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疾風中穩步前行」靈修材料
賴若瀚牧師
6月17日〔星期三〕
歷史的包袱
哈迦利亞的兒子尼希米的言語如下: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基斯流月,我在書珊城的宮中。那時,有我一個弟兄哈拿尼,同着幾個人從猶大來。我問他們那些被擄歸回、剩下逃脫的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尼一1-2)
尼希米這名字,是「耶和華安慰」的意思。「尼希米記」是尼希米的回憶錄。故此全書多處是用第一人稱的「我」來描述。他是被擄的猶大人的後代,生在外邦,擔任波斯王宮中的酒政。
以色列人因為違背神的聖約,在歷史中曾有三次被擄,亦有三次的回歸。猶大人早在公元前536年,在所羅巴伯的率領下,約有五萬人從巴比倫回國。經過多番波折之後,他們重建了聖殿。及至公元前457年,文士以斯拉率領第二批百姓從巴比倫回國,並帶領以色列人經歷復興與改革。
換句話說,在尼希米回國之前,選民回到耶路撒冷已有90多年(536-445 B.C.),但重建城牆的希望仍無法實現,箇中實在有很多困難的因素。到了公元前445年,神感動尼希米不避困難,願意承擔這歷史遺留下來難以解決的問題。
弟兄姊妹,在你身處的環境或信仰群體中,有一些艱難的任務,一直擱着沒有人願意承擔嗎?這會否也是神感動你起來的時候呢?
禱告:服事的人生
神啊,祢知道我立志要一生一世
每時每刻事奉祢、服事他人;
除此以外,我別無所求。
──蓋爾德納〔Temple Gairdner, 1873-1928〕,
引自 Eerdman’s Book of Famous Prayers, 67
A Life of Service
O God, you know that I do not want anything else
but to serve you and men,
always, all my life.
-Temple Gairdner, 1873-1928,
cited from Eerdman’s Book of Famous Prayers,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