐利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当然在一般情况下经文概念是冗长的,因它牵涉人名、地名等,例如约书亚记一章1-9节,当中就有「约书亚」、「眾百姓」,甚至是「约旦河」等专有名词,已佔了九个字,是难於在二十个字內裁出一个经文概念来。
- 「经文所讲和所作」是What does the text say and what does the text do的中文简易版,反映出语言和沟通一起的运作功能,指出经文作者如何以他的话语行事。它分別代表着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话语行为」和「语內行为」。在实践中,通常以互补的方式使用这两个向度,来找出经文作者的意图,否则讲道很可能会因未能符合作者的意图而失败。
- Kent Edwards, Deep Preaching (Nashville, TN: B&H Publishing Group, 2009), 68-71.
- 仿唐朝李绅〈悯农〉诗中一句:「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