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樂與神學

對於教會音樂而言,是否「傳統」的聖詩就代表着「老套」或「不合潮流」?

若“老套”或“不合時”就是“傳統”的代名詞的話,對於那些經歷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聖詩,就不適用了,因為它們能留存到如今,足以說明它們珍惜之處,絕非不合時或老套的作品;聖詩是屬於藝術類,也屬於神學類;是神學與藝術的結合體。而在文化藝術上的先進性,或前進性,根本不是取決於它是否屬於現代還是屬於傳統的作品。在藝術與內容上若屬上乘作品的,我們稱之為歷久常新的作品,這些的作品不能用“不合時作為傳統的含義”來否定它們。

Frank Gaebelein (1985):“崇拜所用的音樂必須具有高品質,經得起真理的考驗,才能彰顯福音的榮耀…甚麼是音樂領域的真理?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辦法用三言兩語就可以帶過去,但至少可以指出一個方向…浮誇的、粗榻粗糙的、濫情的、炫耀音樂技巧,都不是純正的音樂,就專業而言,有上述特質的音樂,即使教義完全無誤,也不算是聖樂…如果單純到缺乏藝術性也不行…音樂真理的“誠實”和“純正”,不等於“簡單”和“天真”。但問題是,為何我們會感到傳統的聖詩不好,老套,其原因何在?特別對新一代來說,年青一代來說:

一. 這涉及歌詞的中文翻譯,特別廣東話音樂流行的今日,使聖詩不得不考慮本土化的詩歌。昔日以普通話、閩南語、客語為基調的翻譯,就不能配合音韻的抑揚頓挫。如“美哉小城小伯利恆,你是何等寧靜”的樂韻和文字之聲韻不是十分配合的,若如《恩頌》改為“小伯利恆你多安寧,安躺寂靜無聲”(恩頌142首)就更合韻。

二. 樂韻的象徵意義,有很多地方遠離現代人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喚不起崇拜的知、情、意的投入。如“謙恭仰瞻主慈容”和“歡然皈依永信靠”(《生命》“樂頌神恩”#307)。這些字眼顯得八股。又有些字眼是現代人,可能無法感受的其真義,因為在現代人經驗以外:如“主能帶領我經過曠野路”;“求救主為我掌舵”;“作精兵”

三. 對音樂達到何等深度,會影響我們欣賞傳統的詩歌,正如看抽象畫是較難的,看傳統的中國畫亦如是。

四. 日新月異的消費文化、影視文化、娛樂文化、快速文化、方便就手文化所鼓吹的新鮮感之下,好的傳統文化就似乎顯得古老,落後、老套,不合時了。其實當然不該是這樣的。

五. 因脫離殖民地時代,文化的本土意識抬頭,反省教會詩歌不應全盤西方。作聖詩要:

1. 有感而發;
2. 不該無愁強作愁,垂手拈來,借屍還魂,抄襲,跟風,徒有外表的形式,只有重重覆覆而沒有實在的神學,信仰的經歷。
3. 最不好的是在商業市場經濟導向下,為起貨而貨的創作。

音樂要想進步,就須有新曲表現,若無新曲,就顯不出音樂的進步。

詩96:1說,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啟5:9-10),這新歌是指上帝賜新恩─新是豐盈、在我們意料之外之恩典也。因此,創作新曲是我們從今以後極須努力的方向。“新”不是新奇的新,新款的新;而是每早晨都是新的之新的活潑的生命感也。這就是新的真實、新的生命、心靈振奮,生命活潑的新感受,新領受,新恩澤的確實,很有活力也。在我們的預料以外的恩澤,使人心激動之新。因此創作原則需要以下的原則:

1. 音樂藝術的形式應由信仰所塑造;
2. 神的形象、道成肉身之道、僕人的事奉等要放在歌曲裡;
3. 神學意義必須要落實於音調、和聲、旋律裡。


牧師是否應有任期?

教會的牧師(或傳道人,下同)是否應有任期?這問題在聖經似乎沒有明確交代。初期教會的使徒或教會同工,當接受聖職後,基本上是做到離世才停止,沒有任期,沒有退休。由此看來,聖經似乎贊成神的工人不需要有任期,因他們的去留是他們與神之間的事,可按從神而來的感動自行決定。
牧師沒有任期限制,好處是這樣做會尊重牧師是神的僕人,他們蒙神呼召,向神負責,別人不須亦不方便參與提出任何意見。然而,這樣做的缺點是:萬一牧師因有了「金飯碗」而疏懶或不稱職,教會同工與會眾需便要不斷忍耐,而聖工亦可能因此停滯不前,不知如何解決。
故此,有些教會設立牧師有任期的體制。例如,聘任牧師時以三年或四年為一任,在任期即將屆滿前由教會長執會(或最高決策議會)或會眾投票,經多數票(四分之三或三分之二)通過後可續聘。有任期的好處是避免以下情況:牧師不稱職時,教會不知道當如何處理。然而,有任期的缺點是給牧師無形壓力。因為任期一下子就屆滿(特別是兩年或三年一任的),牧師面對議會或會眾的裁決,會有一定的壓力;若牧師因此要討好會眾,就不能按從神而來的感動去講道或帶領教會了。
筆者認為較好的處理方法是,在牧師上任後設一個適應期,以三年或四年為準。在適應期過後,應該給予牧師無限期的聘任,類似許多大學所採用的終身任職權(tenure)制度。
這世上沒有一個體制是全無問題的,因為基本的問題是在人身上。然而,教會對牧師的職分要有相當的尊重,因他是神所呼召的僕人,不是僱工。筆者相信用三至四年的時間觀察,應該可以看出牧師的為人與處事作風等。
若是牧師後來不稱職,怎麼辦?教會必須先為這事多多禱告,然後請屬靈人按屬靈的原則處理問題。深信教會元首主耶穌基督會賜下智慧,為我們亦透過我們去解決問題,切忌按血氣行事。

(註:有關教會應如何尊重牧者,請參考本網站曾刊登的「如何善待你的牧者」一文)


尋找、關愛、餵養我的羊

最近看到一家折扣商店的商品購物袋上,有這樣的廣告詞:Find it, love it, and buy it for less。目前景氣低迷,很明顯地,美國許多人都要從追逐豪華奢侈轉向力求經濟實惠;而商店及產品的廣告訴求,也從以前所強調的高尚品味轉向如今的物超所值。正在思想這個現象的時候,突然就想起了約翰福音第二十一章,耶穌三次問彼得說「你愛我嗎?」。在彼得三次回答「你知道我愛你」之後,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
為甚麽從購物袋的廣告詞,會聯想到主耶穌的話呢?因為廣告詞與教會事工有很高的相似性。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因為「我的羊」是耶穌的羊,所以我們要學習耶穌去尋找「失喪的羊」,這是廣告詞的第一句Find it 的聯想。找到了神所給的羊,接下來就要愛他們、餵養他們,這是廣告詞第二句 love it 的啟發。餵養羊的目的是要把他們獻給神,榮耀神。因為每個信主的人都是耶穌用祂的寶血重價買贖來的,所以福音是無價而不是廉價。因此,廣告詞的第三句需要作點小變動,改成buy it for priceless,然後用在教會的事工才更適切。
一般來說,傳福音、牧養和關顧是教會的三個主要事工。有人把它們稱為教會的鐵三角,或神賦予牧者的三項最重要任務,或羊群的三大需要吧!我們看到,舊金山灣區的許多教會的同工,對後二者──牧養及關顧──都深深覺得需要更多的學習。羊群進到教會,我們在主日講台上的供應如何?羊群需要吃草糧,我們查經的情況如何,羊群有所得著嗎?羊群不舒服,甚至生病了,牧者如何集眾同工之力一起來照顧他們?我們如何去愛神給我們的羊?
基督工人神學院與聖言資源中心有鑒於此,決定在神學院之外,聯合開辦牧養及關顧的訓練課程。我們的第一門課「講道進深」已於今年三月份週日晚間在聖言資源中心的教室上課,由賴若瀚牧師教授。總共有十五位同學參加,每人要上24小時的課。上課的人多半是有若干年站講台經驗的同工,也有少數目前尚在校學習的同學,因此除了賴牧師的講授之外,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相切磋,彼此激勵。其中有些牧者是基神的校友,對他們而言,這訓練課程可以算是基神在他們畢業後提供的一種「售後服務」。考慮到同學及牧者的經濟負擔,我們對他們的收費都打了折扣。「講道進深」課堂上課結束之後, 我們將在今年五月份開始辦講道實習課,同學分別在2011年5月、11月及2012年5月實習。在每次實習中,每個學生都要講道一次,所以整個實習課程每人要講道三次。在實習課裏,賴牧師會針對每個同學的實習講道給與講評,同學們也會提出他們的建議。要分成三次上課,其目的乃在於使同學們有機會將所學應用在講台上。
今後我們將陸續開辦牧養進深課、查經小組長進深課、生命教練課,目的都是在於前面所說的牧養、關顧的進深學習,方法也將是沿用小班制,好使同學得到最大的幫助。願神賜福這樣的課程!


教會聘牧的過程

華人教會要聘請牧師(或傳道人,下同),可算是一件大事,而且難度甚高。若是處理不當,影響甚為深遠。因此,必須用祈禱與審慎的態度來進行。
一. 基本的認定
牧師的職分是神所呼召的,他是蒙神差遣牧養教會的僕人。教會在聘牧過程中,切忌以聘請僱工的心態進行。從領導層至會眾,都應該在過程中顯出對神僕人的尊重。
二. 對牧師人選的要求
一般來說,對牧師的要求和盼望是:牧師受差遣到個別堂會,以牧養、教導及勸勉信徒,並祈禱傳道為事奉的重點。
對牧師人選的要求可以歸納如下:
1. 屬靈品格方面──提摩太前書三章1至7節對教會監督的要求,可適用於牧師;根據那幾節經文所提出的要求,可歸納在四個主要範疇內:屬靈的品格、對外的見證、家庭的管理,與事奉的能力。
2. 信仰方面──應聘的牧師要認同福音派的信仰,教會最好要有一定的信仰條款,讓應聘的牧師可作參考,亦可以讓他提出那些不一樣的看法。
3. 恩賜方面──應聘的牧師須具備牧養、治理、講道與訓練等方面的恩賜。
4. 經驗方面──應聘的牧師最好要有當地牧養教會的經驗,這樣才能容易適應並投入事奉。語言方面,他當然要能熟悉會眾的語言。
5. 家庭方面──應聘的牧師最好是已婚,這樣會比較容易勝任牧養工作,當然,這並不排除個別例外情況出現,因為耶穌基督與保羅都是不曾結婚的。師母必須與牧師同心,有負擔於牧師的事奉。當然,傳統的「買一送一」的觀念,隨著時代的轉變已有不同。然而,師母若能對教會的事奉有所參與(不一定要參與很多),將會是牧師事奉的一大祝福。
6. 與人同工和相處方面──在教會中的事奉是不能不接觸人的,牧師要能帶領團隊發揮最大的功能,因此他不宜抱持獨行俠的心態。
三. 聘牧的過程
當有牧師職位出缺時,教會應組成「聘牧委員會」,專注並積極物色合適的牧師人選。聘牧委員會成員的多寡可按需要而定,最好有傳道人、長執與會眾代表參與其中。
遇有合適的應聘人選後,聘牧委員會可邀請牧師候選人寄上個人資料一份,以供參考。申請表上所需填寫的項目不宜太多,因為有負擔要來的牧師,看見表格頁數太多就會望而生畏。而且好的牧師會受到多個教會垂青,因此不要在填寫表格事上為應聘的牧師帶來太多的不便。
聘牧委員可致電給牧師候選人所列舉的推薦人,和他曾牧養之教會的屬靈領袖,以諮詢有關候選人事宜。同時,亦可以請教一些有經驗的牧師,從旁取得一些有關候選人的資料。
其後,邀請候選人前來教會證道(最好亦邀師母同來),並與聘牧委員會的成員面談。牧師與師母可與各長老、執事,並各團契的弟兄姊妹彼此交通、認識。不要讓會眾問太多的問題,因為會眾並不一定懂得發問;若提出了一些不合宜的問題,那就弄巧反拙了。
在約談與訪查後,聘牧委員會將各方面資料作最後整理,以決定候選人是否適合。若同意候選人是適合人選,就可舉薦給教會長執會(或教會最高決策團體,下同)。經由長執會無異議通過後,就召開特別會友大會(如有這樣的必要);在會友大會通過後,就由長執會以書面發出聘請信。
結語
請注意,教會不要好高騖遠,以為要請「名牧」來牧養教會才好。一來,這世上的「名牧」並不多;二來,他們不一定願意應聘到你的教會。最好能請一些腳踏實地、勤奮事奉,有遠大志向,且願意與教會各人同心並一同成長的牧者


成人教育的實用模式

教會是甚麼?對於這個重要的議題,歷代聖經學者有許多不同的精闢見解。依我之見,教會可以用三個比喻來描述,即是說,教會是一個「家庭」、一支「軍隊」,也是一所「學校」。它們將教會的功能描述得十分透徹:
‧教會是一個「家庭」(弗二19;提前三15),在家庭中有「關愛」與「溫暖」。
‧教會是一所「學校」(太二十八18-20),在學校中有「教導」與「學習」。
‧教會是一支「軍隊」(弗六10-20),在軍隊中有「紀律」與「犧牲」。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從筆者牧會的經驗去看教會中的成人基督教教育。由於寫作目標的限制,本文只著重探討教會作為「學校」的功能。這絕不是說教會只是一所學校,她作為「家庭」和「軍隊」的角色就不重要了。教會若要在世上為主發光發熱,深切影響這個時代,就必須重視上列三方面的功能。它們的重要,如同一張三腳椅子的三隻腳,缺一不可。

一. 認識教會的本位
教會是「學校」這觀念,不是人憑空想出來的,乃是根據主耶穌所頒大使命的吩咐:「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二十八19-20)。耶穌基督為歷世的教會繪畫了事奉的藍圖,要她們以「教導」為主要的功能去事奉,使每個信徒在重生得救後都有正確路徑可以遵從,在基督裏成長。
因此,教會若要成功地從事聖經教育的事工,就必須承認她的本位是一所學校,「教導」是她一項不可或缺的命脈。當然,只有這樣的認識並不保證成功,但若是連這種最基本的認識也沒有,其他的就根本不必談了。教會若不從事教導的工作,忽略這方面的責任,信徒就容易隨從世界的觀念,在外面學習一些只能滿足他們好奇心、卻對靈命毫無幫助的事物。
在近年,北美的華人教會普遍地注重聖經教育,信徒已不再滿足於每主日到教會聽一篇道然後就回家的屬靈生活形態。我們已察覺到成人教育的重要,主日學已不再是兒童的專利品了,若「兒童是明日教會的楝樑」,那麼「成人就是今日教會的支柱」。這是認識自己本位的可喜現象。
教會要如何認識她的本位呢?牧者在這方面的教導與領導十分重要。牧者本身應該是教師,因他的事奉不離牧養與教導(以弗所書四章11節中的「牧師和教師」在原文其實只有一個冠詞,是二而一的功能,應譯為「教牧師」);他必須是一位重視教育的人,而且更應該是聖經教育的主催者與領導者。

二. 設立長期的訓練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所成功的學府,最重要的因素想必是它的師資。師資的質素雖不能斷定該學府的存亡,但卻是衡量學俯質素的一大關鍵。因此,許多屬世的學府為要提高教育的水準,不惜出高薪「挖角」,以建立該校的知名度。
教會的事奉當然不能與屬世學府同日而語。一方面,我們沒有那麼多金錢,所以不能出高薪「挖角」;另一方面,教會的老師絕大多數是義工,與屬世學俯的專業老師不能相比。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是不能抹殺的:師資的質素在教會的教育事工上佔了極重的份量。正因為教會經常要靠義工,教學的質素免不了會受影響,水準亦會因此參差不齊,這種現象理應更催迫我們注重師資的訓練了。
今日教會中不乏下列的情況:主日學新的一季快要開課了,有一科目仍未找到老師,負責的同工曾試圖找有經驗的弟兄姊妹去教,但各人都因著不同的理由而推卻。在開課前的一個主日,負責的同工感到十分焦慮,恰巧在教會的走廊上遇見一位信主不久卻十分熱心的弟兄經過,隨即抓緊機會邀他任教。那弟兄當然因從未教過主日學而極力推辭,但仍敵不過對方情詞迫切的邀請、各項的承諾(包括願意代找資料、分擔教幾堂課等),更不能擔當「見死不救」的罪名。最後,那弟兄因為人情難卻,於是存著「只此一趟,下不為例」的心情,戰戰兢兢地踏上了這條從未走過的路。
我相信許多教會的主日學老師都是這樣「造就」出來的,被迫上梁山。他們只好一邊學又一邊教,一邊教又一邊學,真是如假包換的「教學相長」了。
當然,在無可避免的情況下,神亦會憐憫,及時供應主日學老師。有時更會因此而找到驚世之才,使某些弟兄姊妹發掘出埋藏已久的「教導」恩賜。但這只不過是少數的例子。若教會不改這樣的作風,不作長期的打算,到頭來定會造成「教師傷亡率」高企。有些老師存著「見過鬼怕黑」的心態,從此患了「畏教症」,問題就會日益嚴重,難以補救。
若要作長期的打算,教會就須有長期的師資訓練計劃,儲備師資,並提高現有老師的質素。若是教會剛成立不久,教牧同工的力量不足夠,則可以借重其他的神學院或教育機構所開辦的訓練課程。在教會成長後,她最好有為著自己需要而設立的訓練計劃。
新老師訓練計劃可以包括五個科目的訓練:
•舊約導論
•新約導論
•基要神學
•實用釋經法
•成人教學法
教會除了上列為新老師而設的師訓班之外,還可以定期舉辦在職老師的訓練,旨在鼓勵現任的老師繼續學習,不斷進修,擴闊視野,並且藉此增進老師之間彼此砌磋的機會。在職老師訓練可以每年舉行兩次,每次可請學有專長的講員主講專題,或針對某項需要而作專題討論。題目可包括:如何備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授課技巧、如何搜集教學資料,或教學心得分享等。
此外,教會亦可以鼓勵主日學老師作多方面的進修,如參加講座或選修平信徒神學課程。教會宜津貼他們一些錢以購買書籍,鼓勵他們培養閱讀習慣。
要成為教會的成人主日學老師,不但要讀過上列的師資訓練班的基本課程,更要符合教會所訂定的資格。我們看重這職分,不亞於教會執事的職分,因為成為別人的老師必須堪作別人的模範。每位主日學的老師在被邀任教之前,必須符合下列各項的標準:
‧必須是基督徒,信主兩年或以上。
‧必須是本教會會友,經常參加聚會、積極事奉、樂意奉獻。
‧必須有恆常的靈修生活。
‧必須在生活與品格上無可指摘,在家中有美好見證,堪作眾人的榜樣。
‧必須具備僕人領袖的事奉態度,謙卑受教,且願意在靈性與教學上不斷追求。
‧必須完成教會主辦的師資訓練課程,或完成教會所認可的課程。
‧必須簽署認同本教會的信仰條款。
‧已有牧會經驗的神學生或外來牧者,須經過教會主日學部議決通過接納,方可任教。
‧神學生在教會認可的神學院就讀一年後,經通過接納後亦可任教。

三. 強調多元的教學
A. 教學方法的多元化
為甚麼要多元化的教學呢?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裏。
多元化教學正適合人的基本學習形態。在今日西方教育界中,他們十分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student-centered methodology)。這方法旨在引起學生興趣,從學生的角度去施教,使學生能多參與;除了講授法之外,老師還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法,諸如:課堂討論、問題解答、實物教學、視聽教學、小組探索、實地考察等,儘量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所學的。
肯德基比利亞學院的英文系教授 Amily Ann Smith 曾說:「我從狗兒的身上學了許多功課。幾年前,我每天強迫我家中的德國牧羊狗吃一湯匙的魚肝油;有一次,因為牠不肯吃致使魚肝油倒在地上,料不到牠卻用舌去餂湯匙。這證明牠不是不喜歡魚肝油,乃是不喜歡我使用的方法。」人當然比狗聰明,但在學習的事上似乎並無二致。
在傳統的中國人課堂裏,「講授式」的教學法經常被採用。無可否認,這種方式有它存在的價值與功效,它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傳達較多的資料,故此特別適用於「知識性」較重的學科。這亦是一種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老師只要好好備課,在規定的時間內將所預備的材料傳講出來,責任就完成了。這方法亦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訝異」(surprises);對於老師來說,這是一種十分安全的方法。但它是否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則有待商榷了。
我不反對用「講授式」的方法來施教,但我絕不同意從頭到尾一成不變地採用。在討論這問題之前,我們得承認中國人受了幾千年傳統「講授式」教學的影響,要一下子全部變更並不容易。況且,亦有不少老師躲在「多元化教學」招牌的後面,並不備課,為了打發時間,讓學生每人發表一下意見就算施教了。我認為最佳的教學法是:先瞭解學生的文化背景,然後採用迎合學生需要的教學法──是平衡使用、多元並進的教學法。在華人教會中,仍可鼓勵保留「講授式」的教學模式;但在這種基本模式之外,老師必須注意要從學生的出發點來備課,並且經常採用不同的教學法,以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
B. 課程安排的多元化
不錯,主日學的課程必須以聖經為課本。但教導聖經的真理亦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採取不同的方式去傳達。保羅說:「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不是豬一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一28)正如同一隻雞可有多種不同的吃法,可以用炸、燜、焗、薰、蒸、炒、燴、煮等法炮製,這樣才會使吃的人樂趣無窮,當然烹調的人就須多花工夫了。
教會成人主日學課程的安排可循下列幾個不同的「路徑」(tracks),但至終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將人完完全全地引到神的面前。
1. 初信造就──課程包括:基要信仰、聖經綜覽、讀經法、基督徒生活、個人佈道等。
2. 聖經研讀──課程包括:舊約導論、新約導論、聖經書卷選讀等。
3. 神學探討 ──課程包括:護教學、天使論、創造論、聖經論、末世論、異端研究、聖靈論、新世紀運動、三一神論、方言與神蹟、基督教倫理學、近代神學問題探討等。
4. 專題研究──課程包括:聖經專題與生活專題。
♦聖經專題如:新約難題探討、耶穌的比喻、聖經與聖約、保羅生平、大衛生平、彼得生平。
♦生活專題如:基督化家庭、隱密處的靈交、聖靈的果子、敬業與樂業、人生下半場、如何管理金錢,以及其他與教會年度主題配合的專題。
5. 精兵訓練──課程可包括:門徒訓練、查經訓練、師資訓練 (五科,參本文「二. 設立長期的訓練」)、領袖訓練等。

結語
今日的教會若不重視教育,信徒就會從撒但所管轄的世界中有所「學習」,導致他們患上嚴重的營養不良症,結果教會裏充滿了屬肉體的信徒。教牧同工和執事要為這些屬肉體之信徒的問題疲於奔命,哭笑不得,難怪有些教會因為他們的存在弄到歷盡滄桑、千瘡百孔,實在可惜!
有一次,有兩個人到教會裏去禱告。一個名叫波比,另一個是主日學的老師。波比站著,舉目望天,自言自語地禱告說:「主啊!我感謝祢,我不像別人不冷不熱,對祢的事工全不在意;我也不像這個主日學老師,身無分文;我每月資助教會牧師一半的薪金;我每週參加聚會一次;我奉獻建造這座禮拜堂;我支持許多國內國外的宣道事工。沒有我的金錢,祢的聖工亦難以推廣吧!」
那位教師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低頭謙卑地禱告說:「主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因我是波比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