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摩西「離開埃及,不怕王怒」?

摩西「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可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摩西「因著信,離開埃及,不怕王怒」(來十一27)可有兩個不同的指向:摩西第一次逃離埃及,或第二次出埃及──他帶領著以色列人離開的。引發第二種解釋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出埃及記二章14至15節的記述中,摩西是因為懼怕而逃離埃及,與信心拉不上關係。他後來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比較上算是出於信心,故此有這樣兩種不同的看法。
  首先,讓我們看第二種解釋,即認為來十一27是指摩西後來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支持的理由如下:
1. 摩西在打死埃及人之後離開埃及,明顯地是與他的「懼怕」有關(出二14),談不上是「因著信」而離開(來十一27)。
2. 摩西後來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在法老王多方阻撓與威嚇之下,仍然持定信心,不怕王怒,力挽狂瀾,終於成功地完成託付。這與「因著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在邏輯上有直接的關係。
3. 若是指向摩西第二次出埃及,希伯來書十一章23至29節就可分為以下三個重要時期:
(1) 從出生到成年(23節)
(2) 殺埃及人、離開王宮、到米甸曠野(24-26節)
(3) 領以色列人出埃及(27-29節)
  其次,讓我們看第一種解釋,即認為來十一27是指摩西離開埃及到米甸曠野。
支持的理由如下:
1. 若認為希伯來書十一章27節是論述摩西後來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就會與來十一23-29整段的語法結構互相牴觸。因為整段經文有五個「因著信」的短語,都指向摩西生平一個重要時段:
(1) 摩西的父母「因著信」,將摩西藏了三個月(23節);
(2) 摩西「因著信」,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24節);
(3)「因著信」,他離開埃及(27節);
(4)「因著信」,他守逾越節(28節);
(5) 他們「因著信」,過紅海如行乾地(29節)。
2. 「不怕王怒」與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實際情況不能協調。在以色列人出埃及之時,法老王與埃及人因為看見耶和華神藉著十災所施行的權能,都懼怕摩西與以色列人,巴不得他們能早日離開,這點與摩西「不怕王怒」的描述剛好相反。
至於出埃及記二章14至15節,經文雖然沒有說法老王「發怒」,卻記載說「法老……就想殺摩西」,想殺摩西當然是因「發怒」而產生的念頭。除了出二14-15之外,在殺埃及人事件與逃離埃及的期間,找不到別的經文述及法老王對摩西發怒。「怒」從何來?須有個交代;否則,經文的解釋會很牽強。
3. 第一種解釋的難解之處,是怎樣將摩西逃離埃及時的「懼怕」解釋為「信心」的表現。這問題可從兩方面探討:
一方面,出埃及記二章14節是局部性的描述,希伯來書十一章27節則是全面性的描述。出埃及記說摩西為自己的安危感到害怕;但希伯來書強調他在這次離開埃及之前,如何選擇事奉神而不事奉法老,並詳細交代他不願被稱為法老女兒之子的原因(24-26節),然後才說他離開埃及(27節上)。然而,他離開埃及不是因為懼怕,而是因為渴慕得著那更恆久的賞賜(27節下)。希伯來書的作者歸納整個事件,看出摩西的勇氣、信心以及對神的忠誠。
另一方面,摩西在殺死埃及人之後,經文記述他「懼怕」(出二14);他後來「躲避法老,逃往米甸地居住」(二15)。然而,兩節經文在時間上與邏輯上不一定是緊接在一起的。「躲避法老」可以是往後發生的事,與「懼怕」沒有直接關係。希伯來書作者將兩件事情分開討論。
  總結來說,若從經文的上文下理與語法結構來看,摩西「離開埃及,不怕王怒」最合理與最自然的解釋,應該是指他第一次離開埃及說的。
在選取合理解釋的過程中,看經文的「上文下理」應是首選的原則,這與「語法結構」是密切相連的。因為經文多次出現「因著信」這短語,所以它可作為結構的分界。
另外,聖經作者不一定將事件所有細節都詳加記錄。當兩段經文有不協調的記述時,不要立刻下結論說它們互相矛盾;它們可以是互相補充,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當然,這不是平時可以容易讀出來的。正因為這樣,當兩段經文產生矛盾時,我們必須從其中找出合理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