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十步釋經法設計查經教案
當你決定要與家人同去旅行,你不會到時叫全家人跳上車,然後漫無目的地駕車遊蕩,好像亞伯拉罕「出去的時候,還不知道往哪裏去」(亞伯拉罕有神特別的呼召,才可以這樣作;你我沒有,所以不能學他這樣作)。
若要有一次愉快的旅行,必須做好基本的預備工夫:先訂定旅行的日期,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選定要去的目的地。在歐美國家,人們喜歡開長途車,有時會全程開車代替乘飛機。他們會找好地圖,劃好行車路線,預算好甚麼時候在哪個城市住宿──甚至連旅館都預訂了。除非路上有突發事件,不然,一切會按照計劃進行。
Steven Covey在他的暢銷書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說:「所有意圖之所以成功,皆因經歷了兩次被創造:首先在腦海裏構思,然後實際去經歷。」(All successful endeavors are created twice. There’s a first, mental or spiritual creation, and a second, physical creation to all things)。這原則適用於工作上、生意上、事奉上、教學上,甚至帶領小組查經的事上。
神亦曾經採用同樣的方法。當祂在曠野要摩西建造會幕時,祂叫摩西上西乃山,將會幕的藍圖向他啟示,這藍圖首先記錄在出埃及記二十五至三十章。摩西後來照著山上所得的藍圖建造會幕,聖經不厭其煩地在出埃及記三十五至四十章複述一次,兩個記錄大致相同。
帶領小組查經的事奉沒有兩樣。每次帶領查經必須先有目標,然後有引往目的地的藍圖。這藍圖正是「查經教案」,讓帶領的人知所適從,知道如何透過繪製好的地圖抵達目的地。
以下示範如何用十步釋經法查考腓利門書1-7節。這釋經法能讓人對經文深入鑽研,對於查經組長、主日學老師或預備講章的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工夫。在釋經有了結果之後,查經組長可以整理資料,設計出一份查經教案。雖然教案乃跟據十步釋經的成果而來,卻不 必將所有釋經結果搬進教案裏。
在設計教案時,要注意所發的問題共有三類:觀察的問題、解釋的問題與應用的問題。首先,可以將觀察部分的心得,轉變成觀察問題。然後,再配合解釋部分的問題來發問。而在應用方面,可將應用的原則與細節化作實用性的問題,自己先行應用,然後再向組員發問。
最後,在教案前加上一個引起興趣的話劇、習題或個案研究。在引發興趣的同時,可以引入主題。
示範:為腓利門書1-7節設計查經教案
習題
請用不多於25字的字數,對你身旁的人說出愛意(但不能包括「我愛你」這三個字在內)。(5分鐘)
寫下之後請在組內分享。(相信所分享的多半都是一些愛的行動)
一. 引言
腓利門書是保羅書信中最短的一封,全書只有25節,希臘文有335個字,中文和合本有679個字。若是用蒲草紙書寫,一張紙可以寫完。有人說它是聖經的「明信片」,又或是一張「便箋」,與保羅所寫的其他書信相比,在篇幅上、內容上與分量上都略嫌不足。
這卷書雖然短小,但在字裏行間卻流露著深邃的智慧,是一卷極具屬靈價值的書。巴斯德說得好:「世上最好的畫廊都有一角地方用來放置一些精選小畫。聖經也是一樣,除了那些大作品之外,也有一卷極可愛的腓利門書。它可算得是用『最精巧的機智,最有禮貌的體統,最戲劇化的聰敏』寫成的傑作。」(巴斯德:《聖經研究》,第六卷,頁357)
二. 小組查經
小組組長可用下列的觀察與解釋問題帶領組員查經。(答案可參閱賴若瀚著《在基督裏的自由──腓利門書十步釋經研讀》第三章,及第十二章之第六至八步驟)
1. 當你讀完這段經文後,你可以找出經文的初步分段嗎?(察:結構)
2. 保羅在腓利門書中自稱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1節),這與他在其他書信中所自稱的有何不同?又這樣的自稱帶出甚麼特別的意義?(解:比較經文、詞的意義)
3. 腓利門書顯然是給腓利門寫的 (1節),它的寫作還有其他的對象嗎?(察:人物、比對)
4. 保羅經常為受書人獻上感恩 (4節),他這一次主要為腓利門的甚麼感恩呢?(解:語法結構)
5. 試簡單解釋第6節中幾個主要字、詞、短語的基本意義:「與人所同有的信心」、「顯出功效」與「為基督做的」。(解:詞的意義、語法結構)
6. 你可以用自己的話將第6節的總意歸納嗎?(解:歸納總意)
7. 「得了暢快」一語包含甚麼意義?(解:詞的意義)「眾聖徒的心」如何從腓利門得了暢快 (7節)?(解:邏輯推理)[答案可參同上書第十章「詞的研究習題:『心腸』( splagchnon)」]
8. 第4至7節這段經文如何為下文的請求(8-21節)鋪路?(解:上文下理)
9. 本段經文的重點在哪裏?主題是甚麼?(解:找出主題)又如何可以搭橋成為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應用原則?(用:寫下原則)
三. 分組討論
將組員分為三組,每組的組員討論以下的個案,並回答隨後的四條問題。
【用信心祈求,用愛心探訪】
查理.西緬(Charles Simeon,1759-1836)是英國劍橋皇家學院神學部畢業生。有一天,他站在倫敦有七百年歷史的三一教堂前,大膽向神祈求說:「神啊!求祢把這間教會給我!」禱告完了之後,他立刻進行探訪的工作,每天在教會四周向住戶做挨家挨戶的訪問。他通常會提出三個問題:
(1)你已經多久沒去教會?
(2)記得你最後一次與主親近是在甚麼時候?
(3)現在我能為你做甚麼?
由於他愛心的關懷,很多人受感動回到教會。不過,當日的教會已經成為有錢人去的地方,教堂的許多座位都被有錢人以包廂的方式包了,以致這些被西緬牧師邀請來的鄰人沒有座位可坐。所以,牧師自己去買木板,親手釘了許多板凳,放在教堂最後面的空地上,讓新朋友聚會時有板凳可以安坐,一同參加聚會敬拜主。
十二年後,教會大得復興,有更多窮人湧進教會,在主裏不分高低、貧富、貴賤,都是神的兒女。西緬牧師在那裏牧養五十三年之久,影響很多年輕人奉獻給主,不但有人成為牧師、宣教師,其中有一位更成為國會議員──他推動廢除奴隸制度,最後成功,這位年輕人就是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
──引自網上文章,載於http://simon1287.pixnet.net/blog/post/4158401
1. 讀了上述的歷史事蹟後,你對西緬牧師的信心與愛心有甚麼感受?
2. 你的信心有愛心支持嗎?你的信心有行為配合嗎?
3. 若你的愛心仍未找到落腳地,你會在未來一週作出甚麼樣的愛心行動?
4. 你願意成為一個「使人得暢快」的人嗎?別人會因為你在身旁而感到欣慰嗎?有甚麼實際的步驟可以幫助你達到這樣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