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十步釋經法設計查經教案

 當你決定要與家人同去旅行,你不會到時叫全家人跳上車,然後漫無目的地駕車遊蕩,好像亞伯拉罕「出去的時候,還不知道往哪裏去」(亞伯拉罕有神特別的呼召,才可以這樣作;你我沒有,所以不能學他這樣作)。
若要有一次愉快的旅行,必須做好基本的預備工夫:先訂定旅行的日期,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選定要去的目的地。在歐美國家,人們喜歡開長途車,有時會全程開車代替乘飛機。他們會找好地圖,劃好行車路線,預算好甚麼時候在哪個城市住宿──甚至連旅館都預訂了。除非路上有突發事件,不然,一切會按照計劃進行。
Steven Covey在他的暢銷書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說:「所有意圖之所以成功,皆因經歷了兩次被創造:首先在腦海裏構思,然後實際去經歷。」(All successful endeavors are created twice. There’s a first, mental or spiritual creation, and a second, physical creation to all things)。這原則適用於工作上、生意上、事奉上、教學上,甚至帶領小組查經的事上。
神亦曾經採用同樣的方法。當祂在曠野要摩西建造會幕時,祂叫摩西上西乃山,將會幕的藍圖向他啟示,這藍圖首先記錄在出埃及記二十五至三十章。摩西後來照著山上所得的藍圖建造會幕,聖經不厭其煩地在出埃及記三十五至四十章複述一次,兩個記錄大致相同。
帶領小組查經的事奉沒有兩樣。每次帶領查經必須先有目標,然後有引往目的地的藍圖。這藍圖正是「查經教案」,讓帶領的人知所適從,知道如何透過繪製好的地圖抵達目的地。
  以下示範如何用十步釋經法查考腓利門書1-7節。這釋經法能讓人對經文深入鑽研,對於查經組長、主日學老師或預備講章的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工夫。在釋經有了結果之後,查經組長可以整理資料,設計出一份查經教案。雖然教案乃跟據十步釋經的成果而來,卻不  必將所有釋經結果搬進教案裏。
在設計教案時,要注意所發的問題共有三類:觀察的問題、解釋的問題與應用的問題。首先,可以將觀察部分的心得,轉變成觀察問題。然後,再配合解釋部分的問題來發問。而在應用方面,可將應用的原則與細節化作實用性的問題,自己先行應用,然後再向組員發問。
最後,在教案前加上一個引起興趣的話劇、習題或個案研究。在引發興趣的同時,可以引入主題。

示範:為腓利門書1-7節設計查經教案
習題
請用不多於25字的字數,對你身旁的人說出愛意(但不能包括「我愛你」這三個字在內)。(5分鐘)
寫下之後請在組內分享。(相信所分享的多半都是一些愛的行動)

一. 引言
腓利門書是保羅書信中最短的一封,全書只有25節,希臘文有335個字,中文和合本有679個字。若是用蒲草紙書寫,一張紙可以寫完。有人說它是聖經的「明信片」,又或是一張「便箋」,與保羅所寫的其他書信相比,在篇幅上、內容上與分量上都略嫌不足。
這卷書雖然短小,但在字裏行間卻流露著深邃的智慧,是一卷極具屬靈價值的書。巴斯德說得好:「世上最好的畫廊都有一角地方用來放置一些精選小畫。聖經也是一樣,除了那些大作品之外,也有一卷極可愛的腓利門書。它可算得是用『最精巧的機智,最有禮貌的體統,最戲劇化的聰敏』寫成的傑作。」(巴斯德:《聖經研究》,第六卷,頁357)
二. 小組查經
  小組組長可用下列的觀察與解釋問題帶領組員查經。(答案可參閱賴若瀚著《在基督裏的自由──腓利門書十步釋經研讀》第三章,及第十二章之第六至八步驟)
1. 當你讀完這段經文後,你可以找出經文的初步分段嗎?(察:結構)
2. 保羅在腓利門書中自稱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1節),這與他在其他書信中所自稱的有何不同?又這樣的自稱帶出甚麼特別的意義?(解:比較經文、詞的意義)
3. 腓利門書顯然是給腓利門寫的 (1節),它的寫作還有其他的對象嗎?(察:人物、比對)
4. 保羅經常為受書人獻上感恩 (4節),他這一次主要為腓利門的甚麼感恩呢?(解:語法結構)
5. 試簡單解釋第6節中幾個主要字、詞、短語的基本意義:「與人所同有的信心」、「顯出功效」與「為基督做的」。(解:詞的意義、語法結構)
6. 你可以用自己的話將第6節的總意歸納嗎?(解:歸納總意)
7. 「得了暢快」一語包含甚麼意義?(解:詞的意義)「眾聖徒的心」如何從腓利門得了暢快 (7節)?(解:邏輯推理)[答案可參同上書第十章「詞的研究習題:『心腸』( splagchnon)」]
8. 第4至7節這段經文如何為下文的請求(8-21節)鋪路?(解:上文下理)
9. 本段經文的重點在哪裏?主題是甚麼?(解:找出主題)又如何可以搭橋成為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應用原則?(用:寫下原則)
三. 分組討論
  將組員分為三組,每組的組員討論以下的個案,並回答隨後的四條問題。
用信心祈求,用愛心探訪】
查理.西緬(Charles Simeon,1759-1836)是英國劍橋皇家學院神學部畢業生。有一天,他站在倫敦有七百年歷史的三一教堂前,大膽向神祈求說:「神啊!求祢把這間教會給我!」禱告完了之後,他立刻進行探訪的工作,每天在教會四周向住戶做挨家挨戶的訪問。他通常會提出三個問題:
(1)你已經多久沒去教會?
(2)記得你最後一次與主親近是在甚麼時候?
(3)現在我能為你做甚麼?
由於他愛心的關懷,很多人受感動回到教會。不過,當日的教會已經成為有錢人去的地方,教堂的許多座位都被有錢人以包廂的方式包了,以致這些被西緬牧師邀請來的鄰人沒有座位可坐。所以,牧師自己去買木板,親手釘了許多板凳,放在教堂最後面的空地上,讓新朋友聚會時有板凳可以安坐,一同參加聚會敬拜主。
十二年後,教會大得復興,有更多窮人湧進教會,在主裏不分高低、貧富、貴賤,都是神的兒女。西緬牧師在那裏牧養五十三年之久,影響很多年輕人奉獻給主,不但有人成為牧師、宣教師,其中有一位更成為國會議員──他推動廢除奴隸制度,最後成功,這位年輕人就是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
                            ──引自網上文章,載於http://simon1287.pixnet.net/blog/post/4158401

1. 讀了上述的歷史事蹟後,你對西緬牧師的信心與愛心有甚麼感受?
2. 你的信心有愛心支持嗎?你的信心有行為配合嗎?
3. 若你的愛心仍未找到落腳地,你會在未來一週作出甚麼樣的愛心行動?
4. 你願意成為一個「使人得暢快」的人嗎?別人會因為你在身旁而感到欣慰嗎?有甚麼實際的步驟可以幫助你達到這樣的目標?


為何祂容許罪惡與苦難存在於世間?

若神是全能與全愛的,為甚麼祂仍容許罪惡與苦難存在於世間?
世界上為甚麼有苦難存在?若聖經中所記載的神是真的,而祂又深愛人類,何以祂容許苦難存在於世間?這是歷世歷代許多神學家與哲學家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我相信在今生不一定能得到一個圓滿的答案。因為我們活在有限的時空裏,對永恆的事物,彷彿只是對著模糊的鏡子觀看,無法看得清楚。

然而,有限的人就是喜歡用自己有限的頭腦,去窮究有關神的事情,有時甚至會質疑神的作為與措施,認為苦難與罪惡會帶來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讓我們從兩方面來探討。
  第一方面,從人有限的思維來看苦難的問題。以下兩項是很多人常會提出的基本問題,這兩個問題甚至不時成為人們信仰上的絆腳石。
其一,公平的問題。不少人問:為甚麼義人要受苦?為甚麼會有天災與 人禍臨到世上?為甚麼無辜的人會受害?這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在很多人心中,似乎有一個簡化了的公式,就是:天災人禍若臨到壞人身上,這是報應,是公平的;天災人禍臨到好人身上,這是淒慘,是不公平的;但如果天災人禍臨到我身上,無論我是壞人或好人,都絕對是沒道理,是不公平的!這公式證明人十分自我中心,許多事情都只是從自己的利益作為出發點。
人生於世,若一切事能用公式簡化,藉此決定是非對錯、善惡報應,事情就變得簡單了。但關乎人生與命運的問題,並不是數學公式那麼直截了當,輸入了既定的數據,便可以得出必然的答案或結果。
譬如說:如何區分好人與壞人?難道只有殺人放火,作奸犯科的是壞人?背後說人是非,經常撒謊的人就不是壞人嗎?聖經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三10)意思就是說,在神的眼中,世界上所有人都是有罪的。若你認為自己的罪較輕而譏笑別人的罪較重,那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吧。就如俗語所云:「天下烏鴉一樣黑」;雖然有些烏鴉看上去不是那麼黑,終究還是一隻烏鴉!
另一方面,人生的命運際遇是否公平這問題並不容易解決。或許有些人會認為,只要付出同樣的代價,得到同樣的結果,這就是公平。然而,人生本來就是不公平的!有些人出生在富戶之家,又有些人出生在貧窮之家,這一開始似乎就是不公平的。
但若是細想,生在富戶之家就一定是福氣嗎?他成長的環境條件應該比較好,然而,這對於他個人的成就必定有幫助嗎?不一定!生在貧窮之家就一定是不幸嗎?雖然看上去如此,但也不是必然的!一個人的際遇是禍是福,在他生命中最終造成甚麼影響,其實取決於他如何看福氣與不幸,以及怎樣回應生命中不同的處境。
當然,在富二代或官二代當中,有不少人能繼承父業;但亦有握著金鑰匙出生的人,最終因為不事生產而成了敗家子或不孝子,甚至後來生活窮困潦倒。相反地,不少窮困人家初時家徒四壁,但窮苦的生活激勵他們發憤圖強,滿有志氣,至終取得很大的成就。所以,公平與否,不能以一些客觀的環境條件來作定奪。
在這個墮落的世界,是沒有絕對的公平,因為人的際遇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既然際遇不相同,哪裏會有絕對的公平存在呢?
我經常聽到孩子對父母說:「這太不公平啊!」(It’s not fair!)我的典型回答是:「爸爸盡其所能要用公平對待你們,但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譬如說:「為甚麼父母要勞苦工作,而孩子們可以甚麼事都不做而在家中玩耍?」「為甚麼你要先出生,而你的弟弟要後出生?做哥哥的,為甚麼要幫忙照顧弟弟?」
可見,人世間的種種現象,根本不能單單用公平與否的原則去解決或衡量。
其二, 神是「全愛」與「全能」之間的矛盾。一直以來,有好些人對聖經中描繪的神提出嚴厲的質疑和挑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算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Epicurus,公元前341-270 年) 所提出的,他的論點可歸納為以下四項:
1. 若神是全愛的神,但祂不能阻止災難發生,那麼,祂就是全愛而不是全能的神。因為祂雖然願意廢除罪惡,卻是不能。
2. 若神是全能的神,但祂不願意將災難挪開,那麼,祂便是全能而不是全愛的神。因為祂雖然能夠廢除罪惡,卻是不肯。
3. 若祂是全能又全愛,那麼,災難與罪惡是從哪裏來呢?
4. 若祂既不是全能又不是全愛,那麼,為甚麼稱祂為神呢?
這確實是歷世歷代一個難解的結。
第二方面,從神學與聖經的角度來看苦難問題。那麼,人世間的苦難和罪惡是從何而來呢?要回應這個問題,不能離開神所啟示的真理,因此須要從神學與聖經的角度來回應,以下從二個角度來看有關的問題。
其一,我們活在一個殘缺不全的世界。我們生活在一個因人的罪而完全敗壞墮落了的世界。我們不能期盼這敗壞墮落了的世界能完美。人類的苦痛、禍患,都是由罪而來的。聖經告訴我們,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犯罪悖逆神,因而使全人類受到牽連,這就是「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羅五12)的意思。
因為人犯罪墮落,令世界產生了許多災難。因此,人世間的苦難,說來該是一種「人禍」,而不是無端生發的!聖經告訴我們,因為亞當和夏娃的罪,地便被咒詛,從此長出荊棘和蒺藜來。到了挪亞的時代,因為人所思所想的盡都是罪惡的事,為免罪惡暴力不斷蔓延,更深破壞神所創造的世界,神最終用洪水毀滅大地。
可見,世人因犯罪而招致災難,乃咎由自取,不能因此便歸咎於神,甚至以此為理由,否定慈愛的神,說祂不存在。
其二,神的作為極其奧祕。人因為犯罪墮落,帶來人世間種種苦難。然而,神的作為極其奧祕,祂容許苦難存在,往往有超越人之智慧所能瞭解測度的目的。
其實,人世間很多事物都不能用「加減乘除」這種簡單化了的方法來處理的,但不少人卻一直擺脫不了從這角度來看問題。在我們的潛意識裏,不大能接受「意外」或「奧祕」的事物存在,因為「意外」或「奧祕」會使人周遭的環境失控,奪去人的安全感。人往往希望世界上有一些萬應萬靈的配方,只要循著一定的步驟或規律,就會得到某種成果,對屬靈事物的期望也不例外。這是因為人受著罪性的影響,常常企圖掌握自己的命運,控制事情的發展,扮演神的角色。
然而神的心意卻不是這樣,祂容許一些不能解釋、甚至不可理喻的事物(包括「苦難」)存在,目的是要人承認自己的本位是受造者,須信靠那位全能的、掌握世上一切奧祕的父神。
因此,我們要從神的奧祕與主權這更高的層面去理解苦難,不必在神的全愛與全能之間的疑似矛盾中打轉。苦難與罪惡,在人的生命中確實是極大的奧祕,有限的人無法完全瞭解其中的因由。


如何回應慕道友的推搪?

faq-q向人傳福音時,若對方說:「我現在很忙,等我退休後有時間才信主吧!」我們該怎樣回應?
faq-a未信主的人,會用許多不同的藉口和理由來推搪,不願接受福音。其中一個常用的理由是忙碌。我們回應他們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切忌採用取笑或譏諷的態度。昔日我在香港念完神學後,二十二歲那年便前往菲律賓宣教。有一位執事常與我一同出外佈道事奉,每個主日在崇拜後,我們便一同到馬尼拉以北約兩小時車程的佈道站派單張、傳福音。
有一次,這位執事跟我分享他的經歷。原來在他未信主前,早已有人向他傳福音,他回應說因為做生意很忙,不能去聽福音。豈料那個向他傳福音的人斬釘截鐵地說:「很忙,沒有時間嗎?等那四根釘子釘下去的時候,你就不忙了。」中國人最忌諱別人咒自己死,因為那句話,使他有很長的時間心裏反對基督教。後來,因為妻子美好的生活見證,也經過眾多弟兄姊妹的感化,他才一百八十度改變過來,而且熱心傳福音、事奉神。但那件遭譏諷的事令他記憶猶新,時常引以為鑑。
因此,我們傳福音時千萬要小心,不能用譏諷或責備的態度來對待未信者。對那些說自己很忙、要等到退休之後才信主的人,千萬不要說:「你怎能確保自己可以活到退休呢?」因為這同樣是咒詛別人短命,會令對方產生反感和抗拒,甚至今後再也不願意聽福音。
  第二,為誰辛苦為誰忙。忙碌本來是現代人生活的基調,更是都市人典型的生活方式。上班族忙於上班,特別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因為怕被解僱,所以受的壓力倍增。照顧孩子的主婦,為了送孩子學這學那,也忙得不可開交。學生則天天忙著做繁重的功課。忙碌的節奏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方式,甚至造成許多人的家庭生活失衡。
對現代人──尤其城市人來說,「忙」似乎是正常的,不過,關鍵是為誰或為了甚麼事而忙?當社會上人人都在忙忙碌碌,有些人根本不知道為誰辛苦為誰忙;還有些人看見別人在忙,覺得不忙不合潮流,於是也假裝成一個忙的樣子。忙是正常的,但不要無事亂忙,毫無目標而瞎忙,或只為瑣碎的小事而窮忙。即使真的很忙,也得按優先次序辦事,不能本末倒置。
  第三,信耶穌絕非可有可無的事。人貴為萬物之靈,要面對的不僅是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的問題。我們必須嚴肅地面對個人靈魂歸屬的問題,也要準備好面對末日的審判。
聖經告訴我們:有一位創造主,祂是我們的父神,有賞善罰惡的權柄。人類徘徊在罪惡中,失去了重心,迷失了方向;因此,回歸創造我們的主,擺脫罪惡對我們的轄制,是極為重要的事。若我們明白這一點,便會放下其他的事情,專心尋求解決的辦法,並且從這位創造主那裏尋得生命的方向。
如何面對那位創造天地和我們生命的主?就必須接受創造主藉著耶穌到世上來,在十字架上為世人所成就的救贖計劃,用信心接受耶穌,讓我們與創造主建立美好的生命關係。
這對我們的人生是至為重要的事情,因此要視它為最優先的問題來處理,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活得更精彩,更合乎創造主的心意。


在恩典與知識上長進-(續)

三. 追求在知識上長進
「在知識上長進」這句話又是甚麼意思呢?彼得後書經常出現「知識」或「認識」這些相近的字詞,採用兩個希臘文的常用詞來表達:gnosis(見一5-6,三18)與epignosis(見一2、3、8,二20)。二者是同義字,但epignosis的意義較強,有時候指出認識的對象,具有指向性。
「在知識上長進」強調信徒的追求,必須有客觀的真理(神的話語)作基礎。
信徒的長進可以分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主觀的是指信徒屬靈上的經歷神或被神對付,客觀的是指信徒了解這些經歷所依據的是甚麼。
當然,我們相信人對於神的認識,必須有經驗作依據,方為真認識。不少信徒對於神的認識,僅是風聞有神,而缺少經驗中真正的認識神。因此,一遇見困難,信心就被動搖。
然而,信徒的成長不單建基在經驗上,更是建立在主確切的話語上。經驗若不符合真道,就必須捨經驗而取真道。神的話語是無窮盡的寶藏,信徒必須不停地學習,才可以在異端邪說充斥的世代中為主站立得穩。
在知識上長進,除了鑽研聖經以外,還要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好書,參加神學或研經的課程與講座,從學有專長的老師獲取豐富新知與開闊視野。
四. 長進的祕訣:慎防走極端
相信我們都同意,認識神是要花時間的,成聖的工夫沒有捷徑可循。即使那些在我們靈命中似乎是突然而來、具有震撼性的經歷,也是經過長時間的禱告、讀經、默想與思考而孕育出來的成果。信徒不能守株待兔或臨淵羨魚,根本不作任何準備,只期待某些奇特的經歷來臨。
當然,有時候神會在特別的場合中賜下革命性的轉變。若是在這之前沒有預先的準備,那麼在這些突如其來的轉捩點之後,必須以扎實的追求作跟進,所產生的果效才能持久。
對於在恩典與在真理上長進二者之間的關係,曾立華牧師說得甚好:「這兩者(恩典與知識)都極重要,是構成靈命成熟長進的因素,缺一不可。而且使我們所掌握明白的真理不僅是應時的(timely),也是萬古常新,超越時限的(timeless),經驗不斷在時間上邁向成熟之途進發;換言之,有客觀的歷史的意識,亦能切合時需的,這是神期望教會信徒所當有的靈命生活的理想模式和方向。」(曾立華,頁182)
神要我們在恩典與知識的追求上過平衡的生活,不走極端。真正為神所用的教師,是那些將神的全備真道教訓人的教師。
結論
世上有不少事情令我們分心,使我們不能專注在重要的屬靈事物上。但智慧人必定選擇專心致志地討神的喜悅,付上代價去追求認識神。有些事情即使被忽略了,對靈命的成長不會有大礙。然而,若是忽略與神交通,不在基本認識神的事上痛下工夫,所造成的損失實在難以彌補。弟兄姊妹,千萬不要停留在現今的地步,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因為天外有天啊!

~~~~~~~~~~~~~~~
參考書目 曾立華著:《彼得前後書、猶大書──亂世驚情中的持守》。香港:天道[CW1],2000。
Davids, P. H. The Letters of 2 Peter and Jude. The Pilla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 2006.
Green, Michael. The Second Epistle of Peter and the Epistle of Jude.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79, fifth printing.
Kelly, J. N. D.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Peter and Jude. Grand Rapids, Mich.: Baker , 1981.


疾病得醫治是否包括在贖罪的大功裏?

我們相信的神毋庸置疑是全能的神,祂有能力可以醫治百病。祂曾對以色列人說:「我耶和華是醫治你的」(出十五26)。大衛在詩篇中曾提醒自己說:「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祂的一切恩惠!祂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詩一零三2-3)以上兩處經文中的「醫治」,都是指身體的疾病得醫治說的。
在討論有關「神醫」的課題之前,有一個基本的問題必須解決:主耶穌的救贖(atonement)是否包括疾病的醫治?換句話說,信徒祈求疾病得到醫治,是否每次都能蒙應允,經歷神醫治的大能?
贊成的人,經常會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4-5節、馬太福音八章14-17節與彼得前書二章24節等經文,支持他們的論點。以下是對這三段經文的簡單分析﹕
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是有關耶穌救贖大功的偉大預言。其中第4-5節說:「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祂受責罰,是被神擊打苦待。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被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經文提及的「憂患」和「痛苦」,從字面來理解,可以包括身體的疾病或精神的痛苦。然而,若對照下文所採用的字詞,如「過犯」、「罪孽」、「罪」(參5、6、11、12等節),顯然是將上文的「憂患」和「痛苦」規限在屬靈的領域裏。簡單來說,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的重點,乃預言彌賽亞為擔當世人的罪孽而受苦、受害,最終成就了救贖大功。
馬太福音八章14-17節,當主耶穌醫治好所有的病人之後,馬太說祂所作的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祂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太八17)。
這裡引用以賽亞書中預言的方式,似乎印證救贖確實包括疾病得醫治。但是仔細觀察馬太使用的文字,沒有引述當時流行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中 “phero” 一詞(《和合本》分別譯為「擔當」與「背負」),卻使用”lambano”和 “bastazo”兩字(《和合本》譯為「代替」和「擔當」)。為甚麼不直接引用七十士譯本,而是從希伯來文原文翻譯呢?相信主要的原因是:馬太要指出耶穌是彌賽亞,具有醫病的權能(參賽六十一1-2;路四18-19)。主耶穌在世上的三年傳道事工,醫治無數病人;然而,因為祂還沒有被釘在十字架上擔當世人的罪,救贖大功還未完成。故此,馬太乃將以賽亞書的預言,引申應用於耶穌在世所行的醫病神蹟中,要印證祂正是舊約預言要來的彌賽亞。
彼得前書二章24節,也引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4-5節的經文。彼得說:「祂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祂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彼得的引用,屬於主流的意義,與馬太引申性的意義不大相同。彌賽亞到世上來是要為人贖罪,重點不是在「能治百病」或除去信徒肉身所受的苦楚。彼得在二章24節的上文清楚交代,信徒可能因為持守信仰而受逼迫。他勉勵信徒應效法主基督忍受苦難的榜樣,跟從祂的腳蹤行(彼前二21)。
聖經明確指出,當一個人誠心相信主耶穌之時,他所犯的「罪」都因主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贖而得赦免。然而,聖經沒有保證信徒不會受「疾病」纏擾,或者說所有疾病都會得到醫治。不少敬虔愛主的人,他們的疾病與苦楚,沒有因著信仰就自然消失(拉撒路病逝、保羅身上的一根刺、提摩太胃口不佳等,都是明顯例證)。
總結來說,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的預言,重點是論述彌賽亞到世上來,藉著受苦受死而成就救贖大功,但救贖並不包括疾病得醫治。信徒的身體要等到主耶穌再來的時候,才能完全得贖。那時,或是復活或是改變,信徒會得著榮耀的身體,不再受疾病與痛苦的煎熬了。然而,在主耶穌還沒有回來之先,我們都活在會被拆毀的帳棚裏,仍有嘆息和勞苦(林後五1-4;參羅八18-25),但「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林後四16)


在恩典与知识上长进

引言
最近读到一篇以「基督徒知识分子缺席的时代」为题的文章,作者李健安博士论述这时代已变成一个「麦当劳化」的时代,「只求速度,不求品质;只论成果,不计过程;是一个只求塞饱肚皮,不在乎营养的时代」。在快餐文化冲击下,人们跟着潮流「笨下去」(dumbing-down),「永无休止地往 『白痴化』 和 『弱智化』 的滑落方向发展」。最可悲的是教会在不知不觉中亦被掳掠了,竟随俗地往「笨下去」的路上走,造就出来的只是一批追求即时满足,缺乏高素养,缺乏属灵内涵的肤浅信徒。(《大使命双月刊》,第九十二期,2011年6月,页4-7)
基督徒在信主之后,持续成长是「必然」又「自然」的事。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基督徒不断成长,但亦有不少人只是「年长」,没有「成长」,久而久之,变成「老油条信徒」。他们对属灵事物不感兴趣,事奉提不起劲,祈祷没有动力,读圣经亦没有先前的兴奋。
信徒灵命停滞不前,主要是因为「笨下去」的心态:只满足于肤浅的事物,不愿意付代价去追求。不少信徒将得救看成是一种「一次性的交易」(one time deal),得救以后,便银货两讫,与神或耶稣基督无须再有任何交往了。
彼得正是针对这种「一次性的交易」态度,写了彼得后书。他虽然知道自己在世的年日无多(彼后一13-15),但仍关心教会信徒在面对假教师的冲击时,是否仍能健康地成长。因此,在书信的开始,他指出信徒灵命成长的八个阶梯:先要有信心,然后有德行、知识、节制、忍耐及虔敬,最后是爱弟兄的心,加上爱众人的心。这样,人生就不至于闲懒,才会结果子荣耀神。(彼后一5-8)
到书信结束的三章18节,他仍不忘提醒信徒长进的祕诀(彼后三18)。本节是全书最后一节,总括了他先前的教导,将全书的主旨归纳起来:「你们却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重点是激励信徒成长,去面对假师傅异端的毒害。
一. 在异端冲击下要长进
彼得针对当时的假师傅,他们在教会中散播异端邪说,对使徒保罗的教导产生质疑,并且用私意去强解并扭曲,导致多人跌倒(彼后三15-16)。彼得以群羊牧者的身分,特别提醒信徒:「当防备,恐怕被恶人的错谬诱惑,就从自己坚固的地步上坠落。」(彼后三17下)
综观彼得后书,彼得以几个重要的神学主题劝勉信徒:首先,要坚守使徒的信仰传统,抗拒假师傅的教导(过去的);然后,要在主再来的盼望与亮光中生活与事奉(将临的);最后,信徒要在耶稣基督的恩典与知识上不断长进(现今的)。
彼得一方面指出传异端邪说的人在本质上与伎俩上的错谬。另一方面又要巩固教会中的弟兄姊妹,要他们在真道上持续不断地追求。正如要抵御病菌的侵扰,一方面要用药物除菌,但最重要的还是身体健康,有能力去抗衡。
其实异端邪说歷世歷代都在冲击着教会,诱惑信徒离开真道,只是出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例如,今天有些「传道人」会强调只要相信神,就会有「成功」、「健康」、「财富」临到信徒。而经过他们的「代祷与祝福」之后,他们总是提醒信徒必须记得「献上感恩的祭」,好支持他们过着奢华宴乐的生活。
听到这些新闻,我们不必过分惊讶,因为彼得与保罗早已预言在末世将会有假师傅出现,用敬虔的外貌作得利的门径。信徒若不能在真道上扎根,就容易会被异教之风吹动,以致飘来倒去。
有人说:「基督徒的人生就像骑脚踏车,若不持续前进,就会跌下来。」这与中国名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相近。因此,最佳的防备策略是在恩典与知识上长进,二者相辅相成地敌挡异端。
二. 追求在恩典中长进
彼得后书三章18节其实与彼后一章2节的内容十分相近,二者遥遥唿应,成为「书夹式」(book ends)的结构。因为它重复了一章2节的「恩典」、「知识」与「主耶稣」等重要字词。(按:《和合本》在彼后一2的译词是「恩惠」、「认识」)
「要在基督耶稣的恩典与知识上长进。」「恩典」与「知识」是耶稣所赐的两项礼物(参M. Green, 页150)。「恩典」是指神所赐的喜悦,正如一个王对他所肯定的人赐下他的喜悦,包括贵重礼物或官位的擢升。「知识」当然是指属灵的知识(参彼后一5-6)。(参P. H. Davids, 页316–317)「要在基督耶稣的恩典与知识上长进」这句话,可以简单译为:「要追求讨神的喜悦,并且追求认识神。」
先说「在恩典中长进」。信徒当如何靠主恩典不断长进,最终得到神的嘉许、称赞与喜悦呢?简单来说,是要透过个人的亲身经歷,去体验来自主耶稣的美善。
长进是一种生命改变,不仅是增进头脑的知识或参与宗教的活动,更是要追求主耶稣喜欢的事。有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主的笑脸是我的满足,主的首肯是我生活与事奉的最大动力。」
信徒靠恩得救,就必须仍旧靠恩成长。今日不少信徒只靠恩赐,不靠恩典;只重工作,不重灵命──这是灵命成长的大忌。若是这样,正如保罗所说,就是「从恩典中坠落了」(加五4)。
~~~~~~~~~~~
(未完待续)


若不能確定有神,可接受「不可知論」嗎?

我若不能確定有神存在,可以接受「不可知論」(agnosticism)嗎?
faq-a有些人認為,神的存在既不能證明,也不能否證,遊走於二者之間,故稱自己為「不可知論」或「不知神論」(agnosticism)者。事實上,今日的世代,尤其在西方社會中,抱持這種信念的人不少。但「不可知論」是明智和合乎真理的選擇嗎?
  首先,讓我們認識「不可知論」的基本立論。「不可知」這詞,是由希臘文的「沒有」(a-)與「知識」(gnost-)兩個字組成的,意思是「沒有知識」,就是對神的存在不具備確實的知識。
「不可知論」只是一種觀點、一種信念,不是一種宗教。持這論調者認為,神存在與否不是憑人的智慧可以認知或確定的,他們沒有足夠理由去證明,也沒有足夠的理由去否定神的存在;因此也有人稱它為「不知神論」。「無神論者」宣稱不能證實神的存在,「不可知論者」辯稱神的存在既不能證實,也不能否定,甚至乎要瞭解神是否存在,也是不可能的。「不知神論」雖然好像在有神與無神二者之間游移,卻是傾向於接受無神的一方,可算是「無神論」的一派。
歷史中上著名的「不知神論者」計有:赫胥黎(Thomas Huxley)、達爾文(Charles Darwin)、羅素(Bertrand Russell)與伏爾泰(Francois M. Voltaire)等人。
  接著,讓我們探討如何回應「不可知論者」。面對不可知論者,其實有點像面對無神論者一樣,可以用類似的答覆予以回應。
“Agnostics” believe that people who believe in God do so blindly without thinking. But the question is, if they don’t believe in God, will they also blindly choose not to believe without thinking deeply? Some “agnostics” insist that there is no metaphysical entity in the world. Is this another kind of “blind belief”? These questions are really worth pondering for “agnostics”.
  In real life, we encounter more agnostics who appear in the form of realism. They are usually not “philosophical people,” but their basic attitude can be seen in their words: “Who knows if there is a God? Whether there is a God or not, what does that have to do with me?” (“Who knows ?!” “Who cares ?!” ). Their indifference to the existence of God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for us to introduce the truth of the gospel to them.
  When facing such peopl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best strategy is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m (in fact, this strategy can also be applied to anyone), care about them, accept them, pray for them, and even pay a price to help them. Good testimony to win the trust of the other party.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evangelize is to do so with mutual trust and respect. After we establish friendship, we can then look for opportunities to share the gospel message with “agnostics” bit by bit. Although this will take a little more time, it is still well worth it.


魔鬼真的存在嗎?

魔鬼真的存在嗎?神若是全善的,為甚麼祂不消滅魔鬼,卻容讓他在世上肆虐,陷人類於罪惡痛苦中?
faq-a未信主的人,會對魔鬼的存在感到不可思議。有些人亦會問:「魔鬼既然作惡多端,違抗神的旨意,破壞祂所創造的世界和迷惑人心,又令人遠離神,那麼,全能又全善的神為甚麼不把他完全消滅,還容讓他繼續存在,影響世界及人類呢?」
這個問題涉及屬靈的世界,而不單是人類肉眼可見的物質世界,我們必須相信神的啟示,才能有確切的答案。讓我從三方面嘗試解答。
第一,神並非罪惡與魔鬼的第一因。聖經描述人類犯罪墮落,是因為魔鬼的引誘而起。人犯罪後,罪惡便進入神所創造的世界,也進入人心。不過,我們得留意,罪惡或倫理學上的「惡」,並不是一種實質的存在物,而是一種道德的狀態。神起初創造這世界和人類,地上並沒有「惡」存在。只是當人類運用自由意志去選擇拒絕善、反對善,才落在惡中,人世間也因此有了惡的存在。
全善的神不會亦不能造出惡來,而魔鬼也不是由神所創造出來的。按聖經記載,神起初創造了眾天使,卻沒有創造魔鬼。而且,魔鬼本來是地位極高的天使長,甚至被稱為是遮蓋神約櫃的天使。只因為他驕傲,要與至高者同等,後來就被神審判而淪為魔鬼。
魔鬼之所以成為魔鬼,是出於他本身的選擇,而不是神一開始便創造了一個魔鬼出來。是魔鬼錯用神給他的自由意志,選擇拒絕全善的神,從此就成了惡,更成了一切惡的源頭。聖經說神是全善的,在祂毫無黑暗,毫無不善;因此神絕非魔鬼與罪惡的「第一因」。反倒是魔鬼以其自由意志選擇背棄神,就成了一切罪惡的根源。
第二,世上的罪惡並非全是魔鬼的責任。今日人類雖然生活在神所創造的世界,但因為罪的緣故,世界上充滿了各種苦難,動盪不安,亂七八糟。這固然是因為魔鬼迷惑人心,引誘人犯下種種的罪惡和彼此殘害的結果。但這不是說,人類一切犯罪的責任都可以歸咎於魔鬼。
魔鬼不錯是會引誘人犯罪,但很多時候,真正驅使人犯罪的,是人裏面的慾念。是這些慾念與魔鬼外在的誘惑結合,令人做出種種罪惡的事。因此,面對今日墮落的世界和人世間種種的苦難,人類自己也有責任,是無可推諉的。
因此,今日我們若犯了罪,要先自我檢討,誠實地認罪,不要輕易把責任推卸給魔鬼或別人。現今有些基督徒流行一種做法:當他說了謊,會宣稱這是魔鬼叫他說的;犯了罪,卻說是魔鬼叫他犯的;賭癮發作,禁不住賭博的惡習,也說是魔鬼叫他去賭的!有些基督徒甚至會這樣禱告:「神啊,求祢把賭博鬼趕出去,把撒謊鬼趕出去,把姦淫鬼趕出去!」這樣,便將自己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暗示一切都是魔鬼的作為,是魔鬼進來把他的生命搞得亂七八糟而已。
有一個笑話說 ,有一位天使出巡,看見一隻小鬼在路旁哭泣,於是問他為甚麼哭?他說:「基督徒經常把他們犯罪的責任都歸到我們小鬼頭上,我們背了許多冤屈啊!明明是他們自己犯罪,卻說是『魔鬼作的』,有些事根本不是我們的責任,卻歸到我們身上,豈不是太寃枉?」當人把自己犯罪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連魔鬼也覺得受到委屈了!
第三,神沒有立時消滅魔鬼,不是能力的問題,乃是時間的問題。魔鬼不單存在,而且一直肆虐於人世間,破壞神的創造,影響人類。這樣說來,全善的神為何不立刻消滅他?難道祂沒有能力這樣做嗎?不!我們相信,神絕對有能力可以立刻消滅魔鬼,這是毫無疑問的,不然祂就不是全能的神了。神要立刻消滅魔鬼,是一件既乾脆又容易的事,但祂沒有這樣做,可見祂必定有更超越的原因。
神到如今還不消滅魔鬼,是因為時機還沒有到。耶穌曾講述一個「麥子與稗子的比喻」(太十三24-30、36-43),說明祂刻意容讓麥子與稗子一同生長,因為若在不適當的時候拔除稗子,會傷害麥子的生長。這是神無比智慧的安排,是有限的人無法完全知曉的。但我們可以放心,神對消滅魔鬼的過程,早有祂的計劃和時間表,到了時候自然會成就。
神不立時除滅魔鬼,是刻意讓我們在今生的成聖旅程中學會支取在基督裏的能力,去抵擋並勝過魔鬼,也讓我們在當中更深體會神無限的恩典與保守。
按聖經所說,當神最終消滅魔鬼時,會將魔鬼扔在火湖裏,那是他最終的結局(啟二十7-10)。這個永遠的火湖,主要是為魔鬼而設的;但那些選擇跟從魔鬼而不願接受主的人,也會跟隨他一同到地獄的永刑裏去,這可見於馬太福音二十五章41節:「王又要向那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裏去!』」
神要在適當的時候除滅撒但,這樣才能確保在永遠的新天新地中,不再有撒但的阻撓,也不再有罪惡與死亡。


「一人犯罪一人當」公平嗎?

常言道:「一人犯罪一人當」,但亞當犯罪卻連累了他的子子孫孫直到現在,永無休止。這豈不是很不公平嗎?
faq-a聖經認定,亞當犯罪之後,罪便從一人進入世界,所有從亞當而生的後代也都有罪,成為罪人。
從個人的立場來看,這似乎是很不公平的事;因為現代人普遍接受一個觀念,就是一人做事一人當,有人犯罪是他個人的事,沒有理由要其他人為他的行為負責。因此一些人會認為:亞當犯罪後,便要他所有的子孫承擔他犯罪帶來的惡果,這樣未免不公平,也太嚴厲,近乎不合情理。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探討這問題。
一方面,亞當的後裔因亞當犯罪而被牽連。聖經說,世界上所有的人,作為亞當的後代,都因為亞當犯罪而成了罪人;因為我們都流著亞當的血,所以同時有分於亞當的背逆,有了他墮落的性情。由於亞當一人的行動,以致罪與死的惡果都臨到亞當的生育源流裏,臨到生在世上的每一個人。人從亞當承受的罪性,不同於中國人所說「有樣學樣」,或「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意思。因為中國人的說法只是針對一些外在的行為,亞當真正影響後人的地方是指內在的罪性,是人在本質上所發生的變化,而不單是外在行為方面的問題。就如一些嬰孩,雖然只活了很短時間,沒機會在行為上犯罪,但他生命的本質就有了罪。
亞當的後裔如何因亞當犯罪而受牽連呢?聖經在羅馬書五章12節說得十分清楚:「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
為甚麼一個人犯罪,會累及所有的人,罪的刑罰也臨到所有的人身上?神學家對此有不同的解釋,筆者認為「代表論」的解釋比較適切。因為亞當是全人類的代表,因著他犯罪,惡果便臨到他所有後裔身上,以致全人類也要承受罪責。
支持「代表論」的論據如下:
其一, 亞當是人類的肉身生命之首,同時亦代表著全人類。神先給他權柄,他可以為他的後代帶來福氣,也可以帶來禍害。
就如著名的新約學者布魯斯(F. F. Bruce)所說:「對保羅來說,亞當不單是歷史上的個體和第一個人。亞當正如其希伯來文名字的意思,是指『人類』,亞當被視為人類整體一開始的存在……人類在開始時並未犯罪,本是可以長存不朽的,但自從人墮落犯罪,便帶來朽壞、死亡。」[ F. F. Bruce, Romans,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6 (Nottingham: IVP, 2008, Paperback), 119 ]
布魯斯又說:「這不單因為亞當這位人類的始祖犯了罪,所以人類便有分於他的罪裏(不然,人便可以反駁說,因為亞伯拉罕的信心,所以他的後裔也可以在他裏面承受他的信心)。這是因為『亞當』一詞,本身就是指人類整體。」(頁122-123)
其二,「代表論」最能解釋羅馬書五章12節下半節所說的:「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這句話表明,因為亞當所犯的罪,全人類因此承受了它帶來的後果。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死就無可避免地臨到眾人。
讓我用個比喻來說明這點: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若是歸化入美國籍之後,就成為美國公民,持有美國護照,享有美國政府的保護,會受到不同國家的優惠或禮遇。若是美國與別國宣戰,身為美國國民的我們,亦要被徵召入伍了。雖然宣戰不是我們的選擇,但因為我們是這國家的公民,國家的決定亦會影響我們。同樣地,神在救恩的計劃上,祂對待人類的原則也是如出一轍。
另一方面,雖然亞當的後裔受到連累,但藉著耶穌基督可以扭轉乾坤。
根據「代表論」的說法,亞當的後裔承受了亞當的罪性,並非罪行。而神審判人,是根據人的罪行,並非他的罪性。
按聖經記載,天使犯罪後,神並未為他們預備救恩。他們犯罪的後果完全要由他們自己承擔,沒有別的出路。然而,神卻為人預備救恩,讓亞當的後裔另有出路,不必為自己的罪行負責,這豈非給予人格外的恩典和憐憫嗎?
若按「一人犯罪一人當」的原則,所有人也要為自己的罪行負責,這是公平不過的。但神在人犯罪之後,沒有使人像天使般要各自承擔犯罪的惡果,反而賜下耶穌基督為我們承擔罪債,讓所有信靠祂的人都能支取救恩的福氣,這不單是公平,更是神滿有慈愛和智慧的決定呢!


持守古道──向上一代的屬靈前輩學習 – 續2

三. 殷勤學道
為甚麼上一代的屬靈前輩在他們的講道與寫作中可以引經據典,揮灑自如呢?無他,只因他們在神的話語上下了不少的苦工。正如古訓所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他們用上無數的時間與精神,將自己浸淫在神的話語中,以神的話語自樂,難怪他們讀經有亮光,講道使人得造就。
王氏十四歲那年定志每日查考聖經,一直保持這習慣。二十歲那年,他從神那裏得到復興,對聖經產生一種特別新鮮的興趣。過不久後,他遇見大試煉,他曾「將自己禁閉在一間小的屋子裏面,每日迫切祈禱,專心讀經。就在這時蒙了神的光照,從聖經中得著不少要緊的真理」6。及後,他更用三個月的時間住在鄉間,安靜地祈禱讀經,使他的「心境志願完全改變過來;從前以地上的事為重,看世上的名譽利樂學識為最寶貴;現在看那些竟算不得甚麼,卻以上面的事為最重要。基督成為我(王明道)的至寶」。7
倪氏在他的《神話語的職事》一書中,經常強調說:「如果不知道神話語是甚麼,就不能作神話語的執事。」他自己對聖經下了不少苦工。「他初期一天讀十九章聖經,一遍又一遍。聽說他清早四點就起來跪在神面前來讀經,讀好幾個小時,所以他的聖經『熟』、『深』、『勻』。他要求弟兄姊妺從年輕時就下工夫讀聖經。凡早期受過他直接或間接帶領的,不論傳道人還是弟兄姐妺,好多都是勤讀聖經的。」8
倪氏在聖經上所下的工夫,看過他的《讀經之路》和《正常基督徒生活》的人,便知道他讀經是如何用心,如何仔細。倪氏亦常常背誦聖經,並且鼓勵同工這樣作。他的見解是:「熟識聖經的人不一定能作話語的執事,不熟識聖經的人更不能作話語的執事。我們對於熟識聖經這件事不能懶惰。」9
今日的傳道人與信徒活在一個知識泛濫的時代,研經書、工具書與解經資料俯拾皆是;但我們這一代的「研經者」,最大的試探是甚麼都讀,只是聖經沒有讀;我們讀了不少有關「聖經」的書,但卻少接觸聖經的本身;我們讓別人告訴我們聖經的信息是甚麼,卻沒有第一手的認識。難怪我們讀經沒有趣味,講道拾人牙慧。讓我們效法屬靈的前輩,回到聖經去,多花時間鑽研聖經,多發掘聖經的寶藏,多明白神的心意。這是最基本的研經法,除此以外,沒有捷徑,然而這亦是最需要花工夫的路。
結語
在2000年7月「中信」所出版的《傳》上,刊登了一小段的話,題為「歸回聖經──給廿一世紀華人教會的緊急呼籲」。茲節錄其中的話作為本文的結語:
  歷世歷代以來,教會堅信聖經是神所默示的……。但如今,高等批判學、新正統派、新福音派的時髦理論,成為神學教育熱衷追求的金牛犢。十架救恩不再被高舉,認罪悔改不再是佈道信息的中心;強調自我實現的成功神學卻大行其道,神秘超然的經歷成為追求的主要目標。現今華人教會也亂象橫行,信徒身處屬靈的大飢荒中,急需在講壇復興,重尋忠於聖經的教導。……讓我們在主面前一起悔改……回應主的呼召,歸回聖經…… 將我們的生命事奉與教會的生活見證,重新立基在聖經神的話──至聖的真道上。10
讓這番話成為今日華人教會的提醒與挑戰。活在發展創意的世代中,讓我們仍然持守古道,不忘神永恆的心意是記在新舊兩約的聖經裏。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000年10月,現經筆者修訂刊出。
~~~~~~~~~~~~~~~~~~~~~~~~~~~~~~~~~~~~~~~~~~~~~~~~~~~~~~~~~~

注6王明道:〈我為甚麼信聖經是神所默示的〉,載於《衛道》,「王明道文庫」第七冊(台北:浸宣出版社,1996),頁164。
注7同上註,同頁。
注8邵遵瀾,同註2。
注9倪柝聲,同註1,頁72。
注10《傳》,第十三卷第四期(2000年7-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