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釋經法」使用經驗談

自從學懂用「十步釋經法」讀經之後,覺得這方法很能幫助我預備查經與講道,於是也很想別人得這好處。2010年開始,神給我有機會在教會中訓練查經班的老師們。
第一次開班是「十步釋經法」訓練,以「約翰福音」為示範書卷,選了約翰福音中八段經文,每段按着「十步釋經法」的十個步驟來仔細研讀。在矽谷匯點教會中,我邀請了十二位喜愛查經的弟兄姊妹來接受訓練,他們除了上課學習,還要回家做功課,弟兄姊妹們大都很忠心和用功。

我們上了八課,以「你的生命也能增值」為題,意思是透過認識耶穌是我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宰,使我們的生命有所改變,有所增值,從肉身生的變為從靈生的,從得生命變為得更豐盛的生命。
課程結束後,我發現凡願意花時間好好做功課的,都覺得大有所獲,有人甚至說:「呀哈!我學懂十步釋經法了。」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九章6節所說:「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努力肯花時間學習的,都有更大的收穫。後來我們就用大家一同努力想出來的問題,做了一個約翰福音的查經教案,分給教會的小組去查經,小組的弟兄姊妹覺得問題還不錯,許多人都給我們正面的回應。
跟着在2011年第二次開辦「十步釋經法」訓練,以「約拿書」為示範書卷。這一次開班時,有三十多人報名參加,而我也邀請上次學過的弟兄姊妹來作組長。這一次訓練之後,我們在教會開了六班研經班,以「約拿歷險記——怒海餘生,再造之恩——約拿書研讀」為題,由六位受過訓練的老師帶領,每班不超過十二人,結果報名的人也超過了我們的期望。
2012年第三次開辦「十步釋經法」訓練,以「雅各書」為示範書卷。過程跟上一次相似。在這次師資訓練之後我們開了七班研經班,查考雅各書,以「轉化生命的信心——雅各書研讀」為題,由十位老師帶領,弟兄姊妹的參與仍很踴躍。無論學生或老師,都能在查經中一同成長。
2013年第四次開辦「十步釋經法」訓練,以「撒母耳記上下」為示範書卷,從大衛生平中學習一個主題:「合神心意的大衛」,這次的查經教案還未在教會中使用。
在美國「聖言資源中心」,每月也開辦一次「十步釋經法進深訓練——合神心意的大衛——撒母耳記上下選讀」(粵語)研習班,為有志採用「十步釋經法」作進深研讀的弟兄姊妹,提供實際的操練與學習。我們以大衛生平為範例,教導學員如何觀察、解釋、應用,以及設計查經教案,成為教會可採用的查經材料。我們用了七次星期六的上午,在灣區有不同教會的弟兄姊妹報名參加,每次他們要回家做指定的功課,在下次上課之前一星期以電郵交功課給老師,以便上課時大家討論。
我有另一個嘗試,就是把這份「十步釋經法——合神心意的大衛」的教材用在傳道人的培訓中,讓大家跟着十個步驟讀完一段經文後,能訂出講章的題目、主題,也能訂出講道大綱與應用。曾在兩個培訓點教過,有三百多人參加,大家都覺得學了仍想繼續再多學。
感謝神給我教學相長的機會!在這幾年不斷地在「教」與「學」中成長,使我覺得讀聖經不單越來越有興趣,也從中體會深入研讀的重要,因為用這「十步釋經法」讀經後,無論是對預備查經或預備講道,都得益良多。


過去,現在,將來—神的恩典不斷絕

感謝神!聖言資源中心蒙神施恩使用已十年了。這是不平凡的十年!蒙主引領,「聖言」已建立了自己獨特的培育與訓練的模式,以致教學質量穩健提高,在過去十年造就無數的信徒。
今天,許多信徒對閱讀神話語缺乏動力,不感興趣,原因是沒有好的方法和工具幫助他們。感謝神!「聖言」提供了許多資源,幫助信徒不單明白神的話,並且熱愛神的話,將聖經真理應用在實際生活與事奉操練上。

當我們慶祝「聖言」成立十週年時,願以神的話語彼此提醒,感謝祂在過去、現在與將來所賜的恩典:
• 回顧過去:不忘神的慈愛信實
「……你要知道耶和華你的神,祂是神,是信實的神;向愛祂、守祂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申七9)
• 珍惜現在:以敬虔的心事奉神
「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來十二28)
• 展望將來:勇往直前迎接挑戰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13-14)   願神在未來十年大大使用「聖言」,在這末世堅固信徒!


風雨中的喜樂歡宴

「聖經資源中心 」3月30日在香港,舉行了「聖言資源中心成立十週年、香港分會成立三週年」的感恩晚宴,賴牧師夫婦和多位在香港董事、顧問,以及眾多關心和支持「聖言」事工的弟兄姊妹一同出席。也有從國內來港的同工前來參與,和我們一同慶賀感恩,與會者近一百人。

10years HK2  當晚除了播放美國一些同工如王永信牧師等的祝賀和分享錄像,也有蘇穎智牧師在席間與我們分享,再次認定教會及講壇必須紮根聖言的信念。蘇牧師更勉勵這一代的牧者同工,必須在神的話語上殷勤,以適切的信息牧養群羊。
這天晚上,我們也頒發了證書,給七位在香港完成十步釋經課程訓練,得到認證的導師,讓十步釋經的訓練,得以薪火相傳。
抽獎的時候,每席也設有一個大獎,兩個二、三獎。大獎就是剛剛出版的《食經講道》。由黃順岳長老抽出得獎號碼,三位師母(賴師母、麥師母、陸師母)主持頒獎。
我們的晚宴進行期間,香港下了一場罕見的傾盆大雨。靠近九龍塘地鐵站的又一城,商場內的天花因雨水太大而滲漏,最後更塌了下來,雨水如瀑布般落到商場中。九龍好幾個地鐵站也水浸,雨水從地面沿樓梯湧進站內!
10years HK3  我們晚宴的酒樓在太子站隔鄰,離九龍塘只是兩個地鐵站。但聚餐開始時,沒有一位賓客是打著雨傘進來的。大雨僅在開席後才傾盆而至。我們在聚餐後期,有弟兄姊妹從手機收到大雨和商場天花塌下的消息,主席便提早向嘉賓報告情況,大家安然繼續留在酒樓享受未完的晚餐,更利用這段時間在酒樓內拍照留念。
有些照片是難得一見的組合: 例如海外神學院的校友,平安福音堂系列教會的弟兄姊妹,歷屆聖地團的團友,而香港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則分別有牧者、同工和弟兄姊妹在不同層面參與支持聖言的事工。到晚餐完結,將近十時,大家已有足夠時間籌劃怎樣回家,雨勢也減弱了很多,於是平安散席。真是非常感謝神!
接下來的幾天,香港仍然下著大雨,3月31日香港機場多班航機受阻。但父神保守著祂僕人的腳蹤,進入國內服侍的牧者同工,行程沒有受阻,都能順利完成。


基督徒當如何追求美好的靈性?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時代。基督徒當如何在這世代中追求美好的靈性呢?

一. 現象與實質的平衡
雖然屬靈的現象與屬靈的實質是一體兩面,但兩者在基本的意義上是不同的。
在這個講求效率的世代中,我們常會陷在「現象主義」的網羅中,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正是我們的鑑戒。他們懂得獻祭,奉獻十分之一,但律法上更重要的事,諸如:公義、憐憫、信實等屬靈美德,卻不去實行(太廿三23-24)。
在靈性追求的事上,切忌將屬靈的現象代替屬靈的實質;不能追求「沙漠」的經歷而忽略親近神;不要只強調聖靈的恩賜,而捨本逐末地忽略聖靈管治的生活。

二. 理論與實踐的平衡
基督徒的生活應有聖經扎實的理論基礎。耶穌曾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八32)正是這個道理。
若是靈命的操練沒有聖經整體的信息作為基本的骨幹,就像人體缺少骨骼一般,站不起來。反過來說,只有死板的知識而沒有活潑的靈命,只不過一副骷髏骨頭,冷冰冰的,使人戰慄害怕。
因此,理論配合實踐的行動,才算是真實的信仰。正如雅各所說:「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行為才得成全。」(雅二22)
三. 暫時性與長久性的平衡
屬靈的成長是一生要學習的功課,沒有捷徑可走。若是拔苖助長,只會欲速不達。
聖經常用樹木的成長作為基督徒靈命追求的比喻(參約十五1-8;腓一9-11;西一6),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正與中國人所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正不謀而合。故此,所有只為著迎合潮流,講求氣氛或只注重外表的屬靈操練,必定不能持久。
求神使用今世代的每個信徒,將聖經的真理活用在每日的生活中,並且結果纍纍,使多人得福。


感恩與傳承

 十年了!我誠心感謝率領我們前行的神,祂的名稱作「我是我所是」(出三14),祂是過去、現在與將來都不改變的主。還記得十年前蒙王永信牧師的鼓勵與允准, 在「大使命中心」租用一個房間作為辦公室——「聖言」的事奉在2004年1月開始了。當時因為辦公室人丁單薄,我好像獨自挑着一個「十步釋經法」的牛肉麵擔,到處煮給人吃。當時的感動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訓練更多的「師傅」,在不同地方開設「牛肉麵店」,並讓聖言的事工能找到接班人,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

感謝神為我們興起了一些弟兄姊妹,經過多年的訓練與栽培,他們成為煮牛肉麵的「廚師」(認證教師),在美國有十一位,在香港有兩位。我的夢想是人數能繼續增加,最後希望能有三個層次的「廚師」,分別在所屬教會、地區教會,及各地教會作教導與訓練的工作。
最近終於完成了「釋經講道法」一書,敬謹作為十週年感恩呈現的紀念禮物。書中採用許多與烹調相關的環節為貫穿全書的畫像,因此選定《食經講道》為書名。「食經」是一雙關詞,作動詞可解作傳道者要有道可傳,像聖經中先知以西結與使徒約翰分別將書卷吃下。作名詞則指「食譜」,是讓人在烹調時,無論構思、設計、選材、配料、步驟等,皆能有所參照遵循。
此書乃整理多年教導「釋經講道」的資料而得,藉此完成「聖言」第二道「招牌菜色」。若「十步釋經法」是「聖言」的「招牌牛肉麵」,那麼「釋經講道法」可以稱為「招牌牛腩河粉」,因為它基本上乃將「十步釋經法」的諸項釋經原理,加以演繹,並應用在講道事奉上。最近在北美、香港與亞洲等地,特別為傳道人設立了釋經講道的「售後服務」講座,盼望幫助講道的同道們在神學院畢業後,能在釋經講道上再次提升。
在感念神恩的同時,亦要由衷地感謝多年來不離不棄,不斷支持我們、協助我們成長的眾多顧問、董事、同工,以及所有的聖言之友。若不是你們圍繞在我們身旁,不住地給予鼓勵、提醒、勸誡、肯定,我們可能早就掉到「加利利海」裏去了。這絕不是言過其實,更不是一句客套話。
最後,我認同使徒約翰在回顧耶穌一生時說的:「從祂豐滿的恩典裏,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約一16)「恩上加恩」這短語,可以翻譯為:「福氣接着福氣」(新國際譯本);但Wuest譯本的翻譯更加傳神:「用恩典交換恩典」。原文的前置詞有「交換」之意,指出當新的恩典來臨的時候,好像「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般,有「新恩推舊恩」、層出不窮的意思。
我祈求神用豐富的「新恩」來代替過去的「舊恩」,在未來的日子,源源不絕地臨到「聖言」,在「十步釋經法」與「釋經講道法」的推廣與傳承過程中,繼續與我們同在。


保羅在雅典所講的道有問題嗎?

qa保羅在雅典所講的道( 徒十七22-31),是犯了沒有傳揚基督救贖的錯誤嗎?
今年四、五月間帶領使徒腳蹤考察團,到了雅典的亞略巴古遺址。「亞略巴古」又稱「馬斯山」(Mars Hill),「亞略」是希臘文,「馬斯」是拉丁文,是希臘神話中的武神,「亞略巴古」位於雅典「衛城」(Acropolis)以西。古時,雅典法庭經常在這處審判罪犯,所審判的皆屬宗教和道德的案件。在保羅時代,它亦已成為一個將新意見彼此辯證交流的地方 (徒十七19)。

我們在「亞略巴古」同讀使徒行傳第十七章,回想保羅如何向雅典人傳講福音,心中欣賞保羅是一位深具智慧的傳道者。
然而,有人認為保羅在雅典的講道,是試圖用哲學的論證去引導人信主,其中沒有提述耶穌基督的代贖。後來,在哥林多前書他坦然承認自己的錯誤,立志從此以後,只傳耶穌基督和祂被釘十字架(林前二2)。
美國三一神學院新約系教授卡森博士認為,上述的詮釋,嚴重誤解了保羅在亞略巴古的信息和路加記載此講章的用意,是把兩份不同文獻中的不同事件,在沒有證據支持二者之間有任何因果關係之下,就總結說保羅在雅典的傳道是失敗的,因此他決意照以前的老方式傳福音。(卡森著,余德林、郭秀娟合譯:《再思解經錯謬》,台北:校園,1998,頁175-176)
當然,這兩件事在地理上和時間上有先後關係(保羅的確從雅典下哥林多),但兩者之間卻沒有絲毫的因果關係。這是一種因果謬誤、隨意對號的解經方式。
這篇講章十分特別。其實,這些雅典人早知道保羅要傳講耶穌(參18節),但保羅運用的傳福音策略是先建立接觸點(23節)——從肯定他們對神的追求開始;然後引進對真神的認識(24-27節)——說明他們所追求要認識的神正是創造主;再引用例證(28節)——引述他們希臘之詩人所作的詩句為例證;並勸導悔改(29-31節)——指出他們要與創造主建立個人關係(29節),因着即將臨近的審判而悔改,且強調審判者正是從死裏復活的主耶穌(30-31節)。
這次傳福音的獨特是因為對象不同,所以進路有所不同。況且,保羅不是第一次這樣作。他在路司得也有類似的講論(參徒十四15-17):從創造主開始,說明祂是降雨並賜人飽足的神,然後,勸勉他們要離棄虛妄,歸向那創造天、地、海的真神。這與他在會堂裏向猶太人傳福音的講論方式完全不一樣,那是從舊約神對亞伯拉罕的約言開始,到大衛,直貫穿舊約,證明耶穌是要來的彌賽亞。
保羅對雅典這些異教信仰的聽眾,就從「自然宗教」(羅一19-20,二14-16)的價值開始,是刻意採用的傳福音策略,正應驗他在哥林多前書九章22節所說:「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誰是推基古?──對某堂講道的評論

「誰是推基古?」這是某堂會的牧師在主日崇拜講道時向會眾的提問。接着,講員傳講了清晰的信息:教會的工作並非一個人能承擔,各肢體必須一同肩負堂會的事工。信息是按着堂會和會眾的需要而傳遞,結束時講員還挑戰會眾在未來一週內去尋找一個在堂會中可擔當的角色和事奉的崗位。

講員所引用的主要經文是歌羅西書四章7-11節,另加上以弗所書四章16節,表明教會的成長有賴眾信徒的參與。講員表達自如並善用修辭技巧:他不時向會眾提問,激發他們反思,又配以與信息主題吻合的同一短片作起首和結尾。在整堂講道中,講員重複多次問會眾「誰是推基古」,以致當崇拜結束後,各人都會撫心自問是否願意成為推基古。
若單從以上所述來看,這講道顯然是一篇有力的信息,因它既有焦點,又對會眾有要求,理應是相當不錯的講道。但若從講道學來衡量這篇信息,恐怕它還是略欠一籌,未能成為模範的釋經講道。
那麼,這堂講道究竟欠缺了哪一籌呢?問題出錯在哪裏?
嚴格地說,它只不過是一場演講,講員並沒有傳揚神的道。
首先,講員並沒有展示出信息是由經文而來。他雖多次問會眾「誰是推基古」,但由始至終,他並沒有介紹過經文中的推基古這個人物,或解釋他的作為,或論述他與保羅之間有甚麼關係等。講員只是在講道之前與會眾一起讀出歌羅西書四章7-11節,之後就完全沒有解釋或重提任何經文的內容。他只是重複地要求會眾從他所播放的短片去識別出哪一位是推基古,便算交代了經文中的推基古。
其次,整篇信息的中心思想並非由經文支配着,而是由所播出的短片支配着。講員在起首和結尾時都是播放同一套約兩分鐘長的短片。嚴格地說,他整篇的信息是講解那套短片而不是講解經文,他要求會眾注意短片中那一班孩童一起合力推開樹幹時那種歡樂的神情。
至於這短片出自何處,講員並沒有交代。短片中所記錄的是:某南亞地區有一棵幾十呎長的樹幹橫躺在路面,阻塞交通;受影響的人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這事情。有冷眼旁觀的、有憤怒的、有埋怨的,也有無奈的,但卻沒有任何人嘗試去作一些建設性的行動。接着,鏡頭集中在一個年約六、七歲的小男孩身上,他在雨中放下背包,獨自用盡全力嘗試把躺在路上的大樹幹推走,他的行動很快就激發了一班與他年紀相若的孩子協助推開這大樹幹。當他們費盡全力也無法把樹幹移動時,在旁的成年人就受這班孩子的行為所感動,他們不但改變了起初的態度,更是一個繼一個地自願加入了這個搬樹的行列。最後因人多力大,終於把大樹幹移開,交通便恢復正常了。
所以,當講員問「誰是推基古」時,會眾不難指出是那第一位主動推大樹幹的小男孩;其實,這提問與問「誰是短片中的主角」無異。至於經文中的推基古是否一位拉頭纜的事奉者,歌羅西書四章7-11節這段經文能否釋出這個信息,仍有待進一步商榷。
大體上,講道前半部的信息是「孤軍不能作戰,惟有眾志才能成城」,這樣「人多才能成事」的信息,根本上是人本的信息,與神無關。講員以此解說教會的事工也是同理,可能這是他在教會中看到的實情,但這樣的信息缺乏指向神的方向(Godward),彷彿把神置諸一旁,與一般的演詞無異,故算不上是講道。講道的下半部指出教會的需要,信徒要有推基古事奉的精神,講員勉勵會眾要效法推基古。至於甚麼是推基古事奉的精神,要效法他哪些東西,講員都沒有直接說明,但從短片中我猜想是主動的服事、喜樂的服事、不計較成果的服事吧!這點雖然對會眾有貼身適時的應用,但因缺乏經文的依據,仍未算是講「道」的本質。
真正的講道,必須向聽眾講解聖經經文中神的作為和計劃,以致會眾懂得在今時今日如何回應神的恩典並遵照神的計劃。上述的講道怎樣改善呢?我的建議如下:講員先要把歌羅西書第四章所記載的推基古連繫於主的事工上,並講述他在使徒保羅身上所作的一切事,又突顯出推基古配受稱讚的特質(例如指出他如何忠心地服事主),繼而引申成為今日服事主的人當有的品格和行為。這時,講員可以把教會當前所面對的難處或迫切需要展示在會眾面前,應用在會眾身上,進而鼓勵眾肢體效法推基古,願意投入教會的事奉行列,忠心事主,榮神益人。相信這樣受着經文支配的信息,適時貼身地應用在會眾身上,便能成為有能力改變生命的講道。


聖經中對金錢的奉獻有何教導?

某些教會要求每個教友每月要有一個定額的奉獻,請問:據你的經驗,在香港或海外有沒有這樣的教會,這樣的做法又是否合乎聖經的教導?
對於信徒奉獻金錢給自己所參與的教會,每個堂會本身都有它的明文指示或暗示的規矩,提問者所指出的情況,我也曾聽聞,不是甚麼新聞。

堂會的指示是一回事,而這些指示是否清楚地從聖經的教訓中演繹出來又是另一回事。根據提問者所提供的資料,未能清楚知道實際的情況和在甚麼情形下作出這些要求,又在表達時有否清楚指明「權威」的出處:是出自個人(如傳道人在講道中分享他個人的體驗;領袖在聚會中的見證;肢體間的分享)、機構(如禮拜堂明文的信徒守則;入會的要求等)、聖經,還是其他?因着資料的不足,很難斷定這種做法是否合乎聖經的要求。
至於今日信徒向自己參與之堂會所作的常費奉獻(非差傳或其他指定的),聖經對此有以下指示:
其一,耶穌看重奉獻的動機和態度(how)過於奉獻的數目(how much)。可十二41記載耶穌看眾人「怎樣投錢」,不是投多少。
其二,信徒有責任去供給那些治理和教導他們之領袖的日用所需(提前五17);而全職事主的傳道人,當仰望主藉着信徒供應生活所需用的(提前五18;林前九7-14)。
其三,與現時主日信徒奉獻最密切相關的經文,是林前十六1、2;在這兩節經文中,保羅「吩咐」信徒遵從四個奉獻的守則,指出奉獻者當有的態度:
1. 奉獻是要有秩序──「每逢七日的第一日」(2節上),顯示奉獻是按時的且有一定期。信徒若能養成有系統、自律和經常奉獻的習慣,最為理想。
2. 奉獻是每個人的事──「各人…… 自己」(2節中),顯示奉獻是每個信徒的責任和義務,他須直接向神負責,這反映着他個人與主的關係。 奉獻者所作的每一個決定,是他與神私下所定的約,不一定須要向他人  交代。
3. 奉獻數目是按照個人收入而定──「要照自己的進項」(2節中),顯示奉獻者按自己的收入定出一個數目。奉獻的數目和收入應當成正比,但不是一條不變的方程式。
4. 奉獻是有計劃,預早安排的──「抽出來留着」(2節中),顯示這是私下把預定的款項儲存起來,待機捐獻;「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2節下),顯示這是有計劃的、預早準備好,並不是即興的行動。
其四,至於其他常被引用關乎奉獻的經文,不一定適用於今日禮拜堂的常費奉獻。例如,瑪三10是論述舊約以色列人被擄回歸後的政教合一時代,祭司也兼任政務,十一奉獻是當時的稅制,是全然入國庫(不是聖殿),使以色列家有糧,因此不納稅就等於奪取政府之物。注意這節經文所描繪的十一奉獻,與新約恩典的奉獻觀念完全相反。又如林後八、九章,經文論述集捐賙濟耶路撒冷信徒,這有如今日禮拜堂的慈惠捐獻,有別於常費的奉獻。從中我們可領略到奉獻的動機和動力。


講道的修辭技巧─以路加福音八章18節為例

「所以,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路八18)
講員須靈活使用修辭技巧,有效地把信息表達出來。講道不是單單講解經文,講員還須把經文轉化成為適切的信息,傳遞給一群有需要這信息的真人過着真的生活(real people, real lives)。講員說甚麼當然是重要,而怎樣說出來也是同等重要。

設問或一問一答,是講員常用的修辭技巧,藉以帶出經文的解釋。藉着它,講員和聽眾互動,拉近了距離,更讓聽眾進一步投入聽道的過程;同時,這也可幫助聽眾聚焦在要註解的經節中。
讓我們看以下一段講稿,領略講員如何帶出路加福音八章18節中「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的解說。
「……請大家注意第18節的下半節,那裏說:『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按照經文講,他究竟有?還是沒有?」
(講員引導聽眾一同答道)「沒有!」
「那麼,他知不知道他自己是沒有的?」
(講員引導聽眾一同答道)「不知道!」
「因為他自以為他是有的,其實他是沒有的;他實在是在自欺。若他是沒有,神能不能奪去一些他原本沒有的東西?」
(講員引導聽眾一同答道)「不能!」
「為甚麼?」
(講員引導聽眾一同答道)「因他原本是沒有的。」
「那麼,若神不能或根本上沒有奪去他些甚麼,為甚麼經文會如此說:『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合理嗎?」
(講員停頓片刻,讓聽眾思考以上的提問,跟着再問)「事實上,那人知不知道神奪去了他些甚麼?知?還是不知?」
(講員引導聽眾一同答道)「知,他是應該知道的。」
「他是知道失去一些他原本是沒有的東西。那末,這片語是講些甚麼?」
(講員稍微停下,隨即放慢速度說)「神讓他覺悟到自己本來以為有的,實在是沒有的;神讓他知道自己的本相,不再自欺,以為自己是有的……」
「人生豈不是這樣,本來我們自以為有能辦到的事情,或已掌握的竅門,要到某些事情發生後,我們才知道自已原來是一無所有…」
講員通常都要下過一番功夫才能瞭解到一些關鍵片語的解釋,若把這些片語的解釋直接說出來,聽眾可能一下子未能跟得上他花上多時勞神所得來的成果(解釋)。又若他嘗試抽絲剝繭地把自己所研究到的數據呈示在聽眾面前,這又可能過分學術或冗長,不是一般聽眾有興趣聽下去或他們所能夠接受的。但若用以上一問一答的修辭技巧,讓整篇講章慢下來,講員就可帶領聽眾一同進入這片語的解釋,繼而幫助他們瞭解到整個比喻的功用。


參加「使徒腳蹤考察團」有感

感謝神,自2011年參加了聖地遊之後,一直期待可以成行的「使徒腳蹤考察團」,終於在兩年後實現。
有了過去的經驗,這次一收到團友手冊,不敢怠慢,在出發前已把它從頭至尾閱讀一遍。滿以為自己做足了功課,誰料步上旅途後的三四天,所到之處盡見那些千年殘留下來的巨石,很快地,我已經不知自己身在何方!

在路上,看到旅遊巴士於群山中穿梭,迂迴曲折地前行,四周只有一片密林,渺無人跡。難以想像保羅當年是如何帶上行裝,穿越每一個城市去宣教。除了路途上的艱險外,更多時候,他所到之處都會受到迫害。但他仍然毫不畏懼,繼續前行。這位經歷多次坐牢、被石頭和棍亂打都打不倒的鐵漢,心中卻是柔情無限!   保羅這份柔情,源於對基督的愛,延展到對主內弟兄姊妹細心的教導和慰問。他喜樂,是因為看到他們屬靈生命的成長;他流淚,是因為他們偏離真道。保羅對神、對人的愛,對宣教熱切,都在我心裏留下烙印!
從旅遊角度看,這個旅程所到的景點,不及兩年前聖地遊那麼多元化。但在屬靈方面,卻有更大的得著。踏在「使徒腳蹤」所經過的土地上,我看到的雖然都是已成過去的歷史遺跡,但保羅一生為主所作的,像一個一直向前邁進的巨輪;他的事蹟推動著我們,以他為榜樣。因著對主的愛,我願意追求真理,為宣教而捨棄安逸的生活,為愛護主內弟兄姊妹和身邊未信主的人而負上重擔,讓這個巨輪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