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成功的小组查经必须有好的材料。坊间有很多查经的材料,网路上也有不少,但是一般教会的小组使用时,往往发现一些困难。例如,问题太简单,无法引起兴趣,或是问题太难,无法回答,因为这些材料是通用的,不是按使用者的需要设计的。 並且,有些材料的目的是旨在明白经文,应用问题似乎显得隨机,没有经过设计。还有些材料问题出得很好,但问题与问题之间显得鬆散,不一定有一个主题,以致组员查完以后,很容易忘记。
笔者近日与一批弟兄姊妹一同学习编写小组查经材料。我们的起点是十步释经。一段经文经过十步释经的处理,基本上我们已经收集了小组查经所需要的资料,包括问题和答案。但是从十步释经转换成小组查经材料,其中还要经过一些考量和设计。第一件事就是决定查经的主题; 其次是设计问题。因为內容是根据十步释经,问题与问题之间围绕着一个主题,查经就不会显得鬆散,討论也比较不易偏离圣经。
二. 查经主题
查经的主题类似释经讲道的主题。十步释经的「经文主题」是歷史性的(第七步),小组查经的主题是超时空的,它是从十步释经的第八步「应用原则」来的。有时应用原则可以直接使用,有时应用原则可能包含一个以上的教训,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查经主题。选择的因素可以包括:
*按组员的需要,必须是组员所关心的;
*在有限的时间內可以完成討论的;
*有些教训须要牵涉太多本段经文以外的经文,应当避免。可以留给专题式查经。
兹以路得记一章1-7节为例:
1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的伯利恆,有一个人带著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2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3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他两个儿子。4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5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子。6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
他们。7於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
以笔者做的十步释经为例,1 第七步得到的「经文主题」是:「拿俄米隨丈夫离开应许之地而遭神管教,决定归回。」经过歷史文化因素的化解,第八步得到的「应用原则」是:「属神的儿女做了不合神心意的决定,蒙神管教,应该及时悔改。」这个应用原则包括了:做决定、明白神的心意、苦难、神的管教、悔改等教训。按以上所列因素,可选其中一项作为合適个別小组的查经主题。例如小组慕道友较多,或查经时间只有三十分钟,那么討论「明白神的心意」可能不大合適。以下討论的例子,我们假设有四十五分钟查经,选择以「人生的决定」作为主题。
三. 问题设计
有了查经主题,確立了目標,问题的设计就须要带领组员走向主题。问题之好坏在於它能否引导组员找到重点或主题。

问题的设计是反向操作。先想想你要甚么答案,然后设计一个问题来引导组员的思路。「答案从组员口中说出来,带领者就成功了。」
一般小组查经多是按归纳法。使用的问题不外以下四类:

破冰题和应用题的设计,我们在下期再討论。本文討论如何从十步释经萃取小组查经的观察题和解释题。
观察题要从十步释经的第一、二步取材。 例如,从「人物」的標籤,我们可以问「经文中有哪些人物?」,接着从「亲友的关係」的標籤,我们可以问「他们之间有甚么关係?」,再从「情况」的標籤,我们可以问:「他们各做了甚么决定?」观察题的目的,就如十步释经的贴標籤,就是让组员仔细阅读经文並熟悉经文內容,並不牵涉到解释。观察题比较容易回答,放在解释题之前,可以让每个组员(无论对圣经是否熟悉)都能参与,增进小组动力。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將第四步的定义性问题当作观察题,例如「士师时代有何特徵?」「摩押在甚么地方?」等。
解释题可以直接引用第四步「勤发问题」所列出的问题, 按本次查经主题来选择小组研经的问题。再以路得记一章1-7节为例,笔者所著《投靠在耶和华的翅膀下》对这几节经文提出二十个问题, 但是它们不全都与本次的查经主题「人生的决定」有关,所以我就从其中选择了两题:
1. 以利米勒决定移民摩押,有哪些可能的因素?
2. 拿俄米为甚么决定回归?从她的决定如何看出她的信心?
但是从以利米勒的决定到拿俄米的决定,间隔有十几年,其中拿俄米所经歷的,影响了她后来的决定。所以须要加一题观察题:「拿俄米受了哪些苦?」接着我们追问:「你认为她最大的苦难是哪一件?」追问的目的为要让组员注意到以利米勒家族面临绝后的危机,进而带出作者写全卷书的目的,就是拿俄米如何得到一位后裔,为以利米勒家留名。这一题前半是观察,后半是解释,所以是混合题。
十步释经使用归纳法,着重逻辑和结构,第四步所得来的问题偏於理性。但后现代的人注重感受,最好能加一些感性问题,使组员更能进入圣经人物的心灵世界。例如,我们可以问:「假想你是拿俄米,你心中会有甚么感受?」但是不能全都用感性问题,因为不能达到明白作者原意的目的。
四.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按查经主题「人生的决定」,设计了五题观察和解释问题:
1. 这 里 有 哪 几 个 人 物 ? 他 们 各 做 了 甚 么决定?
2. *以利米勒决定移民摩押,有哪些可能的因素?
3. *拿俄米受了哪些苦?你认为她最大的苦难是哪一件?
4. 假想你是拿俄米,你心中会有甚么感受?
5. *拿俄米为甚么决定回归?从她的决定如何看出她的信心?
根据经验,小组若在十人以下,小组长掌握时间,目標导向,这五题可以在二十分钟完成討论。若是破冰用掉五分钟,剩下二十分钟,可以用来回答应用题。但有的小组可能时间不够,我们建议至少討论有*的三题。这样,我们仍然可以將查经主题「人生的决定」带出来。
(下期续)
附註
1 舒瑞允:《投靠在耶和华的翅膀下—路得记十步释经研读》(美国:圣言,2013),页35。
2 徐武豪:《工欲善其事—如何准备小组查经》(加拿大:恩福协会,2010),页63,页121。
3 葛道寧:《读经乐:如何读圣经和查考圣经(8讲)》[网上视频];取自海外校园橄欖社区网页(ocochome.info/小组建造/培训课程/bgs /gdn-8/);
瀏览於2019年11月3日。
4 赖若瀚:〈如何將观察资料转化成观察问题〉,《圣言通讯》第十期,2009年2月,页5。
5 赖若瀚:〈如何提出解释性问题〉,《圣言通讯》第十一期, 2009年8月,页5。
6 舒瑞允:《投靠在耶和华的翅膀下》,页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