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中有醇美 1月2日

靈靜致遠、美事重尋靈修系列

何崇謙牧師

1月2        

平淡中有醇美

「亞伯蘭說:『主耶和華啊,我既無子,你還賜我甚麼呢?並且要承受我家業的是大馬士革人以利以謝。』亞伯蘭又說,你沒有給我兒子;那生在我家中的人就是我的後嗣。」耶和華又有話對他說:『這人必不成為你的後嗣;你本身所生的才成為你的後嗣。』於是領他走到外邊……」(創十五2-5)

你如何思考將來?是否篤信命理學、算命、占卜,抑或是全靠想入非非?人生美之所在,總是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將來。即是說:我的「現在」,總是對「將來」的呼喚和憧憬;如此,才有「今天」的生機活力。「現在」可因美麗的將來而有所提升。

亞伯蘭眼見目前所享有的豐裕,不獨不能令他快樂,反而衝擊他、諷刺他──他仍然沒有後嗣去承受這一切;整個人不期然如掉落於千丈懸崖中,自然道出一句:「上主啊,我既無子,你還賜我甚麼呢?」他的意思是:有甚麼可與「有盼望的將來」相比?有甚麼東西,較之與自己的後裔分享福樂那份愉快更美妙呢?

 

在電影《一個快樂的傳說》中,那位熱愛生命、熱愛妻兒的小人物,千方百計要令兒子絲毫不受人性醜惡的影響,也不受殘酷的滅種恐怖所創傷,即使自己喪命也在所不計。我們欣賞他的愛,但同時亦為他兒子將要面對的無限傷痛──回憶父親的偉大、面對人間現實的醜惡──而感到無奈。為一個美麗的「將來」而活,是每一個活在今天的人必然的期望。傷痕文學作家白樺曾說:我以為來到這個世界,可以追求幸福快樂,誰知所遇到的都是痛苦。

 

我們需要上主領我們離開自己的眼界去看將來──「領他走到外邊」(第5節)。上主所引領之處,有祂奇妙而獨特的生命景象。

 

主啊!領我到那可認識祢美意之地,使我的理想與那託付我的使命相連,奉主基督之名求,阿們。


裏外警醒 12月30日〔星期三〕

「在艱難的日子裏奮勇爭戰」靈修系列

賴若瀚牧師

1230日〔星期三〕

裏外警醒

    然而,我們禱告我們的神,又因他們的緣故,就派人看守,晝夜防備。(尼四9)

  

尼希米在遇見困難的時候,他禱告的反應系統特別敏銳。不少信徒在遇見困難的時候,甚麼事情都做,甚麼人物都找,甚麼方法都試,就是沒有到神面前獻上禱告。

尼希米在上一次遇見困難的時候(參四4),讓我們看見他是一位禱告的領袖;而在今次,他與百姓一同禱告:「我們禱告我們的神」。可見領袖個人的禱告生活,也能感染別人與他一同禱告。

當我們面對屬靈爭戰的時候,須要裏外警醒,意思就是「禱告」之餘,也要「晝夜防備」: 一方面防備肉身的敵人,另一方面也要提防靈裏的防線會被敵人攻破。司布真曾用尼希米記四章9節講過一篇道,題目是「兩個守衛──祈禱與防備」(The Two Guards, Praying and Watching)。他說:「只有兩個守衛其中的一個並不足夠。我們不能單靠祈禱而得勝。祈禱若沒有實際的防備,自以為是信靠神,卻將自己陷進危險裏。同樣地,祈禱若沒有實際的防備,那是『假冒為善』──一方面祈求不要犯罪,卻隨意陷進試探中。」

讓我們從尼希米和神的百姓身上,學會既警醒禱告親近神,也穿戴神所賜的軍裝,防備魔鬼的侵擾。

 

禱告:求祢不要丟棄我

主啊,祢知道我今天將會是何等忙碌,

若是我忘記了祢,

求祢不要丟棄我。

──阿士利(Jacob Asley,寫於埃吉山戰役),引自Elizabeth Goudge, A Diary of Prayer

 

Do not Forget Me

O Lord, thou knowest how busy I must be this day.

If I forget thee,

Do not forget me.

Jacob Asley before the Battle of Edgehill,

cited by Elizabeth Goudge, A Diary of Prayer


拒絕擾人的雜音 12月26日〔星期六〕

「在艱難的日子裏奮勇爭戰」靈修系列

賴若瀚牧師

1226日〔星期六〕

拒絕擾人的雜音

亞捫人多比雅站在旁邊,說:「他們所修造的石牆,就是狐狸上去也必跐倒。」(尼四3)

 

敵人用一唱一和的方式來嗤笑神的百姓,先是參巴拉的諷刺,然後亞捫人也扮演「先知」的角色,批評他們所建的城牆毫無作用,連狐狸爬上去也會倒下來。而批評者若有旁人附和,他們的聲勢就會更大;聲音再多些,就會令人產生錯覺,以為全世界都在反對我們。但這往往不是事實。

 

曾有一個農夫,他到市鎮裏的一家餐館,問餐館老闆是否需要一千條青蛙腿?老闆稀奇他從哪裏得到那麼多青蛙?農夫回答說:「在我家附近有一個池塘,每天晚上有成千上萬的青蛙在叫,嘈吵得很,使我每晚不能入睡。若是你們要,我會請人把牠們全抓出來,可以賣些錢,也可以讓耳根清靜。」最後雙方達成協議,老闆請農夫下星期送來五百條青蛙腿。農夫按時回來,但他不好意思地對老闆說:「我以為池塘裏有無數青蛙,想不到抓來抓去只抓到兩隻,不過牠們發出的聲音真的很大啊!」

 

禱告:救我們脫離

求祢救我們脫離容易冒火的頭腦,

免得我們行事愚妄;

與此同時,求祢溫暖我們冰冷的雙腳,

不讓我們陷於不願行動的靜止中。

──馬歇爾(Peter Marshall, 1902-49Prayers of Peter Marshall

 

Save Us 

Save us from hotheads

that would lead us to act foolishly,

And from cold feet

that would keep us from acting at all.

Peter Marshall(1902-49), Prayers of Peter Marshall


製造混亂與恐懼 12月23日〔星期三〕

「在艱難的日子裏奮勇爭戰」靈修系列

賴若瀚牧師

1223日〔星期三〕

製造混亂與恐懼

(他們)聽見修造耶路撒冷城牆,着手進行堵塞破裂的地方,就甚發怒。大家同謀要來攻擊耶路撒冷,使城內擾亂。……我們的敵人且說:「趁他們不知不見,我們進入他們中間,殺他們,使工作止住。」(尼四7-8、11)

敵人常用的伎倆,一方面是製造混亂,另一方面是使人懼怕。

 

首先,製造混亂。他們先攻擊耶路撒冷,使城內擾亂,企圖乘亂滋事。魔鬼撒但在世上的目的,正是要擾亂神的工作。例如,當聖工人員被擾亂,就會互相攻擊,力量抵銷,使事工無法發揮效用;而在混亂中,魔鬼就有機可乘。

其次,使人懼怕。當嗤笑與擾亂起不到作用,魔鬼便改變伎倆,用各樣陰險與殘忍的手段傷害神的子民,目的是要使聖工停止。在埃及,曾經有一位在當地牧養教會的美國宣教士從住所墜樓喪生,他的屍體雙手被捆綁着,明顯不是自殺;這事令教會及其他宣教同工深感震驚。而近年世界各地迫害殘殺信徒和宣教士的事,不勝枚舉。

是的,作神的工作,會面對逼迫、危險、刀劍,甚至賠上性命;但主耶穌曾說:「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太十28)

 

禱告:求保護的祈禱

慈愛的主,當我開始用禱告主導人生的時候,

求祢與我同在──圍繞我、帶領我。

神啊!求祢保護我,救我脫離兇惡。

讓基督的光輝包圍我,

讓基督的寶血遮蓋我,

讓基督的十架作我的印鑑。

奉主的名求,阿們。

──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 Prayers from the Heart, xv

 

A Prayer of Protection

Loving Lord, as I begin this journey

into a prayer-filled life,

please be with me—guarding and guiding.

Protect me, O God, from all evil.

Surround me with the light of Christ;

Cover me with the blood of Christ;

Seal me with the cross of Christ;

This I ask in the name of Christ.  Amen.

-Richard J. Foster, Prayers from the Heart, xv


敵人環伺 12月19日〔星期六〕

「在艱難的日子裏奮勇爭戰」靈修系列

賴若瀚牧師

1219日〔星期六〕

敵人環伺

參巴拉、多比雅、阿拉伯人、亞捫人、亞實突人聽見修造耶路撒冷城牆,著手進行堵塞破裂的地方,就甚發怒。(尼四7)

 

尼希米與猶大的百姓為甚麼會遭受別人的攻擊?不為甚麼,只因他們作神的工作。從這段經文,可以看見撒但如何利用人來攔阻聖工的進行。

參巴拉、多比雅與阿拉伯人基善,都是站在撒但一方最前線的差役。然而,在這新的一輪攻擊中,敵黨中出現了一些新面孔。他們是多比雅所屬的「亞捫人」與基善所屬的阿拉伯人,再加上亞實突人,故此聲勢特別浩大。

 

若從地理環境來看,參巴拉與撒瑪利亞的軍兵在北,阿拉伯人在南,多比雅與亞捫人在東,亞實突人(非利士人)在西。耶路撒冷實在是四面楚歌,情況非常惡劣!

魔鬼撒但在世上的工作,就是要擾亂神的工作。牠運用各種難處,攪動各方面的環境來作我們的敵人,讓我們疲於奔命。而對敵人魔鬼來說,能令我們越亂就越好;即是說,能令教會、家庭、人際關係等越亂,牠就越沾沾自喜,因為在混亂中魔鬼就會有機可乘。故此,我們要格外警醒!

禱告:一無掛慮

求祢教導我一無掛慮。

我的神,我的救主啊!

求祢幫助我,完成祢的託付,

並將問題留待智慧的祢去解決。

──韋斯科特主教(Bishop Brooke Foss Westcott, 1825-1901),

引自沃特所編 The Quiet Corner

 

Be Anxious of Nothing

Teach me to be anxious for nothing;

and when I have done

what Thou hast given me to do,

help me, O God my Saviour,

to leave the issue to Thy wisdom.

-Bishop Brooke Foss Westcott, 1825-1901,

in The Quiet Corner, ed. Sherwood Eliot Wirt


迎難而上 12月16日〔星期三〕

「在艱難的日子裏奮勇爭戰」靈修系列

賴若瀚牧師

1216日〔星期三〕

迎難而上

其次是提哥亞人修造;但是他們的貴冑不用肩(原文是頸項)擔他們主的工作。(尼三5)

 

提哥亞人的貴冑為甚麼不願肩擔聖工?相信是因為不願服在尼希米的權柄之下,聽他的使喚,這是驕傲的問題。

「他們主」的稱呼有點不尋常,到底指誰說的呢?這裏應該是指尼希米說的(參拉十3),又或者是指尼希米與他的負責同工。聖經譯本NIV與NASB都將「他們主」翻譯為「他們的上司」(their supervisors)。

 

今日教會中是否會有人因自己的身分、地位或財富,而不願意服在別人之下呢?又或者認為參與某項事奉,便會降低了自己的身價?主耶穌為門徒洗腳的一幕,希望能印在我們的心頭。事實上,在教會中,好些看似卑微的工作,都是作在主身上的,絕不會不配得我們的事奉;也沒有一個人能因為在世上的地位或財富,可以在主面前擺出高不可攀的姿態。

不過,我們為甚麼明知要吃苦頭,還是要事奉呢?因為知道這是一項善工,又是屬於神的聖工,值得付代價去作。

基督徒若以順服神為生活最高的目標,就要肩負這種使命來生活。而真正屬靈的領袖,雖然不一定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合作,但要緊的是知道自己行在主的心意中。

 

禱告:祢能!

主啊,

雖然我像彼得、雅各與約翰一樣,

與祢相處已有一段時間,

但我發現我仍然不能適應

這個充滿罪惡、令人戰慄的世界

所帶來的一切。

求祢賜我信心,

知道縱然我力有不逮,

祢卻能!

──倫敦媒體公司(S. P. G. London)

 

You Can!

Lord,

in spite of having been with you,

like Peter, James, and John,

I find I still can’t cope with so much

that seems wrong and frightening in the world.

Give me the kind of faith

that knows that even if I can’t cope,

You can.

S. P. G. London


恨不得那日子來到:是樂?是憂?

何崇謙牧師(聖言講道研經學院 副院長兼教務長)

你最盼望甚麼日子快要來臨?是疫情解封、放假旅遊、畢業典禮、結婚、生子、開業、發達嗎? 或者,你不知道要期望甚麼日子來到,生活在漫無 目的中! 對於阿摩司時代的北國以色列而言,「耶和 華的日子」是盼望所在,也是他們的驕傲,因為這日子叫他們想起出埃及被拯救與律法的頒佈。他們相信,雖會有外敵侵擾,上帝仍會垂顧他們,這日 子預示他們會有最後的勝利;因此,「耶和華的日 子」是他們極嚮往的日子。

阿摩司對以色列人宣稱:「主耶和華指着自 己的聖潔起誓說:日子快到,人必用鈎子將你們鈎去……你們各人必從破口直往前行(被擄之地), 投入哈門,這是耶和華說的」(四2-3),又說: 「想望耶和華日子來到的有禍了!你們為何想望耶和華的日子呢?……耶和華的日子不是黑暗沒有光明嗎?不是幽暗毫無光輝嗎?」(五18、20) 阿摩司如此說,就好像潑以色列人一盆冰冷的水, 要破滅他們的希望。把他們所盼望光明、歡樂的日 子,弄成黑暗與憂傷的日子,在這咒詛中,一些 寓意更說明這日子是如何恐怖。總之,耶和華的日 子是極其危險的日子,所帶來的是一波一波奪命的危險,並且不能逃避(五19-20)。獅子代表上帝 (三4-8),獅子吼叫的憤怒要傾倒在以色列家; 以色列人要在驚恐中度日,每天猶如在「被蛇咬」 的痛苦中(九3-5)。

阿摩司要以色列人面對現實,不再以這樣的等待、這樣的期望作為焦點—要割斷這虛幻的夢想,因為這夢想於他們而言只像毒瘤,對他們毫無益處;他們最要正視的是自己生命的光景。當時社會的景況是:富人剝削窮人,屈枉正直人,使一 般百姓陷在艱辛困苦中;尤其是有地位而生活富裕的人,竟不知道問題的癥結。他們沒有悔改的生 命,徒有宗教的表現(參五15)。所以,主上帝以「我」的語氣出現—我不喜悅、我不看、我不聽、我不接受等(五21-23),強調祂極其不滿他們的生命,勸導他們悔改;指出:不要以為增加參與敬拜的禮儀和宗教活動,就可以保證得蒙上帝的垂顧。不要以為他們有外在敬虔的表現, 就可以不需有真正的悔改。這行公義好憐憫的行為,如大水滾滾、江河滔滔;「江河滔滔」形容 那行為是不斷的、恆常的,不是間歇性的。

我們的敬拜,任憑有何等佳美的音樂和莊嚴神聖感的禮儀,都屬於次要的,最重要的有兩件 事:(1)真正認識我們所敬拜的是一位怎樣的主上帝,我們的敬拜要確實配合祂的本性;(2)在敬拜者的行為上,活出神所喜悅的公義和正直。否 則,崇敬的行為都是徒然的。

「上帝子民」的觀念在新約教會中延續下去,保羅在加拉太書中稱教會為「上帝的以色 列民」(加六16),表示「恩約」關係的基礎 亦在新約中延續下去。教會在彌賽亞的犧牲所建立的新基礎上(太二十六28;路二十二20; 來九15;比較耶三十一31),承繼着上帝對以色列的應許—「(摩西)將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在這山上事奉我」(出三12),「事 奉」原意是「敬拜」;其後上帝又再強調「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做你們的神。你們要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是救你們脫離埃及人之重擔的」(出六7)。

「教會」(ekklesia)在新約所指,同是地方性的(徒八1;羅十六16;帖後一4)和全球性的教會─歴代以來是指與上帝同行的子民(太十 六18;林前十五9;弗五25及下)。相對於普世教會,地方性的教會雖然並非整全的一部分,然而她是屬於主,是完整的教會─上帝一切的應許,因着基督是教會的頭(主),都賜給地方教會(太十八20)。

教會是為敬拜而聚集的團體,若要理解敬拜,必然要理解教會論。現代人對教會有太多的誤解,就很容易對敬拜產生混淆,不知不覺地跟隨了世界之路 。詩篇二篇11節指出,我們可以存戰兢的心喜樂謙卑,與歡慶是可以同時存在的。然而,我們不要以為上帝為現今教會所定的敬拜標準,不像祂為以色列所設的敬拜標準那麼高,事實不然,上帝自始至終都鄙視虛偽的敬拜。我們切忌掉進虛偽的敬拜中,卻要警醒過敬拜事奉神的人生。到底甚麼是上帝不喜悅的敬拜 呢?

        一. 獻祭而不獻己後果是被神所厭棄 (五21),是禍!

當時富有的以色列人希望藉事奉上帝來抬擧 自己(摩四5b);神說,喜愛這樣做所帶來的惡 果就是被神厭惡(五6及下)。他們的敬拜就好像自助餐式的崇拜,自選菜餚,自說自話,從而追逐私行崇拜 (self-serving worship) 的滿足。

阿摩司在四章5節諷刺這些富人,說:「把甘心祭宣傳報告給眾人,因為是你們所喜愛的」 (四5)這裏的「宣傳報告」原意是「揚聲炫耀」。先知用非常矛盾而具諷刺的口吻,警告不要順從只體貼和助長自我為中心的文化;取笑以色列人到伯特利聚集而犯罪(四4)。伯特利是他們的祖宗雅各遇見上帝的地方(創二十八 10、19),也是耶羅波安放置金牛犢的地方 (王上十二29);現在他們到伯特利的目的, 不是獻平安祭,而是反叛上帝。「犯罪」原文是 「叛逆」,所指的是「兩個關係的破裂」;如背 逆盟約、兒女反抗父母、臣民反抗在上者,以及以色列人違背上帝的約,便用這詞.

吉甲和伯特利一樣,都是以色列人喜歡去朝見上帝的地方。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過約旦河 之後,就是在吉甲安營(書四19),這地方是他 們最具屬靈意義和蒙恩的地方(書五9),也是膏立掃羅王之地。聖經說「到吉甲加增罪過」(摩 四4b),意思是「盡情犯罪」或「繼續犯罪」。 何解?

其一,他們不怕神看「穿」,以為敬虔的工夫做到足。以生意手法或賄賂手法作敬拜 (四4);「十分一」的重要意義在於向上帝感 恩回報(創二十八22)。申命記指出,在聖所裏奉獻的「十分一」要在作為公有的筵席共享; 其次,搞很有「睇頭」、「來很屬靈」的項目 (摩五21-23),甚至超出規矩作敬拜的表現 (因每三日奉上十分之一是很誇張的舉動, 不是律法所規定的),但在神眼中做法仍是悖逆─「任你們往以伯特利去犯罪,到吉甲加增罪過……」(摩四4)。

其二,他們創造自己的宗教文化 — 特會、醫治大會、異象大會等。借助出名的人 (皇帝)、物、地(伯特利、吉甲)來增加自我榮耀的滿足感和屬靈的威望。

. 得愛而不割愛,後果是失去一切保障 (四6-9,五1-3),是禍!

阿摩司書二章9-11節記述了神一直對以色列的恩典,但他們領受了神的愛,卻不顧貧困的鄰舍,更甚者是連窮人頭上的灰也都垂涎(7節), 要獲利到盡。

今天教會已經發展了受歡迎、迎合慕道友或非信徒的口味和風格的聚會;這些新的發展為會眾帶來參與感、活躍生氣感和興奮感,但同時容易把過去定義得非常清楚的敬拜拋棄而不顧。 何以上帝看以色列人的敬拜是屬於犯罪的敬拜, 是屬於罪惡性的敬拜?(摩四4-8、五21-27) 因為神所要的是行公義、好憐憫、與祂同心。顯然由於伯特利是北國宗教總部,也是皇室專用的敬拜地方,現已變質。吉甲也由非同凡響之宗教聖地而變質。本來敬拜者所聽見的是祭司的宣召,如「來啊,我們要俯伏敬拜,在造我們的耶和華面前跪拜」(詩九十五6),但他們卻將之變為炫耀自己、 濫權、欺詐的機會。所以,他們卻聽到極難聽的 話 — 想望耶和華賜福和拯救日子的有禍呢 (摩五18)!

在敬拜聚會中,履行職責是應該的;但沒有在生活中履行所信之道卻是得罪神。這是因為表面與神同行,骨子裏自把自為的緣故(摩二9- 11)。離開教會之職完成事奉後,卻漠視他人的需要,從沒有把別人的福祉放在眼中。他們的兒女需要你嗎?弟兄姊妹需要你的關懷嗎?抑或一切時間都是我的,都是用來娛樂、賺錢、戀棧權 力、自我享受等。若我們僅僅瞭解上帝,而不將 上帝的心意付諸行動,這樣就導致神對我們更嚴重的審判(路十二47-48;羅二12-16;雅三1)。 而且,信仰跟鄰舍相處必然相干的。因此,渴想耶和華的日子有禍了。耶和華的日子是審判 毀惡行的日子(賽二12,十三6-9;耶四十六10; 結七19,十三5;珥一15,二1、11、31,三14; 番一7、14-18)

阿摩司書四章13節的意思是:「要專注的, 不是那日子來臨叫你又可在人面前炫耀你的所謂 敬虔,而是要留意那位塑造山嶽、製造暴風、在我們能力以外,又賞善罰惡的神,並知道祂極願 意把自己的心意告訴人,向人啟示和展露心意 的神。祂又是那位創造晨光(福),又施行審判 (幽暗/禍患)的主,祂腳踏脊背的那得勝之姿,駕馭敵人那拯救的威榮,使我們不得不承認耶和華萬軍的上帝實在是祂的名字。」以色列人得愛而不割愛,結果失去一切保障:第一,無食物─「牙齒亁淨」(6節),因為沒有食物;第 二,無雨,無水喝(7-8節)─上帝收回雨水, 人行路跌跌撞撞,沒有力氣;第三,無出產、無保障(9節)—園子是極佳的避暑勝地.也是興旺繁榮穩定的表徵,如今一片荒蕪。

. 享受而不響應,後果是被私慾所吞噬 (四12-13),是禍!

上帝與祂子民的關係,是舊約的中心,清楚記載於那常重複的話中:「我要作你的神,你要作我的子民。」(出六7,十九5;耶三十22;結 三十六28;何二23)「約」的意義不是雙方協商 後的約,而在於上帝是發動者和決策者,因而是永遠屬於「恩約」(a covenant of grace);在這個契約中,以色列得上帝保證有祂的同在和祝福 ─當然是在恩約中,人須要走順服上帝的路。 試看所羅門驕傲地為神造了輝煌宏偉的聖殿,神的反應卻不是所羅門所預期的:

11所羅門造成了耶和華殿和王宮;在耶和華殿和王宮凡他心中所要做的,都順順利利地做成了。12夜間耶和華向所羅門顯現,對他說:「我已聽了你的禱告, 也選擇這地方作為祭祀我的殿宇。13我若使天閉塞不下雨,或使蝗蟲吃這地的出產,或使瘟疫流行在我民中,14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 (代下七11-14) 可見主日敬拜與平日的生命—謙卑、禱告、尋求神的面、離惡行善—息息相關。 若不響應這神的召命,毫無反應,對神的性情與話語沒有響應之心,後果是:(1) 無力吃喝 , 即是最基本享受生命的能力都消失;(2) 甚至不能再站起來(摩五2b);(3) 喪失身分,被遺棄─ 如童女(摩五2a),即被拋棄的妻子,自己無法生存。希伯來書十二25-29節有以下這話: 2 5你們總要謹慎,不可拒絕那向你們說 話的,因為那些拒絕了在地上警戒他們的尚且不能逃罪,何況我們違背那從天上警戒我們的呢?2 6當時他的聲音 震動了地,但如今他應許說:「再一次我不單要震動地,還要震動天。」2 7這「再一次」的話是指明被震動的要像受造之物一樣被挪去,使那不被震動的能常存。2 8所以,既然我們得了不能被震動的國度,就要感恩,照著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2 9因為我們的神是吞滅的火。」 (參利十1-7)

正如阿摩司的警告:「你當預備迎見你的 神」(四12),「迎見」這詞通常在兩種情況下使用的:

1. 屬於友善的,如迎接遠方客人(創十八2), 迎接上賓(撒下十九15);

2. 與迎戰敵人、接受敵人挑戰有關,有時意味抵擋、攻擊(王下二十三29;書八5、 22),也有時是不動武的談判(出五20, 七15)。

我們是如何預備自己呢?在日常的生活中, 特別在逆境不如意中,我們是否仍持守敬拜事奉的心—謙卑下來、禱告尋求主、離惡行善— 過配合神心意的生活?


勞苦負軛 12月12日〔星期六〕

「在艱難的日子裏奮勇爭戰」靈修系列

賴若瀚牧師

1212日〔星期六〕

勞苦負

其次是提哥亞人修造;但是他們的貴冑不用肩(原文是頸項)擔他們主的工作。(尼三5)

 

尼希米記第三章,全章記述百姓如何同心協力將城牆建造起來;然而在第5節卻出現這記錄中的唯一污點:「他們(提哥亞人)的貴冑不用肩擔他們主的工作。」

 

提哥亞是一個離耶路撒冷約有11公里的城鎮,他們中間有人願意到耶路撒冷工作,是難能可貴的事;但他們的貴冑(領袖)卻不願意參與。這些人是誰呢?他們是「貴冑」,這詞與二章16節所用的「貴冑」不一樣,前者是指一些有財有勢的人。

「肩」原意是「頸項」,是採取「牛用肩負軛」的意象來形容作聖工的態度,表明這是一件「苦差」。建造城牆必須勞苦付代價,從第四至第六章描述他們面對的困難、敵對與危險,就可以知道這不單包括工作的苦,更是心靈受壓的苦。

我們若以為事奉主是輕鬆暢快、令自己得到滿足的事,那就是還未真正瞭解事奉的真義。

 

禱告:勞力的恩典

慈愛的主啊!

求祢賜我恩典,

用勞力去獲取我一切所渴求的。

-托馬斯‧莫爾Sir Thomas More, 1478-1535),Prayers to Grow By, 52

 

Grace to Work

The things, good Lord, that I pray for,

give me grace to work for.

Sir Thomas More (1478-1535), Prayers to Grow By, 52


善與惡之爭 12月9日〔星期三〕

「在艱難的日子裏奮勇爭戰」靈修系列

賴若瀚牧師

129日〔星期三〕

善與惡之爭

但和倫人參巴拉,並為奴的亞捫人多比雅和阿拉伯人基善聽見就嗤笑我們,藐視我們……我回答他們說:「天上的神必使我們亨通……。」(尼二19-20)

 

         尼希米記第二章多次出現善惡的對比:尼希米的「愁容」原意是「臉色不好」;耶路撒冷所遭的「難」是「不好」的事。「王喜歡」是「對王好」;「神施恩的手」是「神善良的手」;「善工」是「好事」(參2-18節)。解經家麥康威說,在這一章記述的背後,隱藏着一場善與惡之爭。尼希米所面對的,不單是一場實在的爭戰,同時更是一場屬靈的爭戰。只要他們具有猶大人的血統,就要參戰。

基督徒的人生,同樣是爭戰的人生。每位信徒在接受主作救主的那一刻,就已被徵召入伍,作基督的精兵。因為當你信主那一刻,你就不再屬於魔鬼,就與這掌管幽暗世界的惡魔脫離關係。因為我們已屬耶穌基督的陣營,魔鬼就要攻擊我們。

基督徒在重生後,能否選擇不參與屬靈的爭戰呢?答案是:「不可能!」因為這是必然的事實。基督徒是全民皆兵,沒有一個可以作閒雜人。

 

禱告:挖坑

主啊,若是我為別人挖了一個坑,

就讓我掉在其中吧;

但若這個坑是我為自己挖的,

求祢賜我悟性從旁走過去。

──沃特Sherwood E. Wirt

 

Pit Digging

Lord, if I dig a pit for others

Let me fall into it;

But if I dig it for myself,

Give me sense enough to walk around it.

-Sherwood E. Wirt


實與虛的戰略 12月5日〔星期六〕

「在艱難的日子裏奮勇爭戰」靈修系列

賴若瀚牧師

125日〔星期六〕

 

實與虛的戰略

 

王問我說:「你要求甚麼?」於是我默禱天上的神。(尼二4)

 

尼希米由於在君王面前臉帶愁容,得到君王的關心詢問,也因此得王的恩准,讓他可以回國重建聖城。

他在王問他想要甚麼時,立刻默禱天上的神,也立時可以具體地說出想要做的事。從尼希米這簡短的記述,我們可以看到:若只有禱告而沒有行動,雖看似「屬靈」卻不切實際,也非屬靈的真正意義。因為神所要的,不單是我們在暗室裏禱告,同時亦要我們用實際的行動去回應身處的環境。

人須要倚靠神,亦須要運用方法與策略,去成全神所交付的工作。

麥希真牧師曾說:「做主的聖工,要百分之百靠神,亦要百分之百靠人。」這話十分有意思。許多時候,我們認為人做一半,然後神便會做另一半,似乎我們只要付上一半的努力就可以了。不!我們是要付上百分之百的努力,然後百分之百倚靠神。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慎防輕忽那些看不見的工作。許多教會的祈禱會沒有太多人參加,因為大家認為花在祈禱的時間是白費的,倒不如用那些時間去事奉、去教主日學等。

這讓我想起諸葛亮的戰略中有一條:虛而實,實而虛。意思是「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祈禱在敵人看來是虛的,甚至在一些基督徒眼中亦是虛的,但卻是爭戰中至關重要的。在敵人與基督徒的眼中,重建城牆的重任是實的,但若沒有祈禱托住,它也是虛的!

 

禱告:永遠活在祢的愛中

哦,主啊,我的受造是何其渺小,

我在世的年日快到盡頭,

像故事的結局漸顯;

求祢幫助我牢記,

在短暫的人生之後,

我將永遠活在祢的愛中。

──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

 

Eternity of Your Love 

O Lord, you have made me very small,

and I bring my years to an end like a tale that is told;

help me to remember that beyond my brief day is the eternity of your love.

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