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拉密女知道「真愛」是無價之寶。若不是出於真摯的愛,就是良人採用銀彈政策,將家財萬貫都給她,亦無法得到她的心。
這節經文按原文的意思,可帶有諷剌性的語調:「若有人用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取愛情,他所得到的只是:被藐視(contempt)。」意思是若有人試圖用財寶 – 甚至是家中所有的財寶來換取愛情的話,所換得的來的只是「被藐視」。這種行動根本是一種侮蔑,將神聖與高尚的愛情與無法與之相比的金錢放在一起。
請問:真愛值多少錢?
這樣的問題是問錯了!因為愛情不可以放在市場上,不可以拍賣,亦無法被任何物質所收購。
有人以為金錢萬能,其實有許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
• 金錢可以買舒適床鋪,卻不能買安枕無憂。
• 金錢可以買名貴手錶,卻不能買時光倒流。
• 金錢可以買學位文憑,卻不能買聰明智慧。
• 金錢可以買各類保險,卻不能買內心平安。
• 金錢可以買山珍海味,卻不能買胃口食慾。
• 金錢可以買物質享樂,卻不能買心靈健康。
• 金錢可以買高樓華廈,卻不能買家庭美滿。
• 金錢可以買一紙婚書,卻不能買真摯愛情。
「真愛」不能被掛上銀碼,正如救恩不能用金錢去衡量一般。但這不是說真愛不值錢(cheap),只能說它是無價之寶(priceless)。
杏林子劉俠有一個禱告:「主!我不敢祈求你賜我大量的財富。但求你賜下豐富的愛。有形的物質隨時得到隨時失去,唯有愛,是我們生命永不磨損的珍寶。」在我們婚姻以及人際關係中,亦可以作出下面應用的祈禱:
「主啊!求您讓我…
活在功利的社會中,愛心仍保持單純,不沾染世上的銅臭;
在施予的時候,不斤斤計較是否會得到回鐀;
注意力集中在別人的「前途」,而不是自己的「錢途」上。」
Author: Jay Lo
春天與愛情
春天是生命、盼望與綻放繽紛的象徵。經過嚴冬之後,那種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的美景再現,實在令人嚮往、讓人陶醉。
為這緣故,在不少愛情的詩詞裡,都用春天來描述愛情的活力。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英國詩人與畫家布萊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所寫的「獻給春天」(”To Spring”)。他寫出春天的來臨如同春神與天使一般,讓萬物展現生命的活力,讓愛情得著滋長。另外,中國詩經裡的《鄭風,溱洧》寫鄭國陽春三月的時候,鮮花遍地,不少男女齊集於溱水、洧水岸邊祈求美滿的婚姻。 雅歌書是一首愛歌,其中一個重要主題是「春天」。它在雅歌裡帶著一種隱喻的作用,暗指歌中男女主角愛情的孕育與發旺,如同春天的來臨。
雅歌書裡最少有兩個春天。
第一個春天(二8-14)
第一個春天發生在他們相戀的期間。
在雅歌書的開始,所羅門與書拉密女兩人的感情經過一段時間的栽培,已經漸入佳境。第二章記述他們別離之後再度重逢,良人從遠處來尋訪佳偶的情景。
佳偶描述良人「躥山越嶺而來… 好像羚羊和小鹿」(二8-9),喻指他充滿力量與矯捷的身態,他又「站在我們牆壁後,從窗戶往裡觀看,從窗櫺往裡窺探」(9),渴望要見佳偶。
接著良人邀請佳偶結伴同遊,締造二人世界的時刻:「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來,與我同去!」(10)因為:
• 「冬天已往,雨水止往過去了」(11)
• 「地上百花開放.百鳥鳴叫的時候已經來到」(12)
• 「斑鳩的聲音在我們境內也聽見了」(12)
• 「無花果樹的果子漸漸成熟」(13)
• 「葡萄樹開花放香」(13)
冬天的死寂已經過去,取而代之是生命的活力、美麗的色彩與雀鳥的啼鳴。這種萬象回春的景象,正暗示著這對熱戀中的男女,他們的愛好像春天一般的明媚與燦爛。
在形容春天怡人的美景之後,良人再度邀請,說:「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來,與我同去」(13),情詞迫切,洋溢著濃情蜜意。
締造二人世界,其實是享受與配偶在一起,彼此傾心吐意,培植感情;或者一同去做一件大家都喜歡做的事,增加情趣;又或者只是相對而坐,默默無語,但愛意與滿足卻盡在不言中。
有愛侶相伴而行,山會更明,水會更秀!
第二個春天(七10-13)
佳偶在聽到良人對她的讚悅之後(七1-9),主動地將自己再次奉獻給良人:「我屬我的良人,他也戀慕我」(10),並向良人邀約說:「我的良人,來罷!你我可以往田間去,你我可以在村莊住宿。」(11)在田野與村莊裡,早晨可以「看葡萄發芽開花沒有,石榴放蕊沒有。」佳偶更提議「在那裡要將我的愛情給你。」(12)
這是初春,是他們婚後的一個春天。佳偶念念不忘舊日春遊漫步的美景(參二8-13),因此作出主動的要求。她想要暫時離開居住的舊環境,到一個新地方,享受與良人共處的歡樂時刻。
不少夫婦在相戀時曾經歷過美麗的春天,但婚後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刻意去培植,以致婚姻關係落在冬眠狀態,無法再展現愛情的活力。
你是否有刻意去培植你們夫婦之間的關係呢?是否經常與配偶約伴同遊,回憶美好的時光?或是認為已經是「老夫老妻」,不需要再來這一套了?
愛情與婚姻是息息相關的。一般人戀愛的目的是為了結婚,在結婚之後就認為已抵達目的地,甚麼事都不必做了!當然,有不少夫婦互相廝守,到死才分離;但不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愛情的維繫,他們在一起乃因為一股道德與倫理的力量。婚姻若沒有愛情,會變得像雞肋一樣: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
婚姻有愛,就有春天,新的希望油然而生。讓你的婚姻經歷另一個春天吧!世上沒有永遠不盡的冬天,也沒有應來不來的春天。在自然界如是,在基督徒的婚姻關係亦如是。
六月宣教事奉記實
六月中旬左右,我和楊陸屏弟兄再度同工,一起往海外作培訓約兩個星期。陸屏會在今期《聖言通訊》撰文分享這段時期特別的經歷,我則和大家談一談六月下旬我在另外一個城市的培訓。
六月下旬,正是炎炎夏日開始發威的季節。但天氣的炎熱,卻抵不上我心中被聖靈的火所燃起的熱情。這個熱情不是一時的激動,乃是聖靈在一百多人當中所作的奇妙的工。我不但躬逢其盛,也是親自領受恩典的人之一。
在五天的雅各書釋經中,我每天都安排一段或兩段時間,讓受訓者根據我所提出來的問題,展開個人思考,然後分小組討論,之後自由上台分享。第一天,也許大家不太習慣這種分享的方式,又也許因為受到發言時間的限制,所以還不太看得出果效來。第二天開始,他們憑著聖靈的感動,分享時就看到神的話語如何打動他們。許多人認罪悔改,其中還包括了傳道人和他們的配偶。分享內容非常坦白,有時還帶著「不足為外人道矣」的隱私或念頭。你幾時聽華人信徒在公開分享時,說她自己是個大淫婦?你又幾時聽過華人信徒,公開承認她想和傳道人丈夫離婚的難處?在神面前,他們一一都認罪悔改,實在要感謝讚美主!連我自己,也都在台上公開認罪悔改。在場的許多人,按雅各書之教導的光照,受到聖靈責備,哭泣不已。最後一天會後檢討,唯一要改進的事項居然是應該多準備一些擦手紙,因為姊妹們流淚,流到擦手紙不夠用。
詩人說得好:「祢的言語一解開,就發出亮光,使愚人通達。」(詩一一九130)。當神的話語按正義分解之後,它就成為我們內在生命的力量。我按照十步釋經法,一步一步地分解聖經,也用以經解經的原則向他們說明雅各書的精義。他們認為我提出的思考問題,好像都是針對他們常犯的毛病,非常切合。但實際上那些思考問題是參考賴若瀚牧師的《永活的信仰》,我根據當地人的狀況,擇該書之要者,加上適當的改變,如此而已。主要的是:《永活的信仰》提出的應用問題都是依照十步釋經法中所強調的,所有的應用都要根據經文,先建立跨越時空的應用原則,然後才談及應用的細節。只要掌握了這個原則,問出來的問題無疑都能切合當事人的情境。他們根據這些問題去討論,加上聖靈的工作,自然就會扎心、感動,甚至認罪悔改。如果有人以為十步釋經法只是一項技術,沒有生命,我認為那是因為他可能還沒有掌握到十步釋經法應用的原則。希望他能來和我們一起,研究如何使用十步釋經法來解經及應用。
我去的那個地區,神在那裏動奇妙無比的工,信主的人快速地成長。有個教會,成立只有三年,幾乎每個信徒都在本地傳福音── 在餐廳,在醫院,在上班的地方,只要有機會就傳。三年來,被帶到教會決志的人,超過一千人,這還不包括個別在教會之外領人歸主的人數。我在那裏一連五天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天天講雅各書,基本上是釋經,不是佈道會。但最後一天聚會,也有超過十個人上台決志,其中還包括了兩位聾啞青年(我在中午休息時間,只花了二十分鐘,用筆談帶這兩位決志)。
他們主日的聚會場所平時只有一百二十個座位。那不來聚會的九百個人去了哪裏?不知道。參加教會聚會的得到了甚麼教導和栽培?很有限。他們沒有成人主日學,也沒有所謂的「查經班」。他們只有讀經聚會,因為沒有人知道怎樣帶查經,只好大家一起讀經,各自分享「亮光」。有個教會,主日有七十多個信徒聚會,唯一的長老退休之後,就沒有人牧養。甚至信主只一年多的,也上台講道。所以,各樣異端乘虛而入,有一個人居然教導他們說,伊甸園是在中國。其混亂可想而知。
一般而言,牧養、教導與傳福音是教會事工的鐵三角。如前所述,他們傳福音非常火熱,也很有果效,實在不需要外國的教會派人從老遠來傳福音。相對而言,目前家庭教會的最大弱點,還是在牧養和教導方面。從某個角度來說,教會的發展乃是受了傳道人數目的限制。神給他們多少工人,他們就只能帶多少信徒。有一大部分人信了主,得不到初步的牧養就因此流失了。有些人信主只有兩三年,卻要被推出來做執事,甚為惶恐。他們與我交談時,都自認屬靈生命還很幼稚,要承擔做執事這個責任真吃力!我在此呼籲,有心的弟兄姊妹們,可以參與到那裏培訓的事奉。一年花一兩個禮拜,去教一卷書,對他們的幫助應該很大。
十步研經法示範8 – 使徒行傳一章八節
第六步驟:歸納總意
這節經文可用三個動詞來歸納它的總意:聖靈降臨,得著能力,作見證人。
另外,這是主耶穌對門徒在祂升天前的一個託付。
第七步驟:找出主題
經文主題可以寫成:耶穌託付門徒要等候聖靈降臨,在得著能力之後,為祂作見證人直到地極。
**下期預告:試將這節經文的主題,在通過試驗之後,將它的超越時空的神學原則寫出。請謹記:應用的原則必須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原則。
拿俄米在摩押所遭遇的事,是神的管教嗎?
路得記一章1-5節記載拿俄米在摩押所遭遇的事(失去丈夫和兩個兒子),是神的管教嗎?
是的,大多數學者與傳道人都認為以利米勒一家在摩押地的遭遇是神的管教。然而,他們在講述這是神的管教時,不一定要將其中的道理或支持的論據予以說明,因為它已經是一種眾所公認的看法。
猶太人早期的解經文獻《他爾根》(Targum)認為:以利米勒是伯利恆城的領袖,在神藉饑荒管教百姓時,他沒有面對國家民族的屬靈問題,竟逃到摩押地去避難,這樣做是犯罪。更嚴重的是,他沒有帶領百姓回轉歸向神,是罪上加罪。《他爾根》又在路得記一章4-5節加上說明,說以利米勒兩個兒子因娶外邦女子而遭到神的管教,短壽死去。
雖然路得記作者在書中沒有詳加說明,但以下的理由可印證這事件是出於神降罰的手:
1. 在神立約的諭令中,「饑荒」是神對背逆百姓的管教(參利二十六18-20;申二十八23-24)。申命記二十八至二十九章清楚說明神對以色列人約言的要求:順服神的誡命者得福,違逆者受罰。舊約的歷史書記述以色列民的歷史,並神主權的作為如何根據祂的約言行事,約書亞記(順服者得福)與士師記(違逆者受罰)正是最佳明證。
從路得記的引言──「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得一1),可見這卷書是士師記的一段插曲,是在士師時代發生的。有學者甚至認為路得記是士師記的延續或對比。士師記中講述以色列民如何背離神,由此可以推論說:路得記第一章所述的饑荒,極有可能是從神而來的管教。
2. 事件中的名字被記述下來,是對士師時代屬靈光景的一種諷剌。「伯利恆」的字義是「糧食之家」,然而糧食之家卻缺糧。「以利米勒」的字義是「耶和華是我的王」,他卻跑到外邦地去避難。「拿俄米」的字義是「甜」,她卻經歷人生多種的苦澀。路得記的作者記述這樣強烈的對比,相信是對士師時代屬靈光景的一種諷剌。
當然,我們得小心,不能認為路得記的故事純屬虛構,因為路得確實是歷史上的人物。
3. 摩押地不應該是神立約之子民前往居住的地方。摩押地雖然不是長久與以色列人為敵的地方,然而,摩押女子曾色誘以色列人,使他們陷在罪中,招致神的降罰(民二十五1)。而摩西律法中曾明說摩押人世世代代不得入神的會(申二十三3-6)。
雖然大衛後來在逃難時曾將父母安置在摩押一段日子(撒上二十二3,可能因為大衛的曾祖母路得是摩押族人),但無論如何,這地方不該是敬虔之以色列人去的地方。可是,以利米勒卻帶著一家到這裏避難,甚至考慮以它為長住之地。
4. 拿俄米認為是全能者神使她受大苦。拿俄米歷盡滄桑,在離開伯利恆十年後帶著媳婦路得重回舊地,發現所認識的人仍然健在。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得一20-21)她清楚知道,她所經歷的一切是神降災禍給她,這一切是出於神降罰的手。
看了上述四個理由後,我們或會問:為甚麼作者沒有在經文中提述這事件(拿俄米喪夫喪子)是神的管教呢?相信這是因為路得記要特別強調神的憐憫之故。
也有人認為,從事件發展的結果來看,這事件是可算是圓滿收場,固此應屬一件好事。試想,如果以利米勒一家不去摩押,就不會遇見路得;如果路得的丈夫沒有死,她後來就不會嫁給波阿斯,路得也就不會出現在耶穌基督的家譜中。
然而,我們不可以從一件事的結果來推斷它的好壞。這一切都是神的憐憫,再加上祂主權的安排,將人的錯誤轉化成為祝福。
如何解釋福音書中時間上的矛盾?
馬可福音十五章25節說,耶穌是在「巳初」(上午九時 )被釘十字架的;但約翰福音十九章14-16節卻說,在「午正」的時候(中午十二時)耶穌還在彼拉多面前。這兩處所記載的時間似有矛盾,當如何解釋?
讓我們先看有關的經文:
可十五25:「釘祂在十字架上是巳初的時候。」(「巳初」是上午九時)
約十九14-16:「那日是預備逾越節的日子,約有午正。彼拉多對猶太人說:『看哪,這是你們的王!』……於是彼拉多將耶穌交給他們去釘十字架。」(「午正」是中午十二時)
兩處經文帶出來的困難是:馬可記述耶穌在早上九時已經被釘十字架,但約翰卻說在中午十二時耶稣仍站在彼拉多面前,祂還未被釘十字架。要解釋這問題,基本上有三種不同的進路。
第一種是指出這種差異乃由於抄寫經文時出錯所導致, (C. K. Barrett提出)。Barrett認為希臘文的「三」與「六」十分相似,因此文士可能在抄寫經文時誤認了 (引自Leon Morris,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NICNT], 頁801, 附註35)。而William Lane 則認為這是後來的修繕者所加上去的補語 (The Gospel of Mark [NICNT], 頁567)。不錯,從經文抄本學 (textual criticism) 的研究來說,確實有文士抄寫出錯或加入評語的可能。但若有其他可行的解釋,最好儘量不走這條路。
第二種是認為約翰所採用的計時法與馬可所採用的不同 (B. F. Westcott提出)。Westcott相信約翰是採用羅馬人的時間計算法,從午夜到次日的午夜為一日,如同今天的計法一樣;而馬可所採用的是猶太人的計算法,從黃昏到次日的黃昏為一日。若是這樣,約翰的「午正」是早上六時,耶稣約在這時候受最後審訉,後被判決,再被拉出去釘十字架。而根據馬可的記述,釘十字架是在九時或九時之後發生,因此跟約翰記述的時間沒有衝突。
聖經的不同作者採用不同計時法來記述日子與時間,乃屬平常。例如,記述同一年,耶二十五1和耶四十六2採用巴勒斯坦的計算法,而但一1則採用用巴比倫的計算法。新約的例證可參考約翰福音二十章19節。從這一節經文看到,約翰記述耶稣從死裏復活然後向門徒顯現,是在七日的第一日晚上(即「耶稣從死裏復活」與「向門徒顯現」是在同一天裏發生);但若依照猶太人的計算法,「晚上」應算是第二天的開始,不再是七日的第一日。故此,約翰應該是採用羅馬人的計算法。
然而,有學者認為耶穌甚少可能在天未亮就被帶到彼拉多面前,在經過冗長的審訉,又加上被人譏笑辱罵,然後在早上六時被宣判祂的罪狀 (Raymond 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XIII-XXI, [Anchor Bible], 頁883)。
第三種解釋指出兩位福音書作者所記述的時間並沒有衝突 (Leon Morris提出)。Morris認為耶穌時代的人,沒有時鐘來準確計時;因此,當時一般人對時間的記錄都是較為粗略的。約翰在「午正」之前加上「約」字,表明那只是一個「約數」(Leon Morris, 上引書, 頁801)。固此,是接近午正的意思(應該是在中午之前)。而馬可說在「巳初」(上午九時),應該是指從「巳初」開始的那段時間(即上午九時至十二時之間)。
因此,我們可以推斷說:約翰記述在中午之前,耶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然後被拉出去釘十字架;而馬可說在上午九時之後,在接近中午的時分,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兩位福音書作者從不同角度切入,所記載的時間基本上是可以沒有矛盾的。
有關聖言事工的一點感受
常常有人會問:「聖言資源中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機構?」 會問這個問題的人,並不是完全不認識「聖言」,乃是面對「聖言」這麼一個小小的機構,一方面很訝異「聖言」所作的諸多事工如何完成──居然出書、出影音產品,也辦講座、培訓、聖地考察,與神學院合辦課程,以及參與宣教事奉,另一方面似乎也不太明白「聖言」的事奉目標。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不難。「聖言」所有的事奉都圍繞著「培訓」這個事工。我們可以說聖言資源中心就是一個培訓機構,只不過我們用了各種可能的方式來培訓,其中包括了出版、聖地考察團及使徒腳踪考察團(請注意,我們是考察團,不是單純的旅遊團,因為我們要上課,也要做筆記和考試)、一般的培訓(包括講座及與基督工人神學院合辦的證書課程),以及宣教培訓等等。
「聖言」中心其他方面的培訓,不論是傳統的教學或非傳統的考察團,大家都還能理解。但一談到宣教培訓,很多人就不理解培訓怎麼能和宣教掛鉤。
針對這點,首先我要說的是:主耶穌所頒佈的大使命,並不是停在「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就結束了,還有「……給他們施洗」及「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使作…門徒」是主要動詞,而「去」、「施洗」和「教訓」是用來描述如何「使作…門徒」的分詞。因此,宣教的大使命不僅是傳福音,也包含了「教訓」,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培訓」。
其次,有人認為真正的宣教應該是長駐宣教工場,或至少要常常在工場,否則就不能算是宣教。從個別宣教士的定義來說,也許這樣說無可厚非。但從機構的角度來講,也許應該看機構總體的宣教事奉(特別是像「聖言」中心這樣以培訓為主的機構),而不是看單一個人的宣教事奉。今年我們總共會安排約二十個梯次的宣教事奉(每一個梯次相當於一個人在遠方宣教工場一週)。考慮到我們的培訓每天都是從早到晚(有時甚至是從早上五點半到晚上九點),以及宣教費用每年約三萬美元(佔「聖言」中心總支出的8%),我認為「聖言」中心該如同其在「我們的使命」中所說的,也在參與宣教事奉!祈願各位「聖言」之友常為我們的宣教事工代禱。
全是恩典
「全是恩典!」
這句話正可以用來總括「聖言中心」過去三年多的經歷。在二零零四年一月,因為知道是主的託付,我從自己舒適的小船中走到海面上去。當時只有一個禱告:「主,如果是你(原文可繙作「既然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太十四28)。現在回顧過去的日子,為甚麼仍能走在水面上而沒有掉下去呢?這當然是 神的作為,是祂的能力將我們托住。但 神亦透過祂所差派的眾多天使將「聖言」扶著,不讓我們掉進水裡去。
購置新辦公室
這次的購買新辦公室,本來從沒有這樣的打算。一直以來都滿足於接受「大使命中心」王永信牧師、陳惠文副會長以及他們同工的愛心,讓我們可以在他們的辦公室裡設立辦公室。但因著同工與義工增多,要印刷的書藉與錄音帶亦不斷增加,又剛好聽說在「大使命中心」樓下有這樣一處辦公室可以出售,而且價錢十分相宜;董事會就在去年年底憑著信心,決定作出五十萬美元的預算,購置新辦公室,讓「聖言」事工可以更上一層樓。
在今年五月一日,當我們拿到這辦公室的鑰匙之後,我們幾位董事與同工腳踏在這片「土地」上,心中真有說不出來的感動與振奮。當時的感受正像詩人所說:「我們好像做夢的人!」(詩一二六1)從沒有想到 神竟然預備這樣合適理想的「家園」。「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詩一二六3)
感謝神!直到今天,我們所收到一百多個單元的奉獻,所得的金額是四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五元正。聖言的會計同工當時說她是否可以再奉獻五元,讓它遠到五十萬的預算目標。我說:「就讓它這樣吧!」因我們己經看見這一切都是 神的供應,全是恩典!
新同工加入
在「聖言中心」搬進新辦公室的同時,感謝 神讓三位新同工加入事奉的行列:
陳振鴻牧師畢業於美國海外神學院,曾參與北加州三間教會牧養的事奉,是一位在講道與教學上有經驗的牧者;他的負擔是培訓信徒領袖,特別對教導讀經、講道與傳福音等訓練甚有負擔。
賴鍾桂珍傳道早年畢業於香港海外神院與美國達拉斯基利斯偉(Criswell College)學院,曾在北加州滙點華人教會擔任培育與訓練主任達五年之久,經常負責策劃訓練事工與設計培育課程。
沈友芳董事是聖言中心的董事,曾在灣區多間高科技公司擔任主管職任,現時在基督工人神學院進修,將參與聖言中心部份時間拓展主任的事奉。
有了這些同工的參與,聖言的事工可以進入一個新階段。亦正如曾永光牧師所說,可以邁向「全球化」的目標了。(他們各人的見證分別刊登在今期的聖言通訊上。)
前景與展望
「聖言」不單是一個文字機構,只提供資源給華人教會。在成立的時候,「聖言」的異象是要成為一個帶有宣教使命的教育機構。透過不同的渠道,我們致力將人力的資源與出版的資源帶到不同的宣教工場,從事培育與訓練工作。
「聖言」的核心事工是要推介「十步研經法」,讓人在讀經、研經與講解聖經時有路可循。讓我借用一個飲食的比方來說明:它是我們的「招牌牛肉麵」。
下面的圖表可以大概說明「聖言」事工的重點:
從聖言解釋(「十步研經法」)的核心基礎(第一層),可引發出其他的課程與講座。第二層(藍色圓圈)是事奉技能層:有查經訓練、教學訓練與講道研習;第三層(黃色圓圈)是生活事奉應用層,包括:信徒培育、關係建立、同工訓練與事奉操練等。這些都是在我們的「招牌牛肉麵」以外所提供的其他美食如:「小籠包」、「鍋貼」與「葱油餅」等,藉此可以吸引人認識我們,進而引介他們品嚐「招牌牛肉麵」的美味。
總括來說,「聖言」的目標是要「致力實踐,建基聖言」,將聖經的正解與實踐帶到教會與信徒生活與事奉中。我們祈求 神擴大我們的境界,賜更多的力量與恩典,使聖言的異象能邁向「全球化」。
結語
在我的辦公室裡有一幅圖畫,是同工替我製作的。圖中有一隻小烏龜,蹲在一根木柱上。你猜這隻烏龜是怎樣爬到木柱上去的呢?當然不是牠自己爬上去的,因為牠根本就不能爬上去!是別人把牠放上去的!這幅畫下面寫著一節經文:「我今日成為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聖言」能有今日的光境,真是「全是恩典!」
我盼望你們這些「代禱天使」,「奉獻天使」與「工作天使」不要放手,繼續支持「聖言」的事工,使我們能完成使命!
十步研經法示範9 – 使徒行傳一章八節
第八步驟:寫下原則
「寫下原則」的步驟主要是將經文歷史性意義(「主題」)用超越時空的屬靈原則搭橋到二十一世紀今日日情況。經文的主題若沒有經過「搭橋」的處理,在應用上經常會遇到困難;若是勉強應用,有時會帶來危險的後果。
在寫下原則之先,有幾個搭橋問題必須解決:
1. 今日的信徒仍需要等候聖靈的降臨嗎?
因為聖靈已在五旬節普遍降臨,所以今日的信徒不再需要「等候」聖靈的降臨了。在每個信徒相信接受主的那一刻,聖靈已經內住在他們心裡。我們需要倚靠並支持內住聖靈的力量,去為主作見證。
2. 作見證到「地極」的觀念,現在與當時有甚麼不同之處?
雖然在當時門徒的心目中,作見證到地極可能是有限的地方,與現在的觀念不大相同。但若然用「走遍人居之地」作為「地極」引伸性的詮釋,基本上沒有甚麼分別。
3. 對於要從耶路撒冷直到地極為主作見證,在當時乃指到實際地理環境說的。今日的信徒當如何應用在宣教的策略與事工上?
這種漸進式的應用,可以有兩條進路去應用。
♥ 第一條進路是以「耶路撒冷」為所居住的「城鎮」,漫延開去至「猶太全地」是我們的「縣」或「省」,然後「撒瑪利亞」是那些我們「瞧不起的人群」,直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 另一條進路是以「耶路撒冷」為「親屬家人」;「猶太全地」是「鄰舍、同事、同學或朋友」;「撒瑪利亞」是我們「不太認識又被鄙視的群體」;直到普世萬民為止。
這兩條進路的應用都能實踐耶穌基督使命的重點:作見證必須由本土開始,切忌捨近就遠。但因為經文中的四個地區用連接詞「and”」連在一起,因此可以同時進行。
經過上列「搭橋」的處理之後,可以將應用原則寫下:「今日的信徒必須倚靠聖靈所賜的能力,承擔主所託付的普世使命,作見證直到地極。」
**下期預告:請根據經文的原則,列出細節,讓你自己可以有所依據去實踐使徒行傳一章8節的使命。(請注意:所列出的「細節」必須要儘量仔細。例如將應用的時間、人物、地點與行動都一一列出,可以幫助知道如何去實行)。
十步研經法示範1 – 使徒行傳一章八節
第二步驟:認清關係
這步驟的觀察是將經文中有關人、事、物等彼此結連的關係找出來,並且藉著比較譯本找出一些意義上的不同,最後將它們的關係用貼標籤的方式寫下。
用三至四種不同的譯本將經文各讀一遍(建議在《和合本》之外,可採用《新譯本》、《新國際譯本》及《呂振中譯本》等)。
• 《和合本》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 《新譯本》可是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領受能力,並且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人。
• 《NIV》But you will receive power when the Holy Spirit comes on you; and you will be my witnesses in Jerusalem, and in all Judea and Samaria, and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 《呂振中譯本》但聖靈一臨到在你們,你們就必領受能力,不但要在耶路撒冷,也要在全猶太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給我作見證。
將經文的基本關係貼上標籤。這步驟與第一步驟相同,不必擔心會漏掉甚麼,只要按能認出的關係,儘量寫下即可。
請將觀察關係的心得寫下(答案請參頁底):
這節經文可有下列的關係:
• 「但」是連接詞,連接於6-7節,是映襯的關係;同時亦可以指出上下文的關係
• 上文:他們問及復興以色列國的時間
• 耶穌回答:不是他們可以知道的,然後說出這節經文
• 下文:耶穌被接升天,這是聖經記述耶穌在世最後的一句話
• 「聖靈降臨在你們(門徒)身上」:聖靈與門徒是降臨者與領受者的關係
• 「聖靈降臨就必得著能力」:應許
• 「必」是強調詞,在比較譯本之後,「必定」的意思不是十分強烈
• 「能力」:神學名詞或難解用語
l 「並」 (and):連接詞。新國際譯本在四個地點中間共有三個連接詞 (and),和合本只有一個「並」
• 「作我的見證」是命令,是在應許之後出現的命令 (先後關係)
• 「在耶路撒冷、猶大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共四個地點,是地理關係或地理上的漸進觀念(由近至遠)
• 「聖靈降臨」與「得著能力」:先後關係
• 「作我的見證」:是作主耶穌的見證,與主耶穌有關係的見證
• 「作見證」在新國際譯本與新譯本都是「作見證人」 (be my witnesses):比較譯本
• 「得著能力」與「作見證(人)」:先後關係或因果關係
這句話的三個動詞有雙重的因果關係:「聖靈降臨」(因)帶來「得著能力」(果);「得著能力」(果變因),帶出「作見證」(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