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是甚麼?對於這個重要的議題,歷代聖經學者有許多不同的精闢見解。依我之見,教會可以用三個比喻來描述,即是說,教會是一個「家庭」、一支「軍隊」,也是一所「學校」。它們將教會的功能描述得十分透徹:
‧教會是一個「家庭」(弗二19;提前三15),在家庭中有「關愛」與「溫暖」。
‧教會是一所「學校」(太二十八18-20),在學校中有「教導」與「學習」。
‧教會是一支「軍隊」(弗六10-20),在軍隊中有「紀律」與「犧牲」。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從筆者牧會的經驗去看教會中的成人基督教教育。由於寫作目標的限制,本文只著重探討教會作為「學校」的功能。這絕不是說教會只是一所學校,她作為「家庭」和「軍隊」的角色就不重要了。教會若要在世上為主發光發熱,深切影響這個時代,就必須重視上列三方面的功能。它們的重要,如同一張三腳椅子的三隻腳,缺一不可。
一. 認識教會的本位
教會是「學校」這觀念,不是人憑空想出來的,乃是根據主耶穌所頒大使命的吩咐:「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二十八19-20)。耶穌基督為歷世的教會繪畫了事奉的藍圖,要她們以「教導」為主要的功能去事奉,使每個信徒在重生得救後都有正確路徑可以遵從,在基督裏成長。
因此,教會若要成功地從事聖經教育的事工,就必須承認她的本位是一所學校,「教導」是她一項不可或缺的命脈。當然,只有這樣的認識並不保證成功,但若是連這種最基本的認識也沒有,其他的就根本不必談了。教會若不從事教導的工作,忽略這方面的責任,信徒就容易隨從世界的觀念,在外面學習一些只能滿足他們好奇心、卻對靈命毫無幫助的事物。
在近年,北美的華人教會普遍地注重聖經教育,信徒已不再滿足於每主日到教會聽一篇道然後就回家的屬靈生活形態。我們已察覺到成人教育的重要,主日學已不再是兒童的專利品了,若「兒童是明日教會的楝樑」,那麼「成人就是今日教會的支柱」。這是認識自己本位的可喜現象。
教會要如何認識她的本位呢?牧者在這方面的教導與領導十分重要。牧者本身應該是教師,因他的事奉不離牧養與教導(以弗所書四章11節中的「牧師和教師」在原文其實只有一個冠詞,是二而一的功能,應譯為「教牧師」);他必須是一位重視教育的人,而且更應該是聖經教育的主催者與領導者。
二. 設立長期的訓練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所成功的學府,最重要的因素想必是它的師資。師資的質素雖不能斷定該學府的存亡,但卻是衡量學俯質素的一大關鍵。因此,許多屬世的學府為要提高教育的水準,不惜出高薪「挖角」,以建立該校的知名度。
教會的事奉當然不能與屬世學府同日而語。一方面,我們沒有那麼多金錢,所以不能出高薪「挖角」;另一方面,教會的老師絕大多數是義工,與屬世學俯的專業老師不能相比。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是不能抹殺的:師資的質素在教會的教育事工上佔了極重的份量。正因為教會經常要靠義工,教學的質素免不了會受影響,水準亦會因此參差不齊,這種現象理應更催迫我們注重師資的訓練了。
今日教會中不乏下列的情況:主日學新的一季快要開課了,有一科目仍未找到老師,負責的同工曾試圖找有經驗的弟兄姊妹去教,但各人都因著不同的理由而推卻。在開課前的一個主日,負責的同工感到十分焦慮,恰巧在教會的走廊上遇見一位信主不久卻十分熱心的弟兄經過,隨即抓緊機會邀他任教。那弟兄當然因從未教過主日學而極力推辭,但仍敵不過對方情詞迫切的邀請、各項的承諾(包括願意代找資料、分擔教幾堂課等),更不能擔當「見死不救」的罪名。最後,那弟兄因為人情難卻,於是存著「只此一趟,下不為例」的心情,戰戰兢兢地踏上了這條從未走過的路。
我相信許多教會的主日學老師都是這樣「造就」出來的,被迫上梁山。他們只好一邊學又一邊教,一邊教又一邊學,真是如假包換的「教學相長」了。
當然,在無可避免的情況下,神亦會憐憫,及時供應主日學老師。有時更會因此而找到驚世之才,使某些弟兄姊妹發掘出埋藏已久的「教導」恩賜。但這只不過是少數的例子。若教會不改這樣的作風,不作長期的打算,到頭來定會造成「教師傷亡率」高企。有些老師存著「見過鬼怕黑」的心態,從此患了「畏教症」,問題就會日益嚴重,難以補救。
若要作長期的打算,教會就須有長期的師資訓練計劃,儲備師資,並提高現有老師的質素。若是教會剛成立不久,教牧同工的力量不足夠,則可以借重其他的神學院或教育機構所開辦的訓練課程。在教會成長後,她最好有為著自己需要而設立的訓練計劃。
新老師訓練計劃可以包括五個科目的訓練:
•舊約導論
•新約導論
•基要神學
•實用釋經法
•成人教學法
教會除了上列為新老師而設的師訓班之外,還可以定期舉辦在職老師的訓練,旨在鼓勵現任的老師繼續學習,不斷進修,擴闊視野,並且藉此增進老師之間彼此砌磋的機會。在職老師訓練可以每年舉行兩次,每次可請學有專長的講員主講專題,或針對某項需要而作專題討論。題目可包括:如何備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授課技巧、如何搜集教學資料,或教學心得分享等。
此外,教會亦可以鼓勵主日學老師作多方面的進修,如參加講座或選修平信徒神學課程。教會宜津貼他們一些錢以購買書籍,鼓勵他們培養閱讀習慣。
要成為教會的成人主日學老師,不但要讀過上列的師資訓練班的基本課程,更要符合教會所訂定的資格。我們看重這職分,不亞於教會執事的職分,因為成為別人的老師必須堪作別人的模範。每位主日學的老師在被邀任教之前,必須符合下列各項的標準:
‧必須是基督徒,信主兩年或以上。
‧必須是本教會會友,經常參加聚會、積極事奉、樂意奉獻。
‧必須有恆常的靈修生活。
‧必須在生活與品格上無可指摘,在家中有美好見證,堪作眾人的榜樣。
‧必須具備僕人領袖的事奉態度,謙卑受教,且願意在靈性與教學上不斷追求。
‧必須完成教會主辦的師資訓練課程,或完成教會所認可的課程。
‧必須簽署認同本教會的信仰條款。
‧已有牧會經驗的神學生或外來牧者,須經過教會主日學部議決通過接納,方可任教。
‧神學生在教會認可的神學院就讀一年後,經通過接納後亦可任教。
三. 強調多元的教學
A. 教學方法的多元化
為甚麼要多元化的教學呢?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裏。
多元化教學正適合人的基本學習形態。在今日西方教育界中,他們十分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student-centered methodology)。這方法旨在引起學生興趣,從學生的角度去施教,使學生能多參與;除了講授法之外,老師還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法,諸如:課堂討論、問題解答、實物教學、視聽教學、小組探索、實地考察等,儘量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所學的。
肯德基比利亞學院的英文系教授 Amily Ann Smith 曾說:「我從狗兒的身上學了許多功課。幾年前,我每天強迫我家中的德國牧羊狗吃一湯匙的魚肝油;有一次,因為牠不肯吃致使魚肝油倒在地上,料不到牠卻用舌去餂湯匙。這證明牠不是不喜歡魚肝油,乃是不喜歡我使用的方法。」人當然比狗聰明,但在學習的事上似乎並無二致。
在傳統的中國人課堂裏,「講授式」的教學法經常被採用。無可否認,這種方式有它存在的價值與功效,它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傳達較多的資料,故此特別適用於「知識性」較重的學科。這亦是一種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老師只要好好備課,在規定的時間內將所預備的材料傳講出來,責任就完成了。這方法亦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訝異」(surprises);對於老師來說,這是一種十分安全的方法。但它是否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則有待商榷了。
我不反對用「講授式」的方法來施教,但我絕不同意從頭到尾一成不變地採用。在討論這問題之前,我們得承認中國人受了幾千年傳統「講授式」教學的影響,要一下子全部變更並不容易。況且,亦有不少老師躲在「多元化教學」招牌的後面,並不備課,為了打發時間,讓學生每人發表一下意見就算施教了。我認為最佳的教學法是:先瞭解學生的文化背景,然後採用迎合學生需要的教學法──是平衡使用、多元並進的教學法。在華人教會中,仍可鼓勵保留「講授式」的教學模式;但在這種基本模式之外,老師必須注意要從學生的出發點來備課,並且經常採用不同的教學法,以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
B. 課程安排的多元化
不錯,主日學的課程必須以聖經為課本。但教導聖經的真理亦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採取不同的方式去傳達。保羅說:「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不是豬一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一28)正如同一隻雞可有多種不同的吃法,可以用炸、燜、焗、薰、蒸、炒、燴、煮等法炮製,這樣才會使吃的人樂趣無窮,當然烹調的人就須多花工夫了。
教會成人主日學課程的安排可循下列幾個不同的「路徑」(tracks),但至終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將人完完全全地引到神的面前。
1. 初信造就──課程包括:基要信仰、聖經綜覽、讀經法、基督徒生活、個人佈道等。
2. 聖經研讀──課程包括:舊約導論、新約導論、聖經書卷選讀等。
3. 神學探討 ──課程包括:護教學、天使論、創造論、聖經論、末世論、異端研究、聖靈論、新世紀運動、三一神論、方言與神蹟、基督教倫理學、近代神學問題探討等。
4. 專題研究──課程包括:聖經專題與生活專題。
♦聖經專題如:新約難題探討、耶穌的比喻、聖經與聖約、保羅生平、大衛生平、彼得生平。
♦生活專題如:基督化家庭、隱密處的靈交、聖靈的果子、敬業與樂業、人生下半場、如何管理金錢,以及其他與教會年度主題配合的專題。
5. 精兵訓練──課程可包括:門徒訓練、查經訓練、師資訓練 (五科,參本文「二. 設立長期的訓練」)、領袖訓練等。
結語
今日的教會若不重視教育,信徒就會從撒但所管轄的世界中有所「學習」,導致他們患上嚴重的營養不良症,結果教會裏充滿了屬肉體的信徒。教牧同工和執事要為這些屬肉體之信徒的問題疲於奔命,哭笑不得,難怪有些教會因為他們的存在弄到歷盡滄桑、千瘡百孔,實在可惜!
有一次,有兩個人到教會裏去禱告。一個名叫波比,另一個是主日學的老師。波比站著,舉目望天,自言自語地禱告說:「主啊!我感謝祢,我不像別人不冷不熱,對祢的事工全不在意;我也不像這個主日學老師,身無分文;我每月資助教會牧師一半的薪金;我每週參加聚會一次;我奉獻建造這座禮拜堂;我支持許多國內國外的宣道事工。沒有我的金錢,祢的聖工亦難以推廣吧!」
那位教師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低頭謙卑地禱告說:「主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因我是波比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