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無辜 1月23日

靈靜致遠、美事重尋靈修系列

何崇謙牧師

1月23    

美的無辜

 

「……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他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創三6-7)

 

上主吩咐亞當說:「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二17)蛇好像很瞭解男人,

知道男人不愛主動跟妻子(不是女朋友)多說話,溝通的技巧亦不講究,對上主的吩咐未能作清晰的傳遞;因此蛇向女人開刀,試探她的口吻以下手。果然,女人引述上主的命令時顯出破綻,她回答蛇說:「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不得吃。」看來這話沒有出了甚麼錯,但是錯在她沒有指出「那」樹的名稱──分別善惡樹,或知善惡樹。蛇一開始亦避開提到這帶着濃厚神權意味的樹名,而把「主權」轉移到女人身上。

 

 

這裏的記述有一點很有趣,女人所看見的「知善惡樹的果子」,是「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與二章9節所描寫的相同──但那裏是先講「悅目」,後說「好作食物」。另一點也有趣,這回多了「可喜愛」和「使人有智慧」兩語,是二章9節沒有的。

 

很多人一讀到這兩節經文,就隨即把罪歸到「眼目的情慾」;這豈不是間接歸罪於上主?因為美麗悅目的都是祂所創造的;美艷花朵、斜陽美景、茂林秀峰、俊男美女,都是祂的傑作。但問題的癥結不在於「美麗奪目」,而是在女人心裏因懷疑上主的賜福,而生出「可喜愛」和「得智慧」的念頭。「可喜愛」可譯作「貪戀」;「得智慧」有「超卓」之意──本不為己所擁有的而硬要佔有,排除上帝的主權,自以為主宰;還以自己的方法以達卓越,得智慧的途徑不在於「敬畏耶和華」。

 

上主啊!當我看到美麗的東西時,求祢幫助我立刻想到祢的美善,想到祢的美顏慈容。奉主基督名求,阿們!


美之深邃與膚淺 1月20日

靈靜致遠、美事重尋靈修系列

何崇謙牧師

1月20     

美之深邃與膚淺

 

「當人在世上多起來,又生女兒的時候,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裏面;然而他的日子還可到一百二十年。」(創六1-3)

 

「人在世上多起來」本是美事,正配合上主願人「生養眾多」的美意,只可惜人不斷重蹈始祖之覆轍,悖逆那創造他們的上帝。

「人在世上」的「人」,同是指「神的兒子」和「人的女子」,他們都是人。但為何一邊被稱為神的後裔,而另一邊卻被稱為人的後嗣,是否有性別歧視?

 

 

昔日近東之民,慣稱有爵位權勢的人為「神的兒子」,他們掌握政事如大王。這群擁有權勢的男子,「看見」女子的美貌,就以他們的專橫獨斷、恃勢凌人、縱慾濫交的本色,隨意「摘下」(「挑選」的原意)為妻。此種行為必涉及暴力,甚至兇殺──如南斯拉夫之於阿爾巴尼亞的種族清洗。難怪上主說:人成為屬乎血氣、體貼肉體、獨斷自大的族類。

 

似乎,創世記要道出一個犯罪的定律,就是先「看見」美麗的東西,然後自抉要得到它或她。這群男子豈不也與夏娃一樣,踏進此一犯罪之途嗎?夏娃「看見」樹上果子的悅目,心便生喜愛之慾、佔有之念,摘下來吃。若是照這「金科玉律」,美麗的、漂亮的是否總是藏着殺機,引誘人於五里霧中,使人懵然不知?難道,紅顏禍水,避之則吉?

 

其實,上主不是要我們摒棄美麗的東西,祂極願意賜我們美物(創一31)。這裏不是再一次否定美麗,而是要說明一個屬靈的道理:人犯罪,都是以「甜美的」、「吸引的」為起點與藉口,容讓自己消滅「防備意識」/警覺心,以致悖逆上主,享受自作主張的「歡樂」。

 

主耶穌啊!教導我曉得思念真實的、有美德的、莊重的、公正的、純潔的、可愛的,好使生命活得真美麗。奉主基督之名求,阿們!


美好的脂油 1月16日

靈靜致遠、美事重尋靈修系列

何崇謙牧師

1月16     

美好的脂油

 

「……該隱拿地裏的出產為供物獻給耶穌和華;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大大地發恕,變了臉色。耶和華對該隱說……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它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它。」(創四3-7)

 

讀到此段經文,我們會常問:為何上主如此傷該隱的心?

何不把兩者的供物都接納,皆大歡喜,而且很有鼓勵的作用。很抱歉,經文沒有向我們交代箇中奧祕,但在字裏行間卻有所暗示:經文沒有提到身為長子的該隱所獻上的,是否屬「上好之物」,反而清楚地記載二子亞伯將頭生的羊和脂油(可譯為「美好」)獻上(參來十一4)。如此記述明顯不尋常,使人不期然會認為:該隱在奉獻或敬拜的態度上,有玩世不恭之嫌。

 

 

我們也可得領會,上主是有絕對之權去「看中」和「看不中」。上主雖然沒有降火以示悅納該隱的供物,但給他很多教導,給他機會可以再上路。可惜,該隱的反應證實他敬拜的態度,他怒火中燒,把臉拉長,垂下頭,籌算下一步,結果自毀前程。上主向該隱所問的──「你兄弟亞伯在哪裏?」(9節),與向亞當、夏娃所問的──「你在哪裏?」(三9)性質一致。上主所關心的,不是供物,而是人──我們。

 

被撒但看中可謂是凶多吉少。我們可以透過電視熒光幕,看到草原上凶猛的獅子,如何虎視眈眈的,慢步朝向獵物的姿勢;當牠瞄準獵物時,表現出情有獨鍾之貌(這就是戀慕),便會靜悄悄地「蹲伏」着,蓄勢待發,全速撲擊。牠們所找到的目標,多是離群的小鹿、小羊。

 

主耶穌啊!感謝祢,因為我能在祢裏面,得到生命的更新;亦因着祢復活的大能,我可以坦然地來到父神的施恩座前,得憐憫。奉主基督之名求,阿們!


顏值之美與俗 1月13日

靈靜致遠、美事重尋靈修系列

何崇謙牧師

1月13    

顏值之美與俗

 

「那地遭遇饑荒……亞伯蘭就下埃及去,要在那裏暫居。將近埃及,就對他妻子撒萊說:『我知道你是容貌俊美的婦人……〔埃及人〕就要殺我,卻叫你存活。求你說,你是我的妹子,使我因你得平安……』」(創十二10-13)

 

「美麗好看」再一次登場!因女子的美貌而起強奪之行和殺戮之心(譬如創世記第六章劈頭便說:「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是古代弱肉強食的文化特色。現在,亞伯蘭因迦南地的大饑荒,而與妻子離開那地。他們逃離了飢餓之害,但卻要面對傳統「奪為己有」的文化挑戰,接受嚴峻的考驗。

 

 

「美麗」是否潛伏着危機?「漂亮」是否必然導致禍患?君不見無數披着漂亮翎毛的動物,被貪婪的人類所獵殺嗎?牠們豈不都面臨絕種的命運嗎?即使是外表醜陋的龜與河豚,只要是肉質鮮美,就逃不過人口胃的消化。原來,真能欣賞美麗的人,是不從「滿足私慾」、「謀取私利」等角度去考慮箇中關係的;能知悉「美」的人,心底會對美產生驚訝之情。被美所感,使人奮發,使人超越,使人從實存中昇華而識悟生命真相。

 

亞伯蘭每逢遇到如此危機,總慣出此下策(創二十1-3;以撒也如是〔創二十六7-11〕)。我們真是難以從我們安逸的生活調子,指責亞伯蘭為懦夫!或者,我們可以很容易下判斷說:既然上主要賜福給你,使你成為大國之父,就會保守你與你妻子的性命,所以你即管講真話,看看上主如何庇佑你一家。不管甚麼理由,或許亞伯蘭存心協助上帝,要保存自己的性命,以成就祂的應許,又或許他是毫無信心。無論如何,我們所看見的,是不配稱為信心之父的亞伯蘭;正因亞伯蘭的不配,我們更瞭解,上主揀選我們,不是因為我們有甚麼好處。

 

天上的父啊!我今日成了蒙恩的人,都因為祢無條件的愛,我要靠着祢的賜福,以美好的生命作為感謝祭獻上。奉主基督之名求,阿們!


悅人的眼目 1月9日

「靈靜致遠、美事重尋」靈修系列
何崇謙牧師
1月9日                                                                                                                    

悅人的眼目

 

「耶和華神使各樣的樹從地上長起來,能悅人的眼目,也好作食物。園子中間又有生命樹,和知善惡的樹。」(創二9,聖經新譯本)

德國包浩斯美術設計學院,是世界著名的學府,每年有很多精英從這校而出。商品設計學系的座右銘是:「我們的作品,要達到既美觀合符設計又實用的要求,並且用起來很配合人體的結構」。美的設計,企圖要跟神創造的風格看齊:「能悅人的眼目,也好作食物」。

 

試想一件家居用品(不是裝飾品),只美麗而無實用價值,豈能留存人間、成為合用的東西?相反,一件東西只達到實用的要求,而毫不考慮用家的方便,即是說,跟用者手形的配合或是身體特徵的配合──如錘子手柄的握掌處、水杯的弧度、椅子的椅背與椅墊的形制等,也不注意造型的美感,很快就會被淘汰。單就上主所造的水果而言,它們不單色彩美麗、外表潤澤、線條流暢,更令人垂涎。

 

「生命樹」與「知善惡的樹」是確確實實的樹,但含有清晰的象徵意義。當人望見「生命樹」,就想起上主是永活的主,祂是生命的源頭,離了祂一切皆不美,一切不能令人滿足。看見「知善惡的樹」,使人想到上主滿有知識與智慧的主權。「上帝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一31),表達出上主鍾愛、珍惜、關顧祂所創造的萬物,以祂的創造為賞心樂事;更表明祂有深邃的智慧,審定如此的「佈局/構圖」為美為善,是上主自決甚麼是「好」或「不好」、「美」或「不美」。

 

「悅人的眼目」本來是上主給人的恩賜,使人有審美的反應,而「美好的」都指向祂,叫人以祂為主、為生命的焦點;然而人偏偏單停留於「悅目」的東西,以為「悅目」是因自我而有,結果將之通往崇拜自己之路。

 

主啊!求幫助我能認識祢是美善的源頭,在我自己的崗位上榮耀祢。奉主基督名求,阿們。


彩虹的漆黑 1月6日

靈靜致遠、美事重尋靈修系列

何崇謙牧師

1月6                            

彩虹的漆黑

 

「神說:『我與你們並你們這裏的各樣活物所立的永約是有記號的。我把虹放在雲彩中……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創九12-14)

 

為何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中,看不見彩虹?難道彩虹之美不能感動古人?即使是現代中國畫家,也極少繪畫彩虹。相反,它在西洋風景畫中卻是熱門題材。

不要誤會中國古時沒有彩色顏料,也不要以為中國從未出現過色彩斑斕的圖畫。始於五代至北宋期間(距今約一千年),文人獨霸畫壇;能繪畫的文人,把在仕途上所受的抑鬱、苦悶、壓迫等情緒,賦諸藝術的想像上,把繪得可居可遊的山水畫,掛在書齋的牆上,藉觀看冥想慰藉心靈,酣醉於山間野林之飄逸中,以忘掉糾纏不清的塵囂事。南宋後,由於政治不穩定,畫家更多愁善感,把山水畫推到高峰,以寫煙雲掩映之景為主,以喻世事變幻。

 

挪亞建造方舟,多少體驗到上主創造大地的心血,他的一家經過持久辛勞的工作,所等待的,不是環遊世界的浪漫,而是要告別家園,將要眼巴巴看見所站之大地的毀滅與結束。在驚濤駭浪中經過漫長的浮沉,在希望與惶恐的旅途上,被毫無色彩(水連天漆黑一色)、只有灰沉沉的風雨所包圍。有時也分不清,臉上的是雨水還是淚水。

 

天父面對着祂所毀滅的,豈不更傷痛?「彩虹」的美麗本身有甚麼信息?彩虹在雲消雨霽後出現,似乎是從暴風中孕育出來的,象徵生命的輝煌是必須經過風雨的打擊。「彩虹」亦同時警告我們,不可背着創造彩虹的上帝,去跪拜偶像,以偶像為神。

 

主啊!求祢給我建造方舟的藍圖,使我能經得起人生的風浪,在黑雲暴雨過後,見到祢為我掛在天空的彩虹。奉主基督之名求,阿們!


平淡中有醇美 1月2日

靈靜致遠、美事重尋靈修系列

何崇謙牧師

1月2        

平淡中有醇美

「亞伯蘭說:『主耶和華啊,我既無子,你還賜我甚麼呢?並且要承受我家業的是大馬士革人以利以謝。』亞伯蘭又說,你沒有給我兒子;那生在我家中的人就是我的後嗣。」耶和華又有話對他說:『這人必不成為你的後嗣;你本身所生的才成為你的後嗣。』於是領他走到外邊……」(創十五2-5)

你如何思考將來?是否篤信命理學、算命、占卜,抑或是全靠想入非非?人生美之所在,總是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將來。即是說:我的「現在」,總是對「將來」的呼喚和憧憬;如此,才有「今天」的生機活力。「現在」可因美麗的將來而有所提升。

亞伯蘭眼見目前所享有的豐裕,不獨不能令他快樂,反而衝擊他、諷刺他──他仍然沒有後嗣去承受這一切;整個人不期然如掉落於千丈懸崖中,自然道出一句:「上主啊,我既無子,你還賜我甚麼呢?」他的意思是:有甚麼可與「有盼望的將來」相比?有甚麼東西,較之與自己的後裔分享福樂那份愉快更美妙呢?

 

在電影《一個快樂的傳說》中,那位熱愛生命、熱愛妻兒的小人物,千方百計要令兒子絲毫不受人性醜惡的影響,也不受殘酷的滅種恐怖所創傷,即使自己喪命也在所不計。我們欣賞他的愛,但同時亦為他兒子將要面對的無限傷痛──回憶父親的偉大、面對人間現實的醜惡──而感到無奈。為一個美麗的「將來」而活,是每一個活在今天的人必然的期望。傷痕文學作家白樺曾說:我以為來到這個世界,可以追求幸福快樂,誰知所遇到的都是痛苦。

 

我們需要上主領我們離開自己的眼界去看將來──「領他走到外邊」(第5節)。上主所引領之處,有祂奇妙而獨特的生命景象。

 

主啊!領我到那可認識祢美意之地,使我的理想與那託付我的使命相連,奉主基督之名求,阿們。


恨不得那日子來到:是樂?是憂?

何崇謙牧師(聖言講道研經學院 副院長兼教務長)

你最盼望甚麼日子快要來臨?是疫情解封、放假旅遊、畢業典禮、結婚、生子、開業、發達嗎? 或者,你不知道要期望甚麼日子來到,生活在漫無 目的中! 對於阿摩司時代的北國以色列而言,「耶和 華的日子」是盼望所在,也是他們的驕傲,因為這日子叫他們想起出埃及被拯救與律法的頒佈。他們相信,雖會有外敵侵擾,上帝仍會垂顧他們,這日 子預示他們會有最後的勝利;因此,「耶和華的日 子」是他們極嚮往的日子。

阿摩司對以色列人宣稱:「主耶和華指着自 己的聖潔起誓說:日子快到,人必用鈎子將你們鈎去……你們各人必從破口直往前行(被擄之地), 投入哈門,這是耶和華說的」(四2-3),又說: 「想望耶和華日子來到的有禍了!你們為何想望耶和華的日子呢?……耶和華的日子不是黑暗沒有光明嗎?不是幽暗毫無光輝嗎?」(五18、20) 阿摩司如此說,就好像潑以色列人一盆冰冷的水, 要破滅他們的希望。把他們所盼望光明、歡樂的日 子,弄成黑暗與憂傷的日子,在這咒詛中,一些 寓意更說明這日子是如何恐怖。總之,耶和華的日 子是極其危險的日子,所帶來的是一波一波奪命的危險,並且不能逃避(五19-20)。獅子代表上帝 (三4-8),獅子吼叫的憤怒要傾倒在以色列家; 以色列人要在驚恐中度日,每天猶如在「被蛇咬」 的痛苦中(九3-5)。

阿摩司要以色列人面對現實,不再以這樣的等待、這樣的期望作為焦點—要割斷這虛幻的夢想,因為這夢想於他們而言只像毒瘤,對他們毫無益處;他們最要正視的是自己生命的光景。當時社會的景況是:富人剝削窮人,屈枉正直人,使一 般百姓陷在艱辛困苦中;尤其是有地位而生活富裕的人,竟不知道問題的癥結。他們沒有悔改的生 命,徒有宗教的表現(參五15)。所以,主上帝以「我」的語氣出現—我不喜悅、我不看、我不聽、我不接受等(五21-23),強調祂極其不滿他們的生命,勸導他們悔改;指出:不要以為增加參與敬拜的禮儀和宗教活動,就可以保證得蒙上帝的垂顧。不要以為他們有外在敬虔的表現, 就可以不需有真正的悔改。這行公義好憐憫的行為,如大水滾滾、江河滔滔;「江河滔滔」形容 那行為是不斷的、恆常的,不是間歇性的。

我們的敬拜,任憑有何等佳美的音樂和莊嚴神聖感的禮儀,都屬於次要的,最重要的有兩件 事:(1)真正認識我們所敬拜的是一位怎樣的主上帝,我們的敬拜要確實配合祂的本性;(2)在敬拜者的行為上,活出神所喜悅的公義和正直。否 則,崇敬的行為都是徒然的。

「上帝子民」的觀念在新約教會中延續下去,保羅在加拉太書中稱教會為「上帝的以色 列民」(加六16),表示「恩約」關係的基礎 亦在新約中延續下去。教會在彌賽亞的犧牲所建立的新基礎上(太二十六28;路二十二20; 來九15;比較耶三十一31),承繼着上帝對以色列的應許—「(摩西)將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在這山上事奉我」(出三12),「事 奉」原意是「敬拜」;其後上帝又再強調「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做你們的神。你們要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是救你們脫離埃及人之重擔的」(出六7)。

「教會」(ekklesia)在新約所指,同是地方性的(徒八1;羅十六16;帖後一4)和全球性的教會─歴代以來是指與上帝同行的子民(太十 六18;林前十五9;弗五25及下)。相對於普世教會,地方性的教會雖然並非整全的一部分,然而她是屬於主,是完整的教會─上帝一切的應許,因着基督是教會的頭(主),都賜給地方教會(太十八20)。

教會是為敬拜而聚集的團體,若要理解敬拜,必然要理解教會論。現代人對教會有太多的誤解,就很容易對敬拜產生混淆,不知不覺地跟隨了世界之路 。詩篇二篇11節指出,我們可以存戰兢的心喜樂謙卑,與歡慶是可以同時存在的。然而,我們不要以為上帝為現今教會所定的敬拜標準,不像祂為以色列所設的敬拜標準那麼高,事實不然,上帝自始至終都鄙視虛偽的敬拜。我們切忌掉進虛偽的敬拜中,卻要警醒過敬拜事奉神的人生。到底甚麼是上帝不喜悅的敬拜 呢?

        一. 獻祭而不獻己後果是被神所厭棄 (五21),是禍!

當時富有的以色列人希望藉事奉上帝來抬擧 自己(摩四5b);神說,喜愛這樣做所帶來的惡 果就是被神厭惡(五6及下)。他們的敬拜就好像自助餐式的崇拜,自選菜餚,自說自話,從而追逐私行崇拜 (self-serving worship) 的滿足。

阿摩司在四章5節諷刺這些富人,說:「把甘心祭宣傳報告給眾人,因為是你們所喜愛的」 (四5)這裏的「宣傳報告」原意是「揚聲炫耀」。先知用非常矛盾而具諷刺的口吻,警告不要順從只體貼和助長自我為中心的文化;取笑以色列人到伯特利聚集而犯罪(四4)。伯特利是他們的祖宗雅各遇見上帝的地方(創二十八 10、19),也是耶羅波安放置金牛犢的地方 (王上十二29);現在他們到伯特利的目的, 不是獻平安祭,而是反叛上帝。「犯罪」原文是 「叛逆」,所指的是「兩個關係的破裂」;如背 逆盟約、兒女反抗父母、臣民反抗在上者,以及以色列人違背上帝的約,便用這詞.

吉甲和伯特利一樣,都是以色列人喜歡去朝見上帝的地方。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過約旦河 之後,就是在吉甲安營(書四19),這地方是他 們最具屬靈意義和蒙恩的地方(書五9),也是膏立掃羅王之地。聖經說「到吉甲加增罪過」(摩 四4b),意思是「盡情犯罪」或「繼續犯罪」。 何解?

其一,他們不怕神看「穿」,以為敬虔的工夫做到足。以生意手法或賄賂手法作敬拜 (四4);「十分一」的重要意義在於向上帝感 恩回報(創二十八22)。申命記指出,在聖所裏奉獻的「十分一」要在作為公有的筵席共享; 其次,搞很有「睇頭」、「來很屬靈」的項目 (摩五21-23),甚至超出規矩作敬拜的表現 (因每三日奉上十分之一是很誇張的舉動, 不是律法所規定的),但在神眼中做法仍是悖逆─「任你們往以伯特利去犯罪,到吉甲加增罪過……」(摩四4)。

其二,他們創造自己的宗教文化 — 特會、醫治大會、異象大會等。借助出名的人 (皇帝)、物、地(伯特利、吉甲)來增加自我榮耀的滿足感和屬靈的威望。

. 得愛而不割愛,後果是失去一切保障 (四6-9,五1-3),是禍!

阿摩司書二章9-11節記述了神一直對以色列的恩典,但他們領受了神的愛,卻不顧貧困的鄰舍,更甚者是連窮人頭上的灰也都垂涎(7節), 要獲利到盡。

今天教會已經發展了受歡迎、迎合慕道友或非信徒的口味和風格的聚會;這些新的發展為會眾帶來參與感、活躍生氣感和興奮感,但同時容易把過去定義得非常清楚的敬拜拋棄而不顧。 何以上帝看以色列人的敬拜是屬於犯罪的敬拜, 是屬於罪惡性的敬拜?(摩四4-8、五21-27) 因為神所要的是行公義、好憐憫、與祂同心。顯然由於伯特利是北國宗教總部,也是皇室專用的敬拜地方,現已變質。吉甲也由非同凡響之宗教聖地而變質。本來敬拜者所聽見的是祭司的宣召,如「來啊,我們要俯伏敬拜,在造我們的耶和華面前跪拜」(詩九十五6),但他們卻將之變為炫耀自己、 濫權、欺詐的機會。所以,他們卻聽到極難聽的 話 — 想望耶和華賜福和拯救日子的有禍呢 (摩五18)!

在敬拜聚會中,履行職責是應該的;但沒有在生活中履行所信之道卻是得罪神。這是因為表面與神同行,骨子裏自把自為的緣故(摩二9- 11)。離開教會之職完成事奉後,卻漠視他人的需要,從沒有把別人的福祉放在眼中。他們的兒女需要你嗎?弟兄姊妹需要你的關懷嗎?抑或一切時間都是我的,都是用來娛樂、賺錢、戀棧權 力、自我享受等。若我們僅僅瞭解上帝,而不將 上帝的心意付諸行動,這樣就導致神對我們更嚴重的審判(路十二47-48;羅二12-16;雅三1)。 而且,信仰跟鄰舍相處必然相干的。因此,渴想耶和華的日子有禍了。耶和華的日子是審判 毀惡行的日子(賽二12,十三6-9;耶四十六10; 結七19,十三5;珥一15,二1、11、31,三14; 番一7、14-18)

阿摩司書四章13節的意思是:「要專注的, 不是那日子來臨叫你又可在人面前炫耀你的所謂 敬虔,而是要留意那位塑造山嶽、製造暴風、在我們能力以外,又賞善罰惡的神,並知道祂極願 意把自己的心意告訴人,向人啟示和展露心意 的神。祂又是那位創造晨光(福),又施行審判 (幽暗/禍患)的主,祂腳踏脊背的那得勝之姿,駕馭敵人那拯救的威榮,使我們不得不承認耶和華萬軍的上帝實在是祂的名字。」以色列人得愛而不割愛,結果失去一切保障:第一,無食物─「牙齒亁淨」(6節),因為沒有食物;第 二,無雨,無水喝(7-8節)─上帝收回雨水, 人行路跌跌撞撞,沒有力氣;第三,無出產、無保障(9節)—園子是極佳的避暑勝地.也是興旺繁榮穩定的表徵,如今一片荒蕪。

. 享受而不響應,後果是被私慾所吞噬 (四12-13),是禍!

上帝與祂子民的關係,是舊約的中心,清楚記載於那常重複的話中:「我要作你的神,你要作我的子民。」(出六7,十九5;耶三十22;結 三十六28;何二23)「約」的意義不是雙方協商 後的約,而在於上帝是發動者和決策者,因而是永遠屬於「恩約」(a covenant of grace);在這個契約中,以色列得上帝保證有祂的同在和祝福 ─當然是在恩約中,人須要走順服上帝的路。 試看所羅門驕傲地為神造了輝煌宏偉的聖殿,神的反應卻不是所羅門所預期的:

11所羅門造成了耶和華殿和王宮;在耶和華殿和王宮凡他心中所要做的,都順順利利地做成了。12夜間耶和華向所羅門顯現,對他說:「我已聽了你的禱告, 也選擇這地方作為祭祀我的殿宇。13我若使天閉塞不下雨,或使蝗蟲吃這地的出產,或使瘟疫流行在我民中,14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 (代下七11-14) 可見主日敬拜與平日的生命—謙卑、禱告、尋求神的面、離惡行善—息息相關。 若不響應這神的召命,毫無反應,對神的性情與話語沒有響應之心,後果是:(1) 無力吃喝 , 即是最基本享受生命的能力都消失;(2) 甚至不能再站起來(摩五2b);(3) 喪失身分,被遺棄─ 如童女(摩五2a),即被拋棄的妻子,自己無法生存。希伯來書十二25-29節有以下這話: 2 5你們總要謹慎,不可拒絕那向你們說 話的,因為那些拒絕了在地上警戒他們的尚且不能逃罪,何況我們違背那從天上警戒我們的呢?2 6當時他的聲音 震動了地,但如今他應許說:「再一次我不單要震動地,還要震動天。」2 7這「再一次」的話是指明被震動的要像受造之物一樣被挪去,使那不被震動的能常存。2 8所以,既然我們得了不能被震動的國度,就要感恩,照著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2 9因為我們的神是吞滅的火。」 (參利十1-7)

正如阿摩司的警告:「你當預備迎見你的 神」(四12),「迎見」這詞通常在兩種情況下使用的:

1. 屬於友善的,如迎接遠方客人(創十八2), 迎接上賓(撒下十九15);

2. 與迎戰敵人、接受敵人挑戰有關,有時意味抵擋、攻擊(王下二十三29;書八5、 22),也有時是不動武的談判(出五20, 七15)。

我們是如何預備自己呢?在日常的生活中, 特別在逆境不如意中,我們是否仍持守敬拜事奉的心—謙卑下來、禱告尋求主、離惡行善— 過配合神心意的生活?


役步役趨 11月28日

逆情默想:從疫到役   11月28日

何崇謙牧師

役步役趨

 

「不要為明日自誇,因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箴二十七1)

「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弗五16)

 

 

疫情持續,我感到「時空」的強烈壓力。活在此景況,時空都不是立體的,它們掐在一起如一根大麻繩,束縛着每一個人;每人每日都要與禁足式的時空搏鬥,掙扎求存,為要追尋一絲絲的人生意義。

 

以往,大多數人都喜歡花時間逛街掃貨、積蓄年假享受旅遊、尋覓美食增加情趣,這明顯反映人生別無更高的理想。因此,獲此等滿足,心理就感到得了自由,精神上掙脫了平日「被剝削、被虧欠」的情意結而稍感到安慰——很划算,總覺是獲勝了一次。

 

然而,屬主的人卻要曉得珍惜時間,因時間是上主所賜。在每一天的開始時,想到「今天的轉機」,我們要知道,上主是創造並掌管時間。常唸到「時候到了」這句聖經寶貴的話,使我們肯定上主不單掌管日期,更參與塑造人類的歷史(加四4;弗一10)。想到「今日」,我們不要錯認所抓着的物質為永恆的東西。詩人謂:人生短暫如「朝露」、如「夜間的一更」,日子「如飛而去」(詩九十4、10);這道出:生命是何等寶貴,時間、生命有限,不宜浪費。想到「明日」,為明日祈求,求上主「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詩九十12),不是數算人家的日子。知道明日會有犯錯的機會,也會遇到逆境,求上主憐憫,賜我們力量面對艱辛。

 

天父!祢是我生命的居所,我感謝祢,因祢使我從唏噓嘆息中活過來,得着新的生命。求父教導我,使我有屬天的智慧,珍惜每一天,洞悉父的心意,活在聖潔中;以喜樂滿足的心,感恩度日。奉主基督名求,阿們。


美的差役 11月18日

逆情默想:從疫到役   11月18日

何崇謙牧師

 

美的差役

「神說:『我們要照着我們的形像,按着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着祂的形像造男造女。……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一26-27、31)

聖經作為上主的話,的確適用於人類任何一個時代,就以女性與男性都是照着上主的形像被造這點,足以證明其啟示性.

女與男領受命令管理大地,在上主的創造文化基礎上,為大地建立社會文化。「管理」此詞雖有在上者「統御」之意,但其重點落在「妥善安排」、「保養顧惜」的責任上。上主授權人類管理大地,讓人分享祂的形像,有自主權的以「感謝祂的創造」為基石,愛護上主的創造,把上主的公義、聖潔、仁愛等屬性,經營於文化之中.

今日的大眾文化,主要以娛樂為手段,或以調節因缺乏物質享受而有的不平衡心理為藉口,生產可提供逃避現實的商品。商品的內容往往是人生命中很有限的範疇──如失戀,在重複又重複的形式下,改頭換面的大量生產。其實,這樣的製作,只是披着藝術的外衣進行「偽創作」,實缺乏真正的新意與創意,其特色是:單單費力於玩弄「包裝效應」,變換花招,在精神的滿足上只能有「瞬間撫慰」的作用,骨子裏卻壓抑精神,阻塞感情的流露,在虛偽的個體價值觀的推動下,加深拜物的風尚.

由於大眾文化一直保存其庸俗性,這一代就難以分辨甚麼是美的浪花,甚麼是嘔氣的泡沫.

 

主啊!同是祢所造的水,在我的手上,是否會造成激昂高漲的浪花,抑或是令人嘔吐無實力的泡沫?願我能參與祢託付教會的,為大地建立美好的文化。奉主基督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