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聖彼得堡華人基督教會原來是大使命中心設立的。 後來由位於加州的羅省基督教會聯會接收負責牧養。自2010年起,羅省差派趙保羅牧師和劉惠敏師母以中宣方式在當地牧養。感謝主,這次趁着我和內人四月份在英國短宣,趙牧師邀請我們順道去該教會做十步釋經法的培訓。
教會成員以中國大陸來的留學生為主。學生年齡平均20-25 歲。有的來讀本科,年齡更輕。俄國留學生畢業後一般都不能留下來,需要回國。所以教會成員流動性較大,平均逗留的時間約3年。在這期間,教會除了帶領他們信主,就是栽培他們,將來回國後可以繼續成長。十步釋經法的培訓,也是教會門徒訓練計劃的一部分。
為了解學生的生活和讀經情況,我們在培訓前安排了兩次宿舍探訪。教會訓練學生們平時兩人一組,每天在電話裡讀二、 三章聖經,再一起禱告,並不討論分享。目前大部分人已讀完新約。我問學生們讀經最大的困難是什麽。他有人對舊約眾多的人名很困惑。有人讀四福音,覺得講的都好像差不多,不能分辨(不懂如何觀察)。還有人覺得讀完了聖經,好像沒有留下任何印象(不懂如何應用)。看來十步釋經法正是他們需要的。使他們深入研經,有路可循。
星期四晚上正式開始培訓。約兩小多時。參加人數達40人。幾乎是教會主日崇拜的80%。因為這是他們平常的團契時間,所以有一些慕道友。好在第一步和第二步都是觀察, 慕道友也可參與。學生分為六祖。他們學習情緒非常高。積極參與並且學得很快。
星期六下午至晚間繼續培訓,約6個多小時。我加了一節課:比較譯本。 先解釋聖經的無誤,再解釋譯本的重要性。不懂原文的人,可從不同譯本學習字句所包涵的意義。他們學的是俄文,因此無法介紹種類繁多的英文譯本。但是我預備了<信仰寶庫5.0> 的光碟。裡面有新譯本和呂振中譯本。讓他們與和合本比較,以血漏的女人(可5:25-34)作觀察的練習,找出星期四無法觀察到的地方。
第五步逐題解答只能做簡單介紹。課題包括實意與靈意解經的區別,上文下理,歷史背景,和以經解經等原則。最後介紹如何使用參考書。該教會的圖書館有不少參考書。我鼓勵他們使用。 (第二天我看到一位學生在讀啟導本。可見他們相當用心聽課。) 然後介紹第六步歸納總意和第七步找出主題。因為時間不夠。只好請小組在用餐時候討論並撰寫血漏的女人的經文主題。規定不能超過20個中文字。他們回來報告,都做得很好。
晚飯後,有兩小時學習應用。我準備了一個單獨的教學單元。假設學員已經找到了主題。教學目的是如如何將主題變為應用原則(第八步,寫下原則)。然後教導如何化為為細節。就是第九步,列出細節。行前沈有方牧師給了我一份個人應用表。我把它簡化了,作為第九步的課堂練習。
星期天主日學時間,又有一個小時的學習。主要是介紹聖經裡的修辭和平行句。並且請學生對這次培訓作反饋。從同學們的反饋來看,一般覺得觀察第二步,認清關係,仍有困難。也許是因為不熟悉這些”標籤”的定義。需要多加練習。大多數人喜歡個人應用表,但又覺得不容易填寫。也許因為剛剛信主,沒有學會讓聖靈來光照自己的需要。也有不少人喜歡比較譯本。許多人表示,今後將更細心的讀經,學習將聖經應用在生活裡。
我們走後,趙牧師使用主日學時間,讓學生們以約翰一書練習十步釋經法。相信這批愛主的青年學子,在讀經生活上,會立下更美好的根基。<聖言>能夠參與中國留學生的栽培,相信在福音事工上,有極深遠的意義
Author: Jay Lo
如何回應慕道友的推搪?
向人傳福音時,若對方說:「我現在很忙,等我退休後有時間才信主吧!」我們該怎樣回應?
未信主的人,會用許多不同的藉口和理由來推搪,不願接受福音。其中一個常用的理由是忙碌。我們回應他們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切忌採用取笑或譏諷的態度。昔日我在香港念完神學後,二十二歲那年便前往菲律賓宣教。有一位執事常與我一同出外佈道事奉,每個主日在崇拜後,我們便一同到馬尼拉以北約兩小時車程的佈道站派單張、傳福音。
有一次,這位執事跟我分享他的經歷。原來在他未信主前,早已有人向他傳福音,他回應說因為做生意很忙,不能去聽福音。豈料那個向他傳福音的人斬釘截鐵地說:「很忙,沒有時間嗎?等那四根釘子釘下去的時候,你就不忙了。」中國人最忌諱別人咒自己死,因為那句話,使他有很長的時間心裏反對基督教。後來,因為妻子美好的生活見證,也經過眾多弟兄姊妹的感化,他才一百八十度改變過來,而且熱心傳福音、事奉神。但那件遭譏諷的事令他記憶猶新,時常引以為鑑。
因此,我們傳福音時千萬要小心,不能用譏諷或責備的態度來對待未信者。對那些說自己很忙、要等到退休之後才信主的人,千萬不要說:「你怎能確保自己可以活到退休呢?」因為這同樣是咒詛別人短命,會令對方產生反感和抗拒,甚至今後再也不願意聽福音。
第二,為誰辛苦為誰忙。忙碌本來是現代人生活的基調,更是都市人典型的生活方式。上班族忙於上班,特別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因為怕被解僱,所以受的壓力倍增。照顧孩子的主婦,為了送孩子學這學那,也忙得不可開交。學生則天天忙著做繁重的功課。忙碌的節奏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方式,甚至造成許多人的家庭生活失衡。
對現代人──尤其城市人來說,「忙」似乎是正常的,不過,關鍵是為誰或為了甚麼事而忙?當社會上人人都在忙忙碌碌,有些人根本不知道為誰辛苦為誰忙;還有些人看見別人在忙,覺得不忙不合潮流,於是也假裝成一個忙的樣子。忙是正常的,但不要無事亂忙,毫無目標而瞎忙,或只為瑣碎的小事而窮忙。即使真的很忙,也得按優先次序辦事,不能本末倒置。
第三,信耶穌絕非可有可無的事。人貴為萬物之靈,要面對的不僅是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的問題。我們必須嚴肅地面對個人靈魂歸屬的問題,也要準備好面對末日的審判。
聖經告訴我們:有一位創造主,祂是我們的父神,有賞善罰惡的權柄。人類徘徊在罪惡中,失去了重心,迷失了方向;因此,回歸創造我們的主,擺脫罪惡對我們的轄制,是極為重要的事。若我們明白這一點,便會放下其他的事情,專心尋求解決的辦法,並且從這位創造主那裏尋得生命的方向。
如何面對那位創造天地和我們生命的主?就必須接受創造主藉著耶穌到世上來,在十字架上為世人所成就的救贖計劃,用信心接受耶穌,讓我們與創造主建立美好的生命關係。
這對我們的人生是至為重要的事情,因此要視它為最優先的問題來處理,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活得更精彩,更合乎創造主的心意。
在恩典與知識上長進-(續)
三. 追求在知識上長進
「在知識上長進」這句話又是甚麼意思呢?彼得後書經常出現「知識」或「認識」這些相近的字詞,採用兩個希臘文的常用詞來表達:gnosis(見一5-6,三18)與epignosis(見一2、3、8,二20)。二者是同義字,但epignosis的意義較強,有時候指出認識的對象,具有指向性。
「在知識上長進」強調信徒的追求,必須有客觀的真理(神的話語)作基礎。
信徒的長進可以分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主觀的是指信徒屬靈上的經歷神或被神對付,客觀的是指信徒了解這些經歷所依據的是甚麼。
當然,我們相信人對於神的認識,必須有經驗作依據,方為真認識。不少信徒對於神的認識,僅是風聞有神,而缺少經驗中真正的認識神。因此,一遇見困難,信心就被動搖。
然而,信徒的成長不單建基在經驗上,更是建立在主確切的話語上。經驗若不符合真道,就必須捨經驗而取真道。神的話語是無窮盡的寶藏,信徒必須不停地學習,才可以在異端邪說充斥的世代中為主站立得穩。
在知識上長進,除了鑽研聖經以外,還要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好書,參加神學或研經的課程與講座,從學有專長的老師獲取豐富新知與開闊視野。
四. 長進的祕訣:慎防走極端
相信我們都同意,認識神是要花時間的,成聖的工夫沒有捷徑可循。即使那些在我們靈命中似乎是突然而來、具有震撼性的經歷,也是經過長時間的禱告、讀經、默想與思考而孕育出來的成果。信徒不能守株待兔或臨淵羨魚,根本不作任何準備,只期待某些奇特的經歷來臨。
當然,有時候神會在特別的場合中賜下革命性的轉變。若是在這之前沒有預先的準備,那麼在這些突如其來的轉捩點之後,必須以扎實的追求作跟進,所產生的果效才能持久。
對於在恩典與在真理上長進二者之間的關係,曾立華牧師說得甚好:「這兩者(恩典與知識)都極重要,是構成靈命成熟長進的因素,缺一不可。而且使我們所掌握明白的真理不僅是應時的(timely),也是萬古常新,超越時限的(timeless),經驗不斷在時間上邁向成熟之途進發;換言之,有客觀的歷史的意識,亦能切合時需的,這是神期望教會信徒所當有的靈命生活的理想模式和方向。」(曾立華,頁182)
神要我們在恩典與知識的追求上過平衡的生活,不走極端。真正為神所用的教師,是那些將神的全備真道教訓人的教師。
結論
世上有不少事情令我們分心,使我們不能專注在重要的屬靈事物上。但智慧人必定選擇專心致志地討神的喜悅,付上代價去追求認識神。有些事情即使被忽略了,對靈命的成長不會有大礙。然而,若是忽略與神交通,不在基本認識神的事上痛下工夫,所造成的損失實在難以彌補。弟兄姊妹,千萬不要停留在現今的地步,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因為天外有天啊!
~~~~~~~~~~~~~~~
參考書目 曾立華著:《彼得前後書、猶大書──亂世驚情中的持守》。香港:天道[CW1],2000。
Davids, P. H. The Letters of 2 Peter and Jude. The Pilla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 2006.
Green, Michael. The Second Epistle of Peter and the Epistle of Jude.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79, fifth printing.
Kelly, J. N. D.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Peter and Jude. Grand Rapids, Mich.: Baker , 1981.
疾病得醫治是否包括在贖罪的大功裏?
我們相信的神毋庸置疑是全能的神,祂有能力可以醫治百病。祂曾對以色列人說:「我耶和華是醫治你的」(出十五26)。大衛在詩篇中曾提醒自己說:「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祂的一切恩惠!祂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詩一零三2-3)以上兩處經文中的「醫治」,都是指身體的疾病得醫治說的。
在討論有關「神醫」的課題之前,有一個基本的問題必須解決:主耶穌的救贖(atonement)是否包括疾病的醫治?換句話說,信徒祈求疾病得到醫治,是否每次都能蒙應允,經歷神醫治的大能?
贊成的人,經常會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4-5節、馬太福音八章14-17節與彼得前書二章24節等經文,支持他們的論點。以下是對這三段經文的簡單分析﹕
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是有關耶穌救贖大功的偉大預言。其中第4-5節說:「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祂受責罰,是被神擊打苦待。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被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經文提及的「憂患」和「痛苦」,從字面來理解,可以包括身體的疾病或精神的痛苦。然而,若對照下文所採用的字詞,如「過犯」、「罪孽」、「罪」(參5、6、11、12等節),顯然是將上文的「憂患」和「痛苦」規限在屬靈的領域裏。簡單來說,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的重點,乃預言彌賽亞為擔當世人的罪孽而受苦、受害,最終成就了救贖大功。
馬太福音八章14-17節,當主耶穌醫治好所有的病人之後,馬太說祂所作的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祂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太八17)。
這裡引用以賽亞書中預言的方式,似乎印證救贖確實包括疾病得醫治。但是仔細觀察馬太使用的文字,沒有引述當時流行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中 “phero” 一詞(《和合本》分別譯為「擔當」與「背負」),卻使用”lambano”和 “bastazo”兩字(《和合本》譯為「代替」和「擔當」)。為甚麼不直接引用七十士譯本,而是從希伯來文原文翻譯呢?相信主要的原因是:馬太要指出耶穌是彌賽亞,具有醫病的權能(參賽六十一1-2;路四18-19)。主耶穌在世上的三年傳道事工,醫治無數病人;然而,因為祂還沒有被釘在十字架上擔當世人的罪,救贖大功還未完成。故此,馬太乃將以賽亞書的預言,引申應用於耶穌在世所行的醫病神蹟中,要印證祂正是舊約預言要來的彌賽亞。
彼得前書二章24節,也引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4-5節的經文。彼得說:「祂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祂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彼得的引用,屬於主流的意義,與馬太引申性的意義不大相同。彌賽亞到世上來是要為人贖罪,重點不是在「能治百病」或除去信徒肉身所受的苦楚。彼得在二章24節的上文清楚交代,信徒可能因為持守信仰而受逼迫。他勉勵信徒應效法主基督忍受苦難的榜樣,跟從祂的腳蹤行(彼前二21)。
聖經明確指出,當一個人誠心相信主耶穌之時,他所犯的「罪」都因主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贖而得赦免。然而,聖經沒有保證信徒不會受「疾病」纏擾,或者說所有疾病都會得到醫治。不少敬虔愛主的人,他們的疾病與苦楚,沒有因著信仰就自然消失(拉撒路病逝、保羅身上的一根刺、提摩太胃口不佳等,都是明顯例證)。
總結來說,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的預言,重點是論述彌賽亞到世上來,藉著受苦受死而成就救贖大功,但救贖並不包括疾病得醫治。信徒的身體要等到主耶穌再來的時候,才能完全得贖。那時,或是復活或是改變,信徒會得著榮耀的身體,不再受疾病與痛苦的煎熬了。然而,在主耶穌還沒有回來之先,我們都活在會被拆毀的帳棚裏,仍有嘆息和勞苦(林後五1-4;參羅八18-25),但「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林後四16)
在恩典与知识上长进
引言
最近读到一篇以「基督徒知识分子缺席的时代」为题的文章,作者李健安博士论述这时代已变成一个「麦当劳化」的时代,「只求速度,不求品质;只论成果,不计过程;是一个只求塞饱肚皮,不在乎营养的时代」。在快餐文化冲击下,人们跟着潮流「笨下去」(dumbing-down),「永无休止地往 『白痴化』 和 『弱智化』 的滑落方向发展」。最可悲的是教会在不知不觉中亦被掳掠了,竟随俗地往「笨下去」的路上走,造就出来的只是一批追求即时满足,缺乏高素养,缺乏属灵内涵的肤浅信徒。(《大使命双月刊》,第九十二期,2011年6月,页4-7)
基督徒在信主之后,持续成长是「必然」又「自然」的事。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基督徒不断成长,但亦有不少人只是「年长」,没有「成长」,久而久之,变成「老油条信徒」。他们对属灵事物不感兴趣,事奉提不起劲,祈祷没有动力,读圣经亦没有先前的兴奋。
信徒灵命停滞不前,主要是因为「笨下去」的心态:只满足于肤浅的事物,不愿意付代价去追求。不少信徒将得救看成是一种「一次性的交易」(one time deal),得救以后,便银货两讫,与神或耶稣基督无须再有任何交往了。
彼得正是针对这种「一次性的交易」态度,写了彼得后书。他虽然知道自己在世的年日无多(彼后一13-15),但仍关心教会信徒在面对假教师的冲击时,是否仍能健康地成长。因此,在书信的开始,他指出信徒灵命成长的八个阶梯:先要有信心,然后有德行、知识、节制、忍耐及虔敬,最后是爱弟兄的心,加上爱众人的心。这样,人生就不至于闲懒,才会结果子荣耀神。(彼后一5-8)
到书信结束的三章18节,他仍不忘提醒信徒长进的祕诀(彼后三18)。本节是全书最后一节,总括了他先前的教导,将全书的主旨归纳起来:「你们却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重点是激励信徒成长,去面对假师傅异端的毒害。
一. 在异端冲击下要长进
彼得针对当时的假师傅,他们在教会中散播异端邪说,对使徒保罗的教导产生质疑,并且用私意去强解并扭曲,导致多人跌倒(彼后三15-16)。彼得以群羊牧者的身分,特别提醒信徒:「当防备,恐怕被恶人的错谬诱惑,就从自己坚固的地步上坠落。」(彼后三17下)
综观彼得后书,彼得以几个重要的神学主题劝勉信徒:首先,要坚守使徒的信仰传统,抗拒假师傅的教导(过去的);然后,要在主再来的盼望与亮光中生活与事奉(将临的);最后,信徒要在耶稣基督的恩典与知识上不断长进(现今的)。
彼得一方面指出传异端邪说的人在本质上与伎俩上的错谬。另一方面又要巩固教会中的弟兄姊妹,要他们在真道上持续不断地追求。正如要抵御病菌的侵扰,一方面要用药物除菌,但最重要的还是身体健康,有能力去抗衡。
其实异端邪说歷世歷代都在冲击着教会,诱惑信徒离开真道,只是出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例如,今天有些「传道人」会强调只要相信神,就会有「成功」、「健康」、「财富」临到信徒。而经过他们的「代祷与祝福」之后,他们总是提醒信徒必须记得「献上感恩的祭」,好支持他们过着奢华宴乐的生活。
听到这些新闻,我们不必过分惊讶,因为彼得与保罗早已预言在末世将会有假师傅出现,用敬虔的外貌作得利的门径。信徒若不能在真道上扎根,就容易会被异教之风吹动,以致飘来倒去。
有人说:「基督徒的人生就像骑脚踏车,若不持续前进,就会跌下来。」这与中国名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相近。因此,最佳的防备策略是在恩典与知识上长进,二者相辅相成地敌挡异端。
二. 追求在恩典中长进
彼得后书三章18节其实与彼后一章2节的内容十分相近,二者遥遥唿应,成为「书夹式」(book ends)的结构。因为它重复了一章2节的「恩典」、「知识」与「主耶稣」等重要字词。(按:《和合本》在彼后一2的译词是「恩惠」、「认识」)
「要在基督耶稣的恩典与知识上长进。」「恩典」与「知识」是耶稣所赐的两项礼物(参M. Green, 页150)。「恩典」是指神所赐的喜悦,正如一个王对他所肯定的人赐下他的喜悦,包括贵重礼物或官位的擢升。「知识」当然是指属灵的知识(参彼后一5-6)。(参P. H. Davids, 页316–317)「要在基督耶稣的恩典与知识上长进」这句话,可以简单译为:「要追求讨神的喜悦,并且追求认识神。」
先说「在恩典中长进」。信徒当如何靠主恩典不断长进,最终得到神的嘉许、称赞与喜悦呢?简单来说,是要透过个人的亲身经歷,去体验来自主耶稣的美善。
长进是一种生命改变,不仅是增进头脑的知识或参与宗教的活动,更是要追求主耶稣喜欢的事。有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主的笑脸是我的满足,主的首肯是我生活与事奉的最大动力。」
信徒靠恩得救,就必须仍旧靠恩成长。今日不少信徒只靠恩赐,不靠恩典;只重工作,不重灵命──这是灵命成长的大忌。若是这样,正如保罗所说,就是「从恩典中坠落了」(加五4)。
~~~~~~~~~~~
(未完待续)
网上系统神学课程:基督论(六)
上期与读者谈过“不同的‘赎罪论’”,今期集中谈“赎罪的意义与范围"。
7. 赎罪的意义
基督代替人承担在道德伦理上所犯之罪的惩罚──即“刑罚代替论”。
7.1 意义
7.1.1 赎罪是一个替代(Substitutionary)的行动。
7.1.2 表明神的慈爱与公义,使这两件事皆得以兼顾。
7.1.3 也表示罪的权势彻底失败。
7.2 重要性
7.2.1 指出人的堕落天性。
7.2.2 神本性的两面:爱与公义。
7.2.3 神的赎罪恩典乃人的唯一出路。
7.2.4 救恩因基督所作的而成为确实的。
7.2.5 人不可轻忽神的救恩(参来 2:3)。
8. 赎罪的范围
8.1 为谁而死?
8.1.1 问题所在
a. 基督为所有人抑或只是为神所拣选的人而死?
b. 圣经:支持这两个观点的经文都有, 例如:约 3:16;罗 8:30。
c. 两个顾虑的问题:
· 若基督为所有人死而非所有人都信主,代赎的功效便显得很有限。
· 若基督是为所有的人死,恐怕会带来“普救论”(Universalism/universal salvation)的危机。
8.1.2 两种看法
a. 特殊代赎观(Particular atonement):基督只为神所拣选的人而死。
b. 普遍代赎观(Universal atonement):基督是为所有的人死。
8.1.3 考虑因素
a. 普遍代赎观不一定引致普救论。
b. 救恩的成就有客观(基督的代死)与主观(人的接受)两方面;因此,不必为接受主的人多寡而限定基督的代死范围。
c. 指向特殊代赎的经文并不排除普遍代赎的事实。
8.1.4 结论:普遍代赎似乎较为可取。
8.2 为何而死?
8.2.1 基督代赎基本上是为了人的罪。
8.2.2 有人认为也为了人的疾病。
8.2.3 当考虑的因素
a. 犯罪往往带来疾病。
b. 但不是所有疾病皆罪的后果。
c. 所以,身体的医治不是代赎之目的。
d. 神蹟性的医治是神特别的恩典,与赎罪无关。
8.2.4 结论
基督的代赎只是针对人的罪而作的。
思考问题:
耶稣代替我们的地位,承受了罪所带来的刑罚,耶稣说:“人为朋友捨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僕人,…… 我乃称你们为朋友。”(约15:13-15)。耶稣(1)有资格和能力救赎我们,(2)他也愿意且已经付出了代价。救赎的事,有些人愿意但不能,能的人(若有)也不一定愿意;耶稣基督两个都有,他既能、又愿意救赎我们,这已清楚陈明在我们眼前,我们必须有个回应。
你的回应是什么?
进阶参考书目:
李振群,《系统神学纲要》。新加坡:作者订装,1995年三版。
雷歷:《基础神学》。杨长慧译。香港:角石,1996。
Ryrie, Charles C. Basic Theology: A Popular Systemic Guide to Understanding Biblical Truth. Chicago: Moody Press, 1999.
註:本文部分内容获允引用李振群博士着《系统神学纲要》一书。
~~~~~~~~~~~~~~~~~~~~~~~~~~~~~~~~~~~~~~~~~~~~~~~~~~
林杰华牧师:新加坡圣公会圣三一堂牧师, 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
(“基督论”六集完)
网上系统神学课程:基督论(五)
“基督的工作”,今期集中谈“不同的‘赎罪论’”。
6. 不同的“赎罪论”
6.1 榜样论(Exemplary Theory)
6.1.1 又称为“苏西尼派的赎罪论”(Socinian Theory of Atonement)。
6.1.2 榜样论认为基督的工作主要是先知性的,其目的为要教导人。
6.1.3 因此,基督的赎罪行动乃是一个榜样;他的死表现了人当如何爱神。
6.1.4 基督因而也成了奉献者的最佳榜样。
6.2 道德影响论(Moral Influence Theory)
6.2.1 这是指中古时期的学者亚伯拉德的赎罪论(Abelard’s Theory of Atonement)
6.2.2 道德影响论认为代赎的行动指出了神对人的爱;基督赎罪,为要藉此使人受感动而接受神的爱,归向神。
6.3 管治论(Governing Theory)
6.3.1 管治论认为神乃宇宙的统治者。
6.3.2 罪使神无法贯彻其统治。
6.3.3 因此,神要解决人的罪;犹如警员须要维持秩序、执行交通法令一般。
6.3.4 而救赎使神能宽恕人的罪,使其统治得以维持。
6.4 赎价论(Ransom Theory, the classical view)
6.4.1 这是早期教会教父倡导的主要思想。
6.4.2 赎价论的要点如下:
a. 撒但要求基督的血作人的罪的赎价。
b. 基督是为了满足撒但的要求而死,使罪人从撒但权势中得赎。
c. 之后,撒但却不能永远拘禁基督于阴间。 d. 神因此使撒但“人财两空”;神至终胜了撒但。
6.5 满足神意论(Satisfaction Theory)
6.5.1 这是中古时期的学者安瑟伦提出的赎罪论(Anselm’s Theory)。
6.5.2 满足神意论认为神乃是公义的,而人的罪使祂无法接纳人。
6.5.3 基督的死是为了满足神公义的要求,而不是向撒但付的赎价。
6.6 刑罚代替论(Penal Substitutionary Theory)
6.6.1 综合圣经的教导,基督赎罪的两个重点:“受刑罚”及“代替人”。
6.6.2 这“刑罚代替”的四重意义如下:
a. 献祭:基督乃是祭司,又是祭牲,参来 9:11-12(Sacrifice)。
b. 挽回:平息神的忿怒,参约壹 2:1-2(Expiation)。
c. 代替:基督取了人的地位而死,参林后 5:21(Substitution)。
d. 復和:带来了神与人之间的和好,参罗 5:9-10(Reconciliation)。
思考问题:
歷代以来,神学界一直在为基督的死和救赎找出合适、并合乎圣经的说法,试图解释基督的死和救赎是什么意义,这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虽然这之中不可能全都对,但他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提出的。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就是因为基督的死和救赎非常重要,也非常不可思议,必须找出个中原因、个中缘由,不然基督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呢?
思考(1):你认为哪一个赎罪论较为合理?
思考(2):基督的救赎对你有何意义?(你可以不认同或不认识以上六种赎罪论的说法,但基督的救赎对你而言有什么意义?请用简单的字眼回答)
进阶参考书目:
李振群,《系统神学纲要》。新加坡:作者订装,1995年三版。
雷歷:《基础神学》。杨长慧译。香港:角石,1996。
Ryrie, Charles C. Basic Theology: A Popular Systemic Guide to Understanding Biblical Truth. Chicago: Moody Press, 1999.
註:本文部分内容获允引用李振群博士着《系统神学纲要》一书。
~~~~~~~~~~~~~~~~~~~~~~~~~~~~~~~~~~~~~~~~~~~~~~~~~~
林杰华牧师:新加坡圣公会圣三一堂牧师, 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
(下期续谈)
若不能確定有神,可接受「不可知論」嗎?
我若不能確定有神存在,可以接受「不可知論」(agnosticism)嗎?
有些人認為,神的存在既不能證明,也不能否證,遊走於二者之間,故稱自己為「不可知論」或「不知神論」(agnosticism)者。事實上,今日的世代,尤其在西方社會中,抱持這種信念的人不少。但「不可知論」是明智和合乎真理的選擇嗎?
首先,讓我們認識「不可知論」的基本立論。「不可知」這詞,是由希臘文的「沒有」(a-)與「知識」(gnost-)兩個字組成的,意思是「沒有知識」,就是對神的存在不具備確實的知識。
「不可知論」只是一種觀點、一種信念,不是一種宗教。持這論調者認為,神存在與否不是憑人的智慧可以認知或確定的,他們沒有足夠理由去證明,也沒有足夠的理由去否定神的存在;因此也有人稱它為「不知神論」。「無神論者」宣稱不能證實神的存在,「不可知論者」辯稱神的存在既不能證實,也不能否定,甚至乎要瞭解神是否存在,也是不可能的。「不知神論」雖然好像在有神與無神二者之間游移,卻是傾向於接受無神的一方,可算是「無神論」的一派。
歷史中上著名的「不知神論者」計有:赫胥黎(Thomas Huxley)、達爾文(Charles Darwin)、羅素(Bertrand Russell)與伏爾泰(Francois M. Voltaire)等人。
接著,讓我們探討如何回應「不可知論者」。面對不可知論者,其實有點像面對無神論者一樣,可以用類似的答覆予以回應。
“Agnostics” believe that people who believe in God do so blindly without thinking. But the question is, if they don’t believe in God, will they also blindly choose not to believe without thinking deeply? Some “agnostics” insist that there is no metaphysical entity in the world. Is this another kind of “blind belief”? These questions are really worth pondering for “agnostics”.
In real life, we encounter more agnostics who appear in the form of realism. They are usually not “philosophical people,” but their basic attitude can be seen in their words: “Who knows if there is a God? Whether there is a God or not, what does that have to do with me?” (“Who knows ?!” “Who cares ?!” ). Their indifference to the existence of God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for us to introduce the truth of the gospel to them.
When facing such peopl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best strategy is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m (in fact, this strategy can also be applied to anyone), care about them, accept them, pray for them, and even pay a price to help them. Good testimony to win the trust of the other party.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evangelize is to do so with mutual trust and respect. After we establish friendship, we can then look for opportunities to share the gospel message with “agnostics” bit by bit. Although this will take a little more time, it is still well worth it.
网上系统神学课程:基督论(四)
上期与读者谈过“基督的神人二性”,今期集中谈“基督的工作”。
5. 基督的工作
5.1 从受膏者的身份看:先知、祭司、君王
5.1.1 先知
a. 预言人(Fore-teller):讲述神指示的将来的事。
b. 发言人(Forth-teller):为神真理挺身而出并向人说话。
5.1.2 祭司
a. 神人之间的桥樑。
b. 基督乃是特别的大祭司;参希伯来书的信息(如:来4:14-16,8:1-7)。
5.1.3 君王
a. 以色列的君王皆为神的代理人,而不是自主式的君王,与当时列国的君王有别。
b. 基督的君王身份也应验了神对大卫的应许(参撒下 7:16)。
5.2 从基督的角色看:启示、治理、復和
5.2.1 启示的角色(Revelatory Role)
a. 旧约时代:“耶和华的使者”。
b. 新约时代:“道成肉身”。
c. 目前:在教会时代中彰显神的心意与作为。
d. 将来:他的再来将是神的完全彰显。
5.2.2 治理的角色(Governing Role)
a. 目前:透过教会来管治。
b. 将来:一直到永远的管治。
5.2.3 復和的角色(Reconciling Role)
a. 在地上的工作:救赎。
b. 在天上的工作:神人的中保。
5.3 从基督工作的次序看:降卑与升高
5.3.1 降卑
a. 道成肉身
b. 受死
c. 埋葬
5.3.2 升高
a. 復活
b. 坐在神的右边
c. 再次降临
5.4 基督所做的工的功劳
耶稣基督所做的工是独一无二的,基督教信仰说,人得救不是出于功劳(即“做工”),而是由于信心及神的施恩(弗2:8-9);耶稣基督也是这样告诉那个富有的少年的官,说“做”什么是不能进神的国的,因为如果我们要“做”什么以致得救,那我们就必须是一辈子凡事都照神的旨意“做”,这是没有人做得到的,就如那个官做不到变卖一切所有的赒济穷人(太19:16-26)。人只能用“信”去得救,因为一切该做的耶稣基督一个人已经“做”尽了。他一生都在“做”,他“做”先知、“做”祭司、“做”君王、“做”启示、“做”治理、“做”復合,他“做”降卑、“做”升高,凡事都是照神的旨意“做”,而他所“做”的全都不是为了赎罪以得救上天堂,他本来就是天堂的人,也无罪之有需要赎的;他一切所“做”的都是为我们而做,他的所“做”是有效的,因为他“做”尽了神的旨意,使我们不必“做”,只要“信”就可以得救,这就是爱了。
思考问题:
人在世上做工,养活自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绝对无可厚非;只是我们必须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该做什么工才可以得到“存到永生的食物”(约6:27)?这问题的答案耶稣基督已经给了,他说“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做神的工。”(约6:29)
请问:你做了吗?
进阶参考书目:
李振群,《系统神学纲要》。新加坡:作者订装,1995年三版。
雷歷:《基础神学》。杨长慧译。香港:角石,1996。
Ryrie, Charles C. Basic Theology: A Popular Systemic Guide to Understanding Biblical Truth. Chicago: Moody Press, 1999.
註:本文部分内容获允引用李振群博士着《系统神学纲要》一书。
~~~~~~~~~~~~~~~~~~~~~~~~~~~~~~~~~~~~~~~~~~~~~~~~~~
林杰华牧师:新加坡圣公会圣三一堂牧师, 达拉斯神学院神学硕士
(下期续谈)
魔鬼真的存在嗎?
魔鬼真的存在嗎?神若是全善的,為甚麼祂不消滅魔鬼,卻容讓他在世上肆虐,陷人類於罪惡痛苦中?
未信主的人,會對魔鬼的存在感到不可思議。有些人亦會問:「魔鬼既然作惡多端,違抗神的旨意,破壞祂所創造的世界和迷惑人心,又令人遠離神,那麼,全能又全善的神為甚麼不把他完全消滅,還容讓他繼續存在,影響世界及人類呢?」
這個問題涉及屬靈的世界,而不單是人類肉眼可見的物質世界,我們必須相信神的啟示,才能有確切的答案。讓我從三方面嘗試解答。
第一,神並非罪惡與魔鬼的第一因。聖經描述人類犯罪墮落,是因為魔鬼的引誘而起。人犯罪後,罪惡便進入神所創造的世界,也進入人心。不過,我們得留意,罪惡或倫理學上的「惡」,並不是一種實質的存在物,而是一種道德的狀態。神起初創造這世界和人類,地上並沒有「惡」存在。只是當人類運用自由意志去選擇拒絕善、反對善,才落在惡中,人世間也因此有了惡的存在。
全善的神不會亦不能造出惡來,而魔鬼也不是由神所創造出來的。按聖經記載,神起初創造了眾天使,卻沒有創造魔鬼。而且,魔鬼本來是地位極高的天使長,甚至被稱為是遮蓋神約櫃的天使。只因為他驕傲,要與至高者同等,後來就被神審判而淪為魔鬼。
魔鬼之所以成為魔鬼,是出於他本身的選擇,而不是神一開始便創造了一個魔鬼出來。是魔鬼錯用神給他的自由意志,選擇拒絕全善的神,從此就成了惡,更成了一切惡的源頭。聖經說神是全善的,在祂毫無黑暗,毫無不善;因此神絕非魔鬼與罪惡的「第一因」。反倒是魔鬼以其自由意志選擇背棄神,就成了一切罪惡的根源。
第二,世上的罪惡並非全是魔鬼的責任。今日人類雖然生活在神所創造的世界,但因為罪的緣故,世界上充滿了各種苦難,動盪不安,亂七八糟。這固然是因為魔鬼迷惑人心,引誘人犯下種種的罪惡和彼此殘害的結果。但這不是說,人類一切犯罪的責任都可以歸咎於魔鬼。
魔鬼不錯是會引誘人犯罪,但很多時候,真正驅使人犯罪的,是人裏面的慾念。是這些慾念與魔鬼外在的誘惑結合,令人做出種種罪惡的事。因此,面對今日墮落的世界和人世間種種的苦難,人類自己也有責任,是無可推諉的。
因此,今日我們若犯了罪,要先自我檢討,誠實地認罪,不要輕易把責任推卸給魔鬼或別人。現今有些基督徒流行一種做法:當他說了謊,會宣稱這是魔鬼叫他說的;犯了罪,卻說是魔鬼叫他犯的;賭癮發作,禁不住賭博的惡習,也說是魔鬼叫他去賭的!有些基督徒甚至會這樣禱告:「神啊,求祢把賭博鬼趕出去,把撒謊鬼趕出去,把姦淫鬼趕出去!」這樣,便將自己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暗示一切都是魔鬼的作為,是魔鬼進來把他的生命搞得亂七八糟而已。
有一個笑話說 ,有一位天使出巡,看見一隻小鬼在路旁哭泣,於是問他為甚麼哭?他說:「基督徒經常把他們犯罪的責任都歸到我們小鬼頭上,我們背了許多冤屈啊!明明是他們自己犯罪,卻說是『魔鬼作的』,有些事根本不是我們的責任,卻歸到我們身上,豈不是太寃枉?」當人把自己犯罪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連魔鬼也覺得受到委屈了!
第三,神沒有立時消滅魔鬼,不是能力的問題,乃是時間的問題。魔鬼不單存在,而且一直肆虐於人世間,破壞神的創造,影響人類。這樣說來,全善的神為何不立刻消滅他?難道祂沒有能力這樣做嗎?不!我們相信,神絕對有能力可以立刻消滅魔鬼,這是毫無疑問的,不然祂就不是全能的神了。神要立刻消滅魔鬼,是一件既乾脆又容易的事,但祂沒有這樣做,可見祂必定有更超越的原因。
神到如今還不消滅魔鬼,是因為時機還沒有到。耶穌曾講述一個「麥子與稗子的比喻」(太十三24-30、36-43),說明祂刻意容讓麥子與稗子一同生長,因為若在不適當的時候拔除稗子,會傷害麥子的生長。這是神無比智慧的安排,是有限的人無法完全知曉的。但我們可以放心,神對消滅魔鬼的過程,早有祂的計劃和時間表,到了時候自然會成就。
神不立時除滅魔鬼,是刻意讓我們在今生的成聖旅程中學會支取在基督裏的能力,去抵擋並勝過魔鬼,也讓我們在當中更深體會神無限的恩典與保守。
按聖經所說,當神最終消滅魔鬼時,會將魔鬼扔在火湖裏,那是他最終的結局(啟二十7-10)。這個永遠的火湖,主要是為魔鬼而設的;但那些選擇跟從魔鬼而不願接受主的人,也會跟隨他一同到地獄的永刑裏去,這可見於馬太福音二十五章41節:「王又要向那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裏去!』」
神要在適當的時候除滅撒但,這樣才能確保在永遠的新天新地中,不再有撒但的阻撓,也不再有罪惡與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