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試煉來臨時 3月25日

前言

當新型冠狀病毒全球擴散,在嚴峻的抗疫時刻中,我們存着一顆謙卑的心,求主讓我們更能活出基督的樣式與香氣。聖言講道研經學院與聖言資源中心,將會在未來的六週中,發放一系列的靈修材料,取名為 「疫情下的心靈加油站」,內容乃摘取自拙著 《永活的信仰——雅各書詮釋》一書,加上《深谷裏的迴響》裏的中英文禱文輯錄而成,每星期逢週三、週六在「聖言」網站發放。
祈盼各位聖言之友、主內同道,在逆境中將眼目轉向神,心靈能加油、加電、加力。我們祈盼疫情能早日止息。若在第一期的六週結束後仍有需要,我們將會繼續發放這些可以激勵人心的信息。

主內同道
賴若瀚 敬啟
 

疫情下的「心靈加油站」
賴若瀚牧師
3月25日

當試煉來臨時

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雅一2)

雅各寫雅各書時,正值初期教會信徒遭受極大的逼迫。他開門見山勸勉信徒在試煉中要懂得應變。他說:「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這節經文的原意是「每逢」或「每當」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表明試煉是無可避免的。正如主耶穌曾對門徒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十六33)由此可見,一個人信主之後不一定會一切順利,無災病、無痛苦、無煩惱。
試煉隨時會來,而且會以不同的形態出現。「百般」一詞,有「各種不同味道」之意,且放在強調的位置上。試煉的種類繁多,如疾病侵擾、無理壓迫、關係破裂、遭人誤解或出賣、天災人禍等;最厲害的是生命、健康受威脅,或是心靈面臨崩潰。
試煉以不同形式出現,神的恩典也不例外。雅各書一章17節說:「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
雅各用「眾光之父」來形容神,表明祂的恩典像光譜一樣,具有各種色澤,多姿多彩。因此遇見試煉的時候,我們可以靠着主賜下的恩典來勝過,屬靈生命不會被摧毀。

禱告:求寧靜的禱告
主啊,求祢賜我寧靜,
接受那些我不能改變的事情;
賜我勇氣,
去改變那些我能改變的;
更賜我智慧,
知道二者的分別。
──尼布爾(1892-1971)

Prayer of Serenity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


重塗褪色的愛

讀啟示錄二章1-7節

引言

我喜歡讀啟示錄,因為它能啟動我的視力。故此,我喜愛稱它為「啟視錄」。甚至連第二及第三章的七封書信——先知式的教訓,也充滿圖像。這些圖像讓我們明白基督的屬性與工作,認識教會的光景。

以弗所教會的光景是:失去起初的愛(啟二4),這到底是甚麼意思?是否不愛神又不愛人呢? 看來不是。沒有愛神嗎?似乎不是,因為第3節說:「[以弗所教會]曾為我的名勞苦」。沒有愛人嗎? 又似乎不成立,因為他們恐怕信徒落在異端邪說中,所以努力為真理辯護(2節)。          此信是向以弗所教會第二代發出的,充滿色彩 與圖像,因此我們試從色與畫去瞭解到底「失去起 初的愛」何解?

 

. 基督之光(1-2節)

主耶穌吩咐約翰:「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 使者,說:『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個金燈台中間 行走的……』」(啟二1),其中的「七星」、「七 個金燈台」等是主耶穌的自稱。星是光芒四射的。 燈台所發的光,就是映照基督之光。基督之光是: 慈光(光之溫暖)、生命之光(殺菌之光、光之保 護)、真理之光(光能顯露真相)、靈魂之光、路 上之光(光之引路)——必須照耀出來,不能躲藏。 教會從主基督所領受之光,不是世人所追求的星光 燦爛、娛樂星輝、繁華奪目之光,而是生命之光。

基督之光是相對於以弗所之光而說的,以弗所 有很多光芒:

•墜落之星、太空隕石:成為古怪醜陋的亞底米 女神。以弗所因而有「亞洲(小亞細亞)之 光」之稱。

•星光熠熠如荷李活:以弗所有著名的大型劇 院,可提供二萬五千個座位。
•以弗所亦設有大型的區域法庭,可稱「公義之 光」。

•在文化上,有著名的Celsus Library,藏書二百 萬冊,堪稱「靈魂之光」——智慧之光。

• 商人與遊客匯聚之城:金銀發出光亮。

•犯罪天堂:神廟有很多妓女公開賣淫,神甫市廟亦設有保護區,犯人逃到此區就可以得到神明的護庇。

「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個金燈台中間行走 的」(啟二1下)意指:基督就好像拿着牧杖到處 往來,牧養眾教會;在充滿艱辛的初期教會的處 境中,祂此舉是要說明,祂要透過無常的生命景 況,高低起伏的逆境來牧養教會。主耶穌這樣自我 介紹是很有意思的,指出祂看顧教會,瞭解教會(2 節),「那右手拿着」意思就不只是「拿着」,而是   「掌握在祂手中」,被主所瞭解所知道。「行走」 之意是:關心看顧。耶穌要讓以弗所教會知道,祂要教會在逆境中自如地享受祂的愛。這話的確針對 他們「離棄起初的愛」(4節下)而說的——在困境中我們的焦慮是:如何離困,如何防備,如何自 保,而沒有想到如何見證基督之光、基督之愛。簡單來說,此話即表示:主常與教會同在;主亦知道 並瞭解教會的實際光景。

小結:「失去起初的愛」的意思,就是「教會 失去愛之光澤」——失去見證福音的熱情,失去向世 人見證教會是一個愛的群體,失去愛的影響力。光 澤與色澤有密切的關係,失去光即意味着褪色。

今日一些教會的寫照:

•          墜落:如星之墜落,失去所在的崗位,暗淡無 光。

•          褪色:如色之變淡,神髓和氣質(aura)盡 失,如翻版的藝術品或印刷品——失去獨特而 鮮明的見證。無氣息,無氣韻,氣韻不生動。 有光才看到自己是否褪色。若不活出燈台的召命, 燈台必然被挪移。

教會在關注數字增長、事工發展的前提下,以 及跟隨後現代潮流文化的環境下去贏取大眾的心, 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要逆潮而上,不理會數字, 不追求勢頭龐大,不歌頌感官滿足,而能作社群的 「燈台」,讓人在逆境困難的景況中照耀出主的恩 典,叫人因此看見充滿愛的主基督,卻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

. 勞累的教會(3節)

以弗所教會是一個不安而勞累的教會。何以見 得?從主所說的話就可知。第2節記述主知道以弗所 教會要承擔保衛教會的職責。第3節經文,《呂振 中譯本》作「你知道你有堅忍,曾為我的名擔受一 切,也不勞累」,可見以弗所教會是一個不安而勞 累的教會。

  1. 1.兩種為教會下定義的進路

有兩種流行的教會模式,也可說是為教會下定 義的兩種進路:功能性的和結構性的,造成教會不安而勞累。

  1. 功能性的進路
  • 適合尋道者的教會(Seeker-Sensitive Church): 為未信者度身訂造主日崇拜聚會;
  • 目標為本的教會(Purpose-Driven Church):以 門訓為教會主要的功能;
  • 小組教會(Small-Group Church):強調小組是 教會最基本的內在結構;
  • 用家第一、用家自在的教會(User-Friendly Church):強調一些重要經文,以吸引人參加 教會,並推動他們成為高質素委身的群集;
  • 七日用盡的教會(Seven-Day-A-Week Church): 發展每日事工,用不同的渠道以吸引社群接觸 教會,進入教會;
  • 為新時代而戰、為廿一世紀而戰的教會(Church for the 21st Century):發展時代事工,以切合不 同的市場。 這是教會功能性的定義,以事工來定義教會,教會 的事工就是教會的全部定義。若以功能性來定義教 會,教會就較易失去神子民獨特身分的自覺,換來 的是使教會成為一連串的功能性事工。
  1. b)結構性的進路

• 以宗派文化為中心:神學觀點與社會責任;

•以研究會眾背景為本:以社會科學為根據,去 解釋組成教會之會眾的特色;

•以教會的增長和衰退為基調:量度與評估教會 在宗派中的起與跌;

•以品質的評估為主:以組織學來評估教會的發 展;

• 以系統性的管理為焦點:以管理學而來之系統 管理的角度去經營教會。

若以此來定義教會,教會就不會以屬靈真相來看教 會的群體,卻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管理行為模樣的結 構。這進路約化教會為行政管理,以維持其事工的有效性。

這兩種進路約化牧者和帶領教會的人,把信心 建基在管理技巧和組織手法上。

2.應從另兩個角度去瞭解教會是甚麼

教會雖是組織,但不是一般的社團組織。教會 本身的生命與工作有一個特殊的使命,那就是關於 藉基督的拯救而改變的心態與生命,這生命的模樣 能將拯救的大能反照出來。用社會學的方式來經營 教會不是壞事,但必須把社會學納入以上的神學理 解中。

教會的真實是不限於眼所能見的,她比一套在 功能上管理得全備的事工更大;她存在的意義多於 一個社團的。教會是由聖靈所生的一個「有使命的 屬天的社群」,有雙重身分:屬天群體,與社會人 際關係性的社團教會。教會,就是上帝透過聖靈親 自在世上的同在/臨格。這就是教會獨特之處:教會 雖然也是地上的一個社團,但其生命表現(行為) 不是由世界風俗所模造,而是由聖靈藉上帝拯救之 工作所塑造的。

如只在功能上認識使命,就只能認識到「使 命」的一小部分,使命只是一小部分人受過專業 訓練(如:宣教)的工作,教會整體是不曉得關懷 新來的「羊群」的。這樣就產生兩個問題:一是不 曉得在上帝對世界的全盤心意下瞭解福音,二是不 能將教會的工作和生命與上帝在世界的大使命相銜接。

. 致命之錯:失去愛的見證(4節)

被主耶穌所稱讚的三事,都不能取代向鄰舍/世 人見證上帝之愛的行動——愛的見證,回應主的光、 主的愛。

做對很多事,不足以遮掩或免去做錯一件重要 事的罪狀。致命之錯是:失去愛的見證。以弗所書 五章2節說得好:「……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 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對主的愛失掉,對人的愛也就冷漠了。

主的責備很嚴厲:「你若不悔改,我就……把 你的燈台從原處挪去」(啟二5下),這教導提醒 我們:有很多事叫我們失去讓世人看見的基督之 愛——失去高漲的愛、優質的愛、不計較的愛、單純的愛。

對以弗所教會而言,令他們失去起初愛心的是 甚麼事?是:憑己力去保護自己,保護教會信仰的 純正;憑己力去使教會得以發展長大,認為教會做 得成功,自己的存在就有價值。不過,沒有愛主的 心,就不能有愛的見證:

1.勞碌服事的成就/工夫,不能充當或取代愛主 的真心。勞碌賣命若非出於愛,事奉就成為重擔, 愈揹愈重;愈重,就愈無力無時間無心情關懷別 人。以弗所信徒很認真地承擔起基督徒的責任,活 出信心的工夫,言行與所信的一致,過着很嚴謹的 道德生活;因此,很容易對別人之錯看不過眼。   忙碌不一定是真委身,原因可能有二:一、為 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忙;二、由別人決定和指揮 我們要做的事,我們怕別人對自己失望,於是不斷 為滿足別人的要求而忙。忙碌不是忠心,甚至可以 叫做變心,我們可能用很多時間做不屬於主呼召我 們要做的。因此,忙碌可能是不忠或懶惰的表現。

2.忍受苦楚的背後,不能沒有愛主及經歷被主愛的甘心。忍受苦難若沒有愛去滋潤安撫,就苦上加 苦。我們要思想:是甚麼激勵我們去忍受苦楚?可 能是不妥協的態度,不跪拜皇帝(即使被威脅沒有 大生意可做)。也可能是效法主忍受責罵的心志。

3.純正教義和道理的堅持(忠於純正的信仰,恨 神所恨),不能失去愛主愛人的熱心。以弗所信徒在 持守神學真理上是堅定的,無懈可擊的。然而,沒 有愛,信仰只成為冷冰冰死寂僵化的教條,呆板乏 味。但主卻說,不要誤會祂,祂只求無底線的愛。 主讚賞他們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這也是祂所恨惡的(啟二6)。不過,恨惡罪惡並不等於愛主愛 人。主說,祂欣賞你們的熱誠,但這熱情的背後, 愛何在?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有持守正統神學教義之警惕感或警覺之心是需 要的,但更需要的是教會內部愛的合一(弗一 15)。

•教會弟兄姊妹之間的愛與喜樂,不要被吹毛求 疵的正統主義所取代。動機即使好,但沒有愛 是不足夠的。

•有純正教義並不表示不會落入屬靈的低潮,它 可能使信徒陷溺在自我保護之中。           •以弗所教會盡一切辦法防禦信仰被污染,他們 努力承擔基督徒的責任。但主的話顯示:教會 因為這正統主義而營造了不容讓愛的氛圍,代 之而有的是法庭式的審判氣氛。

•教會很易被憎恨的氣氛籠罩,而不被愛所充滿。 對上列幾點,我們當引以為鑑。

.抓緊機會悔改,不可不了了之(5節)   

主對以弗所教會說:「……應當回想你是從哪 裏墜落的,並要悔改……你若不悔改,我就……把你 的燈台從原處挪去」(啟二5),主給我們悔改的機 會(另參:啟三3;申九7,十六3)。若不悔改,教 會就不再是主的教會,而是你的俱樂部。請回想: 你是從哪裏墜落?從最高峰墜落嗎?也請回想:甚 麼使你分心,不專一愛主?

要悔改,我們就務要:

•重回被愛的位置,被上主所愛、基督所愛,也 被聖靈所愛。行愛而不是「談論」愛,且要生 活在愛中,享受在主裏的平安。

•重新敞開自己,讓人的愛進入你的生命。不要 高高在上,似是比別人優越一等,叫人難於接 近,阻塞人對你的關心。牧者如是。

•重新站近主旁,以基督的心為心。關心別人的 過去,關心別人的現在,更關心別人的將來。

. 總結:重塗褪色的愛

甚麼情況下,「愛」最易褪色?以下情況都導 致「愛」褪色:

1. 看人的價值為利益的單位,這就會忽視窮 人、身體殘障人士或精神有病者。

2. 只着重承傳正統、抵擋異端為首要任務, 會引人進入冷酷無情的原教旨主義。叫人只 知道甚麼是對的,卻不知道甚麼是美的、善 的;叫人只知道甚麼是道德,卻不能活出美 德。教會變成道德異端裁判所,只揮真理之 劍,只出一招。

3. 不理解、不同情信徒所受的逼迫與難處,亦不 明白信徒在生活危機中所面對的挑戰和軟弱。

4. 做大勢所做的事,行大氣候所行的。以弗所 的大氣候就是顯大,要光芒四射。

5. 獲得權力之時,教會穩定之時,就易沉迷於 教會架構之中。為保持教會的規模和組織的 名望,為權力而工作。看不起小弟兄、小姊 妹的需要。

勞苦、忍耐、持守真理是主所讚揚的,但必須 糅合愛,勞苦等事才叫你得平安,別人亦因此可以 享受你勞苦而來的成果。愛的色彩,需要主基督之 光的照耀,才能顯露。沒有光,燦爛之七彩仍是灰 色。米高‧佐敦(Michael Gordon)說:「甚麼是愛? 愛就是你玩每個遊戲時都視之為最後一次機會。」

(“What is love? Love is playing every game as it is your last.”)但願我們努力重塗褪色的愛!


上帝的美意存到萬代 1月30日

靈靜致遠、美事重尋靈修系列

何崇謙牧師

1月30日

上帝的美意存到萬代(詩三十三)

 

自去年三月以來,我們一出門就要帶口罩,所以我們一直都不容易見到人家的笑容,甚至各人好像沒有表情一般,只能見到別人的呆滯甚至沮喪的眼睛。人人迫不得已都像面無表情一般,所以眾人都感染到憂悶,甚至憂鬱的情緒。周圍都瀰漫着怨恨和恐懼的氣氛。

從沒有想過感染瘟疫如此容易,面對死亡如此近。從未想過人生起伏跌盪的波幅如此大,平常的生活也如此難過。其實沒有一個世代可以避免災難,難怪大量收集人的禱文的詩篇,當中主題出現得最多的就是哀歌。

 

詩篇一百五十篇本身是一個整體性,連結有統一性的單元,即是說, 它有序言, 有主題內文,和結論。序言由第一、二篇組成。內文由第三至一四五篇組成,主要是哀歌(起始的第三至五篇已是),佔了總數一半以上;其次是敬拜頌;再其次是智慧詩和皇廷之詩。結語篇是由第一四六至一五○篇組成,全都是讚美歌頌傳揚之詩。

與「近親」的傳道書或約伯記很相似,都有一個母題。傳道書的母題是「人的死亡與上帝的智慧」;約伯記的母題是「人的受苦與上帝的主權」;詩篇的母題是「在人在逆境中仍要讚頌上帝不變的慈愛與榮美」(或實愛、堅愛[hesed])——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你們要唱新歌,歌頌拯救我們的神。全地都當向耶和華歌唱……

敬畏神的人,為何能在不同的生命處境中向祂讚頌?因為敬畏神的人所信靠的,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祂也是與人一起創造世界歷史;而這一位永活的神,也是最明白我們的,最願意幫助我們的,必為我們申訴辯護。

詩篇第三十三篇全詩結構是漣漪式的,中央的那一點是10至12節,主題是:上帝的美意萬代常存,由這主題而發展以下三個重點,成為我們的福樂:

1.    上帝賜我們生命樂章,可譜奏出活潑讚美之歌(1-3、20-22節)

2.    上帝賜我們生命智慧,可辨識虛妄無效之威權(4-6、13-19節)

3.    上帝賜我們生命保障,可逆潮中持勇氣盼望(10-12節)

 

感謝主,讓我們的生命如音樂,也使我們經驗到神的作為而喜樂。求主引導我們不斷經驗新恩,就是祢的仁義、公平和慈愛所成就的恩典。我們立志要以頌揚、敬拜的情懷過每一新天。奉主基督之名求,阿們。




謙卑虛己–十架路

腓立比書二章1至11節十步釋經

經文(新標點和合本)

1所以,在基督裏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 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 憐憫,2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 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 足。3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 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4各人 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5你們 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他本有神的形像, 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

反倒虛己, 取了奴僕的形像, 成為人的樣式;

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 存心順服,以至於死, 且死在十字架上。

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 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10 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 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

11 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 使榮耀歸與父神。

 

第一步與第二步:細察事實與認清關係

整體觀察

文體:說明文(1-5節)、詩歌(6-12節)

人物: 聖靈(1節)、基督耶穌(1、5、8、10、11 節;自己[6、8節];奴僕[7節];人[7、8 節];他[9節];主[11節])、神(6、9 節)、父神(11節)、腓立比人(你們[2、5 節])、各人(3、4節)、別人(3、4節)、 我(保羅[2節])、一切生物(10節)

地點:在基督裏(1節)、十字架上(8節)

主要連結詞:若(1節),But(ESV,3、4、7 節 ) , 所 以 ( 1 、 9 節 ) , 叫 / s o that(ESV,10節),就(2節),既(8 節),本有/though(ESV,6節)

重複詞有 甚 麼 ( 勸 勉 、 安 慰 、 交 通 、 慈 悲 憐 憫 , 1 節 ) 、 相 同 ( 2 節 ) 、 一 樣 ( 2 節 ) 、 不 可 (3 節 ) 、 各 人 (3 、 4 節 ) 、 別 人 (3 、 4 節 ) 、 自 己 (3 、 4 節)、心(mind, 1、5節)、顧(4節)、 形象(6、7節)、名(9、10節)、榮耀 (3、11節)

上文下理:上文:保羅的榜樣(一12-21),不怕驚 嚇,站立得穩,為福音努力,為基督受苦 (一27-30);下理:恐懼戰兢做成腓立比 人得救的工夫、不發怨言、在彎曲的時代 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二12-18)

 

逐節觀察

1

遞進觀念:「有甚麼……有甚麼……有甚麼……」

因果關係:「所以」接上文一章27-30節

鑰字、 比較譯本koinonia「交通」(《和合本》), 「契通」(《新譯本》),participation (ESV), fellowship (NASB)

2

語法結構:同義對句

因果關係:「使……」

鑰字:「喜樂」

第3

警告:「不可」

比對:「結黨」和「貪圖虛浮」;「謙卑」和 「看別人比自己強」

比較譯本:「看別人比自己強」,more significant (ESV), regard better (NRSV), value above (NIV)

4警告:「不要」

映襯:「自己的事」、「別人的事」

5命令:「你們當……」

象徵性用語:「基督耶穌的心」

比較譯本:「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same at-titude (NLT), same mindset (NIV), same mind (NRSV)

6難解用語、神學性觀念:「神的形象」

比較譯本:「神的形象」, the form of God (ESV), in very nature God (NIV)

難解用語:「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

            比較譯「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 「不堅持自己與神平等的地位」(《新譯 本》)

7

難解用語、權力關係、神學性觀念:「虛己」

比較譯「反倒虛己」,「反而倒空自己」 (《新譯本》),but emptied himself (ESV), made himself nothing (NIV), gave up his divine privileges (NLT)

難解用語、神學性觀念:「人的樣式」

比較譯本:「人的樣式」,likeness of men (ESV), in human likeness (NIV), born as a human being (NLT)

8遞進觀念:7-8節 高潮點:「死在十字架上」

9因果關係:6-9節

映襯、先後關係:「卑微」(8節),「至高」(9節)

比對:「至高」和「超乎萬名」

10

地點、遞進觀念、象徵性用語:「天上的」、 「地上的」和「地底下的」

11

比對、強調語句:「無不屈膝」(10節),「無 不口稱」(11節)

 

 

第三步:注意結構

• 同心合意的勉勵(1-5節)

• 基督虛己的榜樣(6-8 節)

• 基督超越的榮耀(9-11 節)

第四步與第五步:勤發問題及逐題解答

1. 第1節「所以」的結論與上文的關係是甚麼?(邏輯性問題)

答: 「所以」一詞,連接一章27節保羅對腓立比人的 挑戰:「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正如保 羅為他們所立的榜樣(一12-21),不怕驚嚇,站 立得穩,為福音努力,為基督受苦(一27-30)。 (上文下理)

2.「在基督裏」是甚麼意思?(定義性問題)

答: 此處的意義可能包括:與基督的靈交裏所得的感 動;或是在基督肢體(教會)裏所得着的勉勵; 或是在基督恩典裏的領受。雖然這都有可能,但 是與上下文最配合的,應該是在基督肢體裏的勉 勵。(上文下理)

3. 第1節裏四個「有甚麼」分句之間的關係是甚麼? (關係性問題)

答: 這裏的四個「有甚麼」的假設(if)分句,都是 肯定性的──也就是說它們是公認的事實,都是 肢體生活中必有的美好領受。無論是勸勉、安 慰、交通或慈悲憐憫,都是雙方的互動,都是為 要共享的。(詞的意義

4. 甚麼是一樣的心思意念?(定義性問題)

答: 此處一樣的心思意念(mind)未必是毫無異議的 共識(《新譯本》的「思想一致」不妥),而應 是彼此的共有目標(purpose)。上文中的一章27 節 支持這看法:「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 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詞的意 義、以經解經)

5. 保羅為何警告腓立比人不可結黨或貪圖虛浮的榮 耀?(邏輯性問題)

答: 貪圖個人的榮耀,或是分門別類的舉動,都破壞 基督肢體裏的合一心志。正如哥林多教會裏的紛 爭(林前一11-12)。(歷史背景、以經解經)

6. 第3節,甚麼是「看別人比自己強」?(解釋性問 題)

答: 「看別人比自己強」這句話不是要信徒有自卑 感,或是刻意地去貶低自己,更不是禮貌上的 「末肢」用語。而是要把別人放在自己以先(而 不是爭先恐後),先去關心別人的需要(而不是 自掃門前雪),正如下文第4節所說:「各人不 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上文下 理)

7. 第 5節 「 你 們 當 以 基 督 耶 穌 的 心 為 心 」 是 甚 麼 意 思?(解釋性問題)

答: 《新譯本》翻譯:「你們應當有這樣的思想,這 也是基督耶穌的思想」,或參ESV: “Have this mind among yourselves, which is yours in Christ Jesus”。此 處的「你們」不能被忽略,保羅是要教導他們基 督放下自己權益的榜樣。他指出,基督那不為自 己的態度,也應是教會的心思意念(mind)。也 就是說,我們應以基督自己謙讓無私的心來彼此 看待。(上文下理)

8. 第6節「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 奪的」是甚麼意思?(定義性問題)

答: 此處的神學性用語「神的形像」需要小心解釋。這裏絕不是說耶穌如亞當一樣也是按神的形象所造(保羅從來沒有這樣描述基督),而是說,耶穌雖有神的本相、本質(如NIV: being in very nature God),卻沒有「堅持自己與神平等的地位」(《新譯本》),祂沒有放不下自己為神的崇高形象。(邏輯推理)

9. 第7節,耶穌的「虛己」或「倒空自己」是甚麼意思?(定義性問題)

答: 此處的神學問題是教會歷史裏深入討論的重點教義。耶穌的「虛己」或「倒空自己」絕不是放棄了祂的神性,而是祂放下了祂身為神的榮耀特權。耶穌若放棄了祂的神性,祂就不再是神。祂放下的是祂作為神的至高權益,為要成就救恩,救贖我們。耶穌多次肯定了祂的神性:「我與父原為一」(約十30),「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約十四9)。(邏輯推理、以經解經)

10. 第10節,「天上的」、「地上的」到「地底下的」這三度空間的關係是怎樣的?(邏輯性問題)

答: 這裏的三度空間指的可能是靈界的活物、地上的一切生物,和已死的生物,也就是包涵着宇宙中的一切受造物,都要來敬拜耶穌。(化解象

 

第六步:歸納總意

• 在基督肢體裏我們要同心合意地一起分享來自主的感動,一起為福音努力。(1-2節)

• 基督徒不可以分門別類或貪圖虛名,而是要以基督無私的心彼此看待。(3-5節)

• 基督雖具有完全的神性,卻沒有放不下祂作為神的權益,反倒以僕人的心倒空了祂為神的崇高地位,順服天父,甚至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6-8節)

• 天父使基督升為至高,叫一切受造物無不屈膝敬拜,使榮耀歸於天父。(9-11節)

第七步:找出主題

基督徒要學習以基督的心來放下自我利益,甘心順服,合一為主,如同基督虛己、順服,以至死在十架上。兒被父升到至高,使榮耀歸於天父。

第八步:寫下原則

做主的門徒必須學習基督謙卑虛己、甘心走十架路,這才是尊基督為主,才能將榮耀歸給父神。

第九步:列出細節

1. 我是否有透明度,坦誠地講述自己的不足之處,並向肢體學習功課?

2. 在福音大使命的共同目標上,我是否以身作則?

3. 我心中是否貪圖那些「虛浮的榮耀」?若是, 就須要向主認罪悔改並放棄它們。

4. 我是否「看別人比自己強」,將別人(如同配偶)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5. 在本週裏,我當如何順從聖靈,「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去愛鄰舍?

6. 默想基督耶穌為我虛己的十架救贖,並獻上感恩的禱告。

7. 我目前最須要學習的「虛己」功課是甚麼? 禱告求主賜我勇氣去背起我的十字架來跟隨祂。

8. 我當如何以行動從「虛浮」走向「虛己」?

9. 如果宇宙萬物都將稱耶穌為主,我當如何以行動表明基督在我生命裏的絕對主權,而不只是空口無憑的說說而已?

10. 在本週裏,我當如何將榮耀歸與父神?

 

 

第十步:身體力行




整合出恰當的經文主題和神學原則

──以士師記第十七章為例

我在不同地方教導「十步釋經法」的時候,常看 到一個情況,就是學員往往對經文有很好的觀 察、提問和解答(第一至五步),卻沒法把前五步 的成果整合出恰當的主題和原則(第六至九步)。 學員往往把主題 / 原則弄得很籠統簡單,失去經文的 特點,以致很難應用,只好回到第一至五步的零碎 資料中,選取幾個較有「感動」之處作應用。這樣 的研經過程,前面產生了一大堆寶貴資料,後面卻 產生了很鬆散的應用,未能掌握經文重點,委實可 惜!本文嘗試透過查考士師記第十七章,示範如何 更好把「十步釋經法」的前後步驟連貫,找出適當 的主題 / 神學原則 / 應用,作講道或教導之用。篇幅 所限,第一至五步的示範會從簡,但也未能處理這 故事的下半部分(第十八章)。

士師記第十七章是士師記結語(十七~二十一 章)的開始,是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初期屬靈景況惡 化的高潮。讀十七至二十一章時,很自然會留意到 一句重複的話:「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 而行」(十七6,十八1,十九1,二十一25)。只要 簡單看經文,就可以籠統地總結出士師記第十七章 的主題為「要以神為王,不要任意而行」,根本不 需用「十步釋經法」。有趣的是,我發覺不少學員 用心查考經文,作了很豐富的分析後,最後在總結 經文時也是如此簡單籠統。但究竟「要以神為王, 不要任意而行」這總結是否掌握到經文重點?經文 講的「任意而行」是指甚麼?以下我們用「十步釋 經法」來作示範處理。

第一至第五步

士 師 記 十 七 章 1-13節 是 敍 事 文 , 可 以 分 成 兩 段:1-6節(米迦和母親),和7-13節(米迦和利未 人)。

第一段:1-6節 米迦和母親

1以法蓮山地有一個人名叫米迦。2他對母親 「你那一千一百舍客勒銀子被人拿去,你因此咒詛,並 且告訴了我。看哪,這銀子在我這裏,是我拿去了。」 他母親:「我兒啊,願耶和華賜福與你!」3米迦就 把這一千一百舍客勒銀子還他母親。他母親:「我 分出這銀子來為你獻給耶和華,好雕刻一個像,鑄成 一個像。現在我還是交給你。」4米迦將銀子還他母 親,他母親將二百舍客勒銀子交給銀匠,雕刻一個 像,鑄成一個像,安置在米迦的屋5這米迦有了神 堂,又製造以弗得和家中的神像,分派他一個兒子做 祭司。6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觀察

• 1-3: 經 文 發 生 的 【 地 點 】 是 以 法 蓮 山 地 ( 迦 南 地 中 部 ) , 【 人 物 】 包 括 米 迦 和 他 母 親 【親屬關係】。

米迦這名字可以說是【難解用語】。如果研究一 下,便會發現這名字意思是「誰像耶和華?」,名 字有濃厚的宗教背景。

經文有很多【先後】和【因果】關係:米迦偷了 母親銀子,母親不知道,因此咒詛;兒子向母親承 認偷錢,母親因此以耶和華的名字祝福兒子。

母親說「願耶和華賜福與你」是【強調】,也突 出咒詛與祝福的【映襯】。

一千一百舍客勒銀子在《新譯本》是12公斤【數 量】【比較譯本】。米迦歸還銀子後,母親說要「分 出」或dedicate【比較譯本】這銀子,為兒子獻給耶和 華。 •

4-6如何獻呢?是雕刻一個木像(carved im-age), 鑄成一個金屬的像(metal image)【比較譯本】。為耶和華立的像是甚麼模樣呢?經文沒說清楚,只說兩個像都是放在米迦的屋內【地方】。

和合本第5節「這米迦有了神堂」,好像是說米迦因此建立了神堂。但是,按英文譯本ESV,「有了」在原文的時態是過去式(had)【比較譯本/語法】。所以,米迦一直有神堂,只是現在再加了兩個新偶像。不但如此,這神堂一直有很多偶像(household gods)和祭司的以弗得,米迦更「分派」(ordained,原文描述按手的動作【比較譯本】)他一個兒子做祭司,表達出米迦的權力【權力關係】。第6節作了【評語】: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問題/解答

  1. 從1-3節看,米迦有後悔嗎?為何他要把偷了的錢歸還母親?母親為何要祝福他,獻銀子給耶和華造偶像?

答: 米迦說話根本沒有悔意,很可能只是因怕母親的咒詛會靈驗,立刻把錢歸還。也很可能母親曾經用耶和華的名咒詛偷錢的人,所以,現在也要用耶和華的名祝福兒子,來「抵消」咒詛,並要把錢獻給神作神像來庇佑兒子。為耶和華造像敬拜,明顯是違反律法,但母子同心,好像「為佛像貼金身」,期望得到神庇佑。

  1. 從4-6節看,米迦為何有自己的神堂和偶像?為何會立兒子為祭司?

答: 從語法分析,我們知道米迦一直都自設神堂敬拜,他可能成了族中的宗教領袖,他也自立兒子為祭司,帶領獻祭敬拜。以弗得是祭司衣服(內藏工具求神指引),家中的神像(domestic gods)可能做占卜之用。這一切都是違反律法的,但米迦卻幹得非常投入。我們看見,米迦一家很有宗教熱情,米迦的名字本身好像很「屬靈」(誰像耶和華?),他和母親的想法也很有宗教色彩,覺得可以用自己的誓言和金錢操控神的咒詛和賜福。他們卻輕視律法,自立兒子作祭司,自立神堂,為耶和華立像。這一家人很有宗教熱情,卻沒遵守神的律法,覺得可以操控神。如第6節所總結的,這些「敬拜神的行動」都只是任意而行。

第二段:7-13節 米迦和利未人

7猶大伯利恆有一個少年人,是猶大族的利未人, 他在那裏寄居。8這人離開猶大伯利恆城,要找一個 可住的地方。行路的時候,到了以法蓮山地,走到米 迦的家。9米迦問他:「你從哪裏來?」他回答 「從猶大伯利恆來。我是利未人,要找一個可住的地 方。」10米迦:「你可以住在我這裏,我以你為父、 為祭司。我每年給你十舍客勒銀子,一套衣服和度日 的食物。」利未人就進了他的家。11利未人情願與那人 同住;那人看這少年人如自己的兒子一樣。12米迦分派 這少年的利未人作祭司,他就住在米迦的家裏。13米迦 :「現在我知道耶和華必賜福與我,因我有一個利 未人做祭司。

觀察

7-9節:利未少年人【人物】來自猶大伯利恆【地 方】,到處寄居 / 漂流(sojourned)【比較譯本】,想 找一個「可住的地方」【重複兩次】,來到了米迦的 地方【先後】。當米迦詢問他背景【問題】,少年人 一開口就突出自己的利未人身分【強調】。

• 10-13節: 米迦聽到這是個利未人,便立刻開出 條件—— 「我以你為父、為祭司」【先後】【權力關係】,提供吃住和酬報,包括每年十舍客勒銀子、一套 衣服和度日的食物【數量】。利未人聽後就進了他的 家,情願與那人同住【先後 / 因果】。「情願」在ESV 譯本是同意(content)【比較譯本】,表示利未人很滿 意米迦開出的條件。但諷刺的是:本來米迦提出讓利未 人「為父」,但後來米迦看這少年人如自己的兒子一樣 【映襯】,也分派(ordained按立) 這少年作祭司,所 以權力還是在米迦手上【權力關係】。

第13節也有一個評語,不過不是作者的評語, 卻是米迦自己的【評語】:「現在我知道耶和華必 賜福與我,因我有一個利未人作祭司。」【強調 / 因 果】

問題/解答

  1. 從7-11節看,利未人有何特點?為何這利未人要找 地方住?為何他情願與米迦同住?

答:利未人是神揀選作有關會幕的服侍,或在民中教 導律法(出三十二;民三~四;瑪二1-9)。利 未人沒有分地,卻當住在神選定為會幕之地(申 十八)或48個祭司城中(民三十五)。這少年人 沒按神的吩咐,卻漂流找地方和工作,最後因為 工資好、待遇高,同意留下來為米迦「打工」, 違反律法而充當祭司。

  1. 從10-13節看,為何米迦要邀請利未人為祭司?究 竟是看利未人為父還是為子?為何他覺得耶和華 必賜福與他?

答:米迦對律法有點認識,知道利未人是神揀選以服 侍神的,比他的兒子似乎更適合作祭司,所以覺 得神必賜福他。其實,米迦這樣做並不符合律 法,因為只有亞倫後裔才可作祭司,而且應在神 指定的地方敬拜,由會眾供應(民十八)。這 利未人應該很熟悉律法(士十八30說他是摩西的 孫子約拿單),卻完全沒指出米迦的錯誤。本來 熟悉律法的利未人,沒作師傅教導律法,卻隨了 「老闆」的要求而行,任憑米迦作主作父。 總結而言,我們再次看見米迦一家的宗教熱情, 投入敬拜。米迦覺得能僱用一個較「接近」律 法要求的利未人作祭司,在自己的神堂服侍,神 必定賜福他;而利未人也不重視律法。米迦按自 己喜好來敬拜神,且操控神的賜福。其實,這些 「敬拜行動」只是任意而行,神不喜悅。

第六至第九步

上 文 已 提 及 , 查 經 到 了 這 階 段 , 不 少 學 員 會 提 出 類 似 「 要 以 神 為 王 , 不 要 任 意 而 行 」 作 為 經 文 主 題 。 但 究 竟 這 主 題 是 否 適 當 ? 經 過 以 上 的 經 文分析,我希望讀者已經看出這主題太籠統,雖不 是錯,卻不能掌握經文的特點。「要以神為王,不 要 任 意 而 行 」 這 籠 統 的 話 , 用 來 描 述 士 師 記 十 七至二十一章是適合,甚至用來描述整卷士師記也是對的,但這些籠統高層次的總結,很難在生活中應用。究竟士師記第十七章講的是甚麼呢?

在經文中,作者特意描述一群很有宗教熱情的人,由米迦的名字開始,他母親說話的用詞、造偶像的行動,少年人的自我介紹,米迦自立神堂,以至祭司的事情,這種種全都在突出這些人很重視宗教活動,卻是按自己意思來敬拜神,以為因此能控制神的賜福,這就是經文中「任意而行」的特點。按以上的討論,我會這樣總結這段經文:

• 經文主題:當以色列人沒以神為王,各人隨己意而行,雖有宗教熱誠和活動,卻輕視律法,以私意敬拜,卻以為有神賜福,其實是神不喜悅的。

• 神學原則:神子民不要空有宗教熱誠 / 活動,卻輕視神話語,以私意敬拜;信徒當以神為王,按神的律法真理來敬拜祂,討祂喜悅。

• 應用問題:(1)我是否在某些地方只有宗教熱誠,卻輕忽聖經,隨己意敬拜?我有多重視聖經對敬拜神的真理?我要如何改變?(2)我是否以為可以透過宗教活動去操控神,神必須按我的方法賜福給我?我在敬拜神的心態上有否需要調整的地方?

在我們生活中,不難看見很多人徒有宗教熱情而不重視聖經,只靠自己的主觀感覺來決定如何親近神,很多異端邪說因此而產生。我們敬拜神的態度又如何呢?其實,就算是信仰純正的基督徒,也可能掉進一個錯誤觀念中,覺得只要有宗教熱情 / 活動(比方參加聚會、奉獻金錢等),就必能換取神的賜福;如果事與願違,就對神埋怨。這都是走了米迦的舊路。求神幫助我們,以神話語為基礎來親近祂,以神為王來敬拜祂。

希望以上詮釋經文的示範,對弟兄姊妹學習「十步釋經法」有些啟發。尤其要留心把前後的步驟緊密連結,找出更貼近經文的主題、神學原則和應用方向,那麼,對自己和會眾都更有幫助。


詩篇第一三三篇

經文(新標點和合本)(大衛上行之詩)

1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

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經文重譯

大衛上行之詩

1看哪!弟兄們齊在一起,是何等的好、何等的美!

這好比那上好的油,澆在亞倫的頭頂,下落到鬍鬚, 又下落到他衣袍的領口;

又好比那黑門的甘露,下落到錫安的眾山;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了的福氣——就是永遠的生命。

引言

十六世紀英國詩人John Donne寫了一首小詩,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沒有人是一個孤島」(“No man is an Island”)。這句話的意思是要說明人不能獨自生存。我們需要別人、倚賴別人,別人能豐富我們的生命。

然而,這句話若能稍作更改,會更切合當今人們生命的真相。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孤島」。因為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處隱密的地方,那裏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隱私、自己的世界,是別人不能進入的內室。不過,我們可以在島與島之間建橋樑、開隧道; 或築碼頭,讓彼此間可以來往,保持接觸與溝通。

隱士式的生活並非聖經所贊許的生活,聖經中有很多「彼此」、「互相」,因為我們是在基督裏為肢體的生命有機體。然而,今日人們最擅長築牆而非建橋。

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雖然會有許多不同的問題,但同時亦帶來無窮盡的樂趣。詩篇第一三三篇,正是一篇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課題的詩篇。

這篇詩只有三節,主題清晰地指出合一的美景,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1. 主題論述(1節):合一群體在一起的美景

2. 用兩個畫像形容主題(2-3a節):合一群體得膏油的潔淨與甘露的滋潤

3. 結語(3b節):合一群體蒙受神美善的祝福

一.  一幅美景(1節)

重譯:「1看哪!弟兄們齊在一起,是何等的 好、何等的美!

詩人大衛用「看哪」一詞開始,要喚起人們的注意。接着,他指出一個由旁人所見證,因而發出讚歎的事實。在聖經原文裏,第1節沒有「和睦」一詞,原意是「齊在一起」。

其實,人們「齊在一起」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冤家聚頭,不啻是一種煎熬!必須要「和睦地」齊在一起,才會是又好又美。因此,幾個主要譯本都加入「和睦」(Unity),可收畫龍點睛之效。

這裏的「弟兄」,是指每年三次上耶路撒冷守節的以色列人。這詩應是他們前往聖城途中吟唱的詩歌。「他們都體驗一種合一的經歷。朝聖者來自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區並不同的支派,但是他們因一個目標而聚集,就是到耶路撒冷去敬拜上主。」1 因此,「弟兄」是指在神聖約中有分的聖民,引申到今天,則是指所有屬於神、以神為父的基督徒。

詩人接續說:這是一幅又「好」又「美」的圖畫。我們都知道,「好」的東西不一定是「美」,「美」的東西又不一定是好。又好又美,是完美無瑕的境界。「好」字的希伯來文,正是創世記第一章神完成一切創造之後,祂看着是「好的」所用的字眼。

「美」一詞具有音樂上的字根,有音樂和諧的意思。正如一個交響樂團,在指揮的帶領下,各種樂器配合在一起發出和諧的樂音。詩人說,立約的群體在一起,在上耶路撒冷守節時那種上下一心、團結契合的情景,是何等美妙絕倫的圖畫!

人們怎樣可以和睦在一起呢?在世俗社會中,有所謂「五同之誼」,那就是:(1)同宗——即「血緣關係」,講起原是同宗同姓,分外親切(因此有「宗親會」);(2)同鄉——即「地緣關係」,來自同一個鄉下或原居地,有「老鄉」與「自家人」的感受;(3)同學—— 即「文緣關係」,同學關係在今天的社會中十分重要,許多老同學都成了一輩子的好朋友;(4)同事——即「事緣關係」,因職業、工作的關係而彼此認識,建立感情;(5)同好——即「志緣關係」,同有某一種興趣或志向而聚在一處,是志同道合之交。

然而,上述的只是人們走在一起的外在因素。而神的子民(聖約的群體)能走在一起,有更深一層的、內在的因素。那正是這篇詩所指向,一種只有在聖約群體才能經歷到的——屬靈上的契合。今日地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充滿忌恨、紛爭、猜疑、不和。教會能否使人看見屬天的美景,讓人看見和睦、合一、相愛的生活呢?教會若要成為勸導人與神和好的橋樑,就必須有「和睦共處」的好榜樣。人們可否因見到我們的生活而發出像詩人一般的驚訝,說「看哪!弟兄們齊在一起,是何等的好、何等的美!」?

二.  兩個畫像(2-3a節)

重 譯 : 「 2這好比那上好的油,澆在亞倫的頭 頂,下落到鬍鬚,又下落到他衣袍的領口;3a又好比 那黑門的甘露,下落到錫安的眾山……」

講述了合一的事實後,詩人接着用兩個比喻形 容這合一的美善:好比上好的油;又好比黑門的甘 露。這兩個畫像,重點在於「聖油的潔淨」和「甘 露的滋潤」。2

  1. 第一個畫像:聖油的潔淨(2節)

……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2節,和 合本),這情景是指大祭司被膏立接受聖職(出二十九7;利八12),那是以色列人合一的象徵。因大 祭司在胸前帶着代表十二支派的胸牌,他代表着百 姓 來 事 奉 神 。 而 這 裏 的 「 貴 重 」 , 在 原 文 與 第 1節 所用的「好」字相同,是「上好」或「珍貴」的意 思。

初讀之時,對這個畫像有點摸不着頭腦。有兩 個問題:貴重的膏油從亞倫的頭,流到鬍鬚又流到 衣袍的領口,如何表達又好又美的圖畫呢?另外, 它與和睦合一有甚麼關係?

細想之下,亞倫被膏立的景象一點都不美。試 從表面來看,那甚至有點狼狽不堪的感覺。頭髮、 鬍鬚與聖袍都弄到髒兮兮的,美在甚麼地方呢?但 詩人說是美,是基於這場景背後帶來的意義。

請 問 : 當 一 個 人 接 受 洗 禮 從 水 中 上 來 , 全 身 濕淋淋地十足一隻落湯雞,美不美?可以說既「不 美」又「美」!「不美」是外表不美;「美」是因 為它背後的屬靈意義:是與主同死同埋葬,一舉一 動有新生樣式的表徵。亞倫被膏立時的美,是同樣 道理。

另外,亞倫的油「流到鬍鬚又流到衣襟」與和 睦在一起有甚麼關係呢?

首先,亞倫被膏立,是代表着十二個支派,他的大祭司禮服胸前,有一個胸牌,有十二支派的寶石在其上。聖油澆在他頭上,表明神的恩典將他潔淨並分別為聖。亞倫是有罪的人,必須有聖油的膏抹、潔淨才能擔任聖職,它同時象徵着以色列人整體也在其中被潔淨,聖約群體才能真正和睦地齊在一起!

可以用「從一而眾」來形容整個過程。從新約的角度看,膏油代表聖靈的工作,我們要「竭力保 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3)。因為合一由聖靈而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納粹黨統治下的德國,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開辦了一所地下神學院,老師與二十五位學員共同生活在一起。他們生活的經歷後來由潘霍華記述下來,並參照聖經的真理寫成《團契生活》一書。書中最後一章說明「彼此認罪」的重要性:「一個人若要和自己所犯的罪獨處,那真是孤單透頂了。儘管信徒有共同的靈修、共同的禱告,在服事中有交通,可是仍然會處於孤單。他們未能作最後突破而享有真正的團契,是因為他們雖然彼此有團契,可是卻是以信徒或敬虔者的身分參加,不是以不信者、罪人的身分。……在敬虔者當中突然來了一個真正的罪人,是會叫許多信徒驚惶失措的。所以我們只好和自己的罪獨處,只好撒謊,只好假冒為善。但我們其實是罪人啊!」3

要和睦共處,同心同行,其中一個祕訣是承認自己有軟弱、不完美。然而,因着聖靈的感動、聖油的潔淨,信徒可以相互認罪、包容接納,這種和睦共處不是虛擬的憧憬,乃是實際生活的體驗。

B.第二個畫像:甘露的滋潤(3a節)

現今聖地的「錫安山」位於耶路撒冷舊城的西 南方,在古時是在耶路撒冷城內。「錫安山」亦可 以泛指耶路撒冷。

「黑門山」是在以色列北部,海拔九千多呎, 是以色列地最高的山,同時是約旦河的源頭。在乾 旱的巴勒斯坦地,水是滋潤大地所不能缺少的,植 物需要雨露才能存活,有水就有生機。水不單代表 着生命和繁榮,更是神恩惠的明證。

「錫安山」則是海拔只有二千餘呎的小山丘。 若從地理環境看,從黑門山到錫安山之間,距離約 200公里,相當遙遠。「黑門」的「甘露」如何可以 下落到「錫安山」呢?

我們不必擔心黑門的雨露如何實際地下落到錫 安山。4 因為它可以是一種象徵性的表達,想像到 北面的水源如何滋潤以色列全境,甚至沛降在錫安 山,使聖城得到豐足。這個象徵性的用法,要指出 聖約群體的合一,能帶來極大的滋潤與活力。

可以用「由北到南」來形容整個過程。說明那 些富有的,要分享給沒有的。從新約的角度看,保 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與第十四章描述聖徒在基 督的身體裏互為肢體,生命彼此結連,藉着彼此相 關與相顧,體面的肢體照顧不體面的肢體,強壯的 肢體扶持軟弱的肢體(林前十二23),因而產生極 大的生命力。

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會有磨擦衝突,關係有 時也會枯乾或硬化,需要從神而來的滋潤。而當神 的福氣降臨之時,帶來的合一是具有滲透性的。

合一是教會興旺成長的要素,和諧是在增長之 前,合一就是力量。信徒同心合意,才可以興旺福 音。紛爭的教會是給魔鬼留地步,將力量分散於不 必要的爭論與爭鬥中,哪能有長進?

三.  福氣降臨(3b節)

重譯:「3b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了的福氣—— 就是永遠的生命。

「在那裏」可指錫安眾山,更是指第1節弟兄齊 在一起的聖約群體。

這篇詩中「下落」一詞在原文出現了三次,兩 次用於貴重的膏油「下落……」,一次用於黑門的甘 露「下落……」,再配合第3節下半節强調的「耶和 華所命定的福」,表明是神作主動,是祂所賜的永 遠的生命,傾倒在合一的聖約群體中。5

我 們 討 論 過 屬 世 的 「 五 同 之 誼 」 , 現 在 讓 我 們 同 時 看 屬 主 的 「 五 同 之 誼 」 , 那 就 是 : ( 1) 同 宗——即 同 宗 於 天 上 的 父 , 具 有 屬 靈 的 「 血 緣 關 係」,同稱呼神為「阿爸父」;(2)同體——即同 屬於基督的「身體」,同有一個生命,彼此相關與 相 顧 ; ( 3) 同 道——服 膺 在 同 一 個 真 理 的 標 準 之 下,在真道上彼此建立;(4)同心——我們同有一 種心態,「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在不同意見中 尋求和諧一致;(5)同仇——我們同有一個仇敵, 是空中掌權的惡魔,我們必須站在同一陣線,同仇 敵愾,不能自己人打自己人。

結語

屬 靈 的 相 交 並 非 易 事 , 乃 須 要 付 上 代 價 、 放 下自我,方能達成。合一的特質,必須藉着聖油的 潔淨與甘靈的滋潤,從一而眾,由北到南,實踐在 相交的群體中。這種合一的美景,是何等令人羨慕 又何等蒙福呢!這不是外表的友善,而是從信仰而 來,有諸內、形諸外的彰顯。

要達成這種合一的美景,信徒須要在神面前立志。首先,要立志靠主做一個願意與人和睦的人, 就如聖經說:「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十二17-18)放下自我,靠着聖靈,融入在屬靈的團契中。

再者,要立志靠主做一個「受傷的醫治者」(A wounded healer)6。在人與人相處的經歷中,相信每個人都曾被別人傷害過。不要因為自己曾經受傷,就認為別人亦必須受同樣的遭遇。要靠主擺脫苦毒,成為負傷的醫治者!支取從信心而來的力量,活出聖潔和能滋潤別人生命的人。

附註

1 范甘麥倫著:《詩篇》(下),潘秋松、邵麗君合譯(美國:麥種,2008/2010),頁1649。  A. A. Anderson同樣認為詩一三三的背景是聖民到耶路撒冷朝聖(Psalms 73-150, The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3], 885)。Allen認為本詩是暗用申命記二十五章5節,說明弟兄同居,當哥哥死去,弟弟要娶嫂嫂,代兄長傳宗接代。若有這樣的意思,相信是要藉此說明到耶路撒冷朝聖的群體,不單是因為同族,更因為在同一個聖約下的和諧景象。參Allen, L. C. Psalms 101–150,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21, revised (Dallas: Word, 2002), 279。

2 因此,這裏明顯是兩幅畫像。Dahood認為這裏的膏油與甘露,是希伯來文與烏加列文常用的一對,參創二十七28、39。參Mitchell Dahood, Psalms III, The Anchor Bible 17A (New York: Doubleday, 1970), 251-252。

3 潘霍華著:《團契生活》,鄧肇明譯,重編修訂版(香港:基督教文藝,1999年),頁121。4 Dahood, Psalms III, 252.

5 Derek Kidner, Psalms 73-150,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75/1996), 453.

6 “Wounded Healer”(受傷的醫治者)一詞是Henry Nouwen 的用語,意指一個曾經受傷或跌倒,後來靠主恩典得醫治重新站起來的人。我們可用我們受傷的經歷去醫治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