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圣地的一份徧爱

您能否想像站在圣地的地土上,重温 神在圣经中所彰显的作为,一幕一幕地展现在眼前;又想像与主耶穌一同坐船过渡加利利海、走上苦伤道(Via Dolorosa)、在提比利亚海边被重新託付…的感受吗?感谢主,最近让我们九十二人能有以上的经歷。这实在是 神的恩典。
  自从一九九五年第一次到过圣地之后,就爱上了这片地土。我对它的这份爱不是因为它景色比別处优美;不是因为它气候宜人;亦不是因为它政局安定。我对它的爱乃基於一个简单的理由 – 因为神大能的作为曾在这地方彰显;而且我的救主耶穌亦曾在此留下佳美脚踪。因被父神与救主耶穌那份恩情的感召,自然而然地爱上这片地土。
  我第一次到圣地考察与达拉斯神学院九位校友与两位教授一同用八天时间畅游圣地,在教授的讲解与带领下获益良多。还记得在最后一晚的见证会上,大部份牧者都异口同声说日后要好好研读圣经,我亦是其中一人。为甚么我们这些对圣经已有认识的牧者会这样表示呢?因为在脚踏圣地之后,多年来对圣经的瞭解就像约伯所说的一样:「我从前风闻有你」;从而决心要钻研圣经,务求达到「亲眼见你」的地步。经过这次旅程,我发现圣地的「地图」已或多或少印在脑海里,使研读圣经时有活泼的「图像感」。並且决意在日后有机会的话,可以带领弟兄姊妹到圣地去实地学习
  感谢神的恩典,【圣言资源中心】与【加拿大证主协会】合办的圣地灵修学习团(十月十六至廿八日)已经完满结束。这次的旅程得以实现,除了要感谢 神各方面的安排与预备之外,还要多谢弟兄姊妹的参加。虽然在行程中有些阻滯 – 如团友上西乃山时扭伤,感冒生病等;然而 神的恩典却在多方面帮助我们(林后十二9),使眾多团员在回来之后都表示在灵性上有眾多的学习与更新。


用属灵伟人的祷文学习祈祷(二)

自从对属灵伟人的祷文產生浓厚兴趣之后,我就是要开始寻索、搜集属灵伟人的祷文,藉此帮助深化自己的祈祷生活。我经常到半价书局去流览,在注意邮购书局的介绍,果然有不少的发现。在短短的两年,我搜购了一百多本的祷文集 – 有古代的、有近代的;有个人的、亦有集合各家而编成的,只是中文的祷文集並不多。
在搜集的过程中,我挑选一些较有深度、又能感动人的祷文,將它们繙译成中文刊载在所牧养的教会主日秩序单上。后来得弟兄姊妹的鼓励,分別在一九九六与九八年出版了两本的繙译的祷文集:《旋风中的静语 – 安慰祷文集》与《宝座前的心曲 – 感恩讚美祷文集》。自此之后,阅读、默想与繙译祷文已成为我属灵操练的一部份。
记得有一次繙阅德国神学家潘翟华(Dietrich Bonhoeffer)所著的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中译本:【狱中书简】)一书,被他一篇在牢狱中的一篇祷文:【助我祷告】所感动。后来將它繙译出来,让我深入体会这位神学家在为信仰下监时的心路歷程:
神啊!清晨我要向您呼求,求您助我祷告,
让我的思想专注在您身上,因我不能独自承担。
我心里昏暗,有您就有光明;
我感觉孤单,您却永不离弃我;
我心灵软弱,有您就有力量;
我內心挣扎,有您就得平安;
我心里充满怨恨,有您就能忍耐;
我不明白您的道路,您却知道那一条路最適合我。
天父啊!
我讚美、感谢您,赐我平静的一夜,
我讚美、感谢您,给我新的一天,
我讚美、感谢您,赐我您一切的美善,以及您信实可靠的应许。
您已赐给我眾多的恩典,现在,让我从您手中接受苦难吧!
您必不会將难担的担子,放在我的头上。
您使万事都互相效力,叫您的儿女得著益处。
主耶穌啊!您曾像我一样,经歷穷乏、困苦、被弃、被囚;
您尝过人间的苦痛,当所有的人都离弃我的时候,
您仍在我身旁,您不撇下我,却寻找我,
您要我认识您,归向您,
主啊,我愿应您的召唤,跟隨您,求您帮助我!
圣灵啊!求赐我信心,保守我不陷入绝望之中,救我脱离肉体的情慾;
求您將爱您、爱人的热情浇灌在我心,不让任何的憎恨与怨毒侵扰,
赐我盼望,救我脱离恐惧与胆怯。
圣善、怜悯人的神,我的创造主、救赎主与审判的主啊!
您认识我的本体,亦知道我所行的一切,
您痛恨罪恶,不论贫富贵贱、今生或来世,您都予以惩治;
然而,对於那些诚心恳求赦免的人,您却乐意饶恕他们所犯的罪。
您喜爱良善,
在今生,您赐人无愧的良心,
在来世,您赐下公义的冠冕。
我想念我所爱的人,与我同囚的人,以及在这房子里忍受辛劳的人,
主啊,求您施行怜悯,助我更新,重获自由!
让我能活得好,无愧於心,在您面前亦坦然无惧。
主啊,无论今日的际遇如何, 让您的名得著荣耀。
(译自 Dietrich Bonhoeffer,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p. 88-90)
潘霍华当时为他的信仰,被德国纳粹党囚禁在牢狱中。他面临死亡的威胁,仍向神发出敬拜,而且心中没有怨毒,更为周围的人代求,这是值得效法的榜样。这祷文特別对当时教会受大车祸影响的遭遇大车祸,更显出它的宝贵。
习题:请再细心阅读潘霍华的祷文,並省察您现时的属灵光境。请问:这祷文如何帮助您胜过环境所带来的负面衝击?
(待续)


十步研经法示范6 – 使徒行传一章八节

第五步骤:逐题解答(三)
让我们继续解答第11题至第15题

11. 作「见证人」是甚么意思?要见证些甚么呢?
• 这里的「见证」原意是「见证人」的意思。简单来说,「见证人」是曾亲眼见过,亲身体验事件的发生,又愿意將所经歷的一切告诉別人的人。「见证人」必须忠於所见的事实,不可將事实与猜测混为一谈,更不能因为利益而放弃真理,乱作假见证。(词的意义)

• 因此,门徒不单要作口传的见证,更要用他们的生命印证所说的真实。(词的意义)
• 作见证的內容包括耶穌的一生,祂的事蹟、祂的死与復活,透过圣灵的力量见证神的道与祂的大能。在使徒行传的多篇讲道中,以彼得为首的使徒经常题述上列的重点,最重要的当然是福音的核心 – 耶穌的死与復活(参林前十五3-4),证明祂是旧约应许要来的弥赛亚。(以经解经)

12. 为甚么作见证需要有来自圣灵的能力?
• 圣灵要降临在门徒身上,他们就著能力。圣灵所赐的能力是见证人必须具备的动力。(上文下理)
• 要说服人接受耶穌的救恩,不是靠人智慧与口才,必须靠圣灵在人心里动工。因为主耶穌曾说,圣灵来是「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十六8)。(以经解经)
• 在使徒行传第二章彼得讲道之后,会眾扎心、悔改,最终带来生命的改变,这些都是圣灵的工作。(以经解经)
• 耶穌知道处於一个敌对神的世代而仍能忠心作见证人,这项工作十分艰鉅,因此赐下圣灵成为信徒內在推动的能源。一个没有能源推动的见证人,就像车子的油缸没有汽油,根本不能发动。(逻辑推理)

13. 「作我的见证人」表明这些见证人与耶穌有甚么样的关係?是属於主的见证人?是有关耶穌的见证人?是耶穌差派出去的见证人?
• 按文法结构来说,「我的」应指到「有关我的」(witnesses that concern me),是说明这见证必须有关主的一生,祂的死与復活。(文法结构)

14. 耶穌在讲完这句话之后升天,有甚么重要性?
• 主耶穌交待一切之后,就在他们眼前被云彩接去上升了。(上文下理)
• 耶穌升天之后,天使对门徒说:「…为甚么站著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穌,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祂还要怎样来。」(一11)天使提点他们不要停留或陶醉在这超然的经歷上,必须去实践使命,直等到祂回来。(上文下理)
• 四福音里亦有题述大使命的不同版本(参太廿八19-20;可十六15;路廿四47-48;约二十21)。耶穌在升天前再覆述一遍(徒一8),不单將圣工的篮图划出,亦將工作的范围指定,让门徒知道这是一项影嚮整个世界的使命(马太福音亦早已题及「万民」的字眼)。(比较经文)

15. 这节经文与使徒们往后的事奉有甚么关联?
• 这节经文已被公认为剖析使徒行传分段结构的钥节。由第一至第七章是门徒在耶路撒冷所作的见证(参路廿四47说:「从耶路撒冷起…」);第八至第九章是在犹太全地、撒玛利亚所作的见证;而第十至第廿八章是从该撒利亚直到当时的「地极」所作的见证。(上文下理,文法结构)

**下期预告:请再看一遍以上的十五题答案,有那些比较难解的词字或句语,需要对照註解,以保证所提出的答案不会离题。

可参考的使徒行传註解包括:
• 布如司著,李本实译,【使徒行传】(近代万国通用新约註解)。台北:浸宣会文字出版部,1969。
• 马歇尔著,蒋黄心湄译,【使徒行传】(丁道尔新约圣经註释)。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7/1997。
• 斯托得著,黄元林译,【使徒行传】(圣经信息系列)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7。
• Barrett, C. K.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2 Vols. Edinburgh: T & T Clark, 1994.
• Longenecker, Richard N. “Acts”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Vol. 9. edited by Frank E. Gaebelein,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81.


忠於圣经又適切时需的释经讲道

引言
踏入二十一世纪后,整个时代都在急剧改变。面对种种变数,教会讲道的模式,甚至讲道的內容,是否须要作出相应的变更呢?还是以不变应万变为佳?又到底在「万变」中仍有「不变」的可能吗?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教会不能躲在四堵墙內,对外界的情况不闻不问。
一. 时代的衝击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们正活在「后现代」的世界里,这到底是甚么意思呢?「后现代」的现象是从二十世纪末后的十数年所开始的,它一方面始於对「现代」所代表的真理观、世界观与人观的质疑、批判与挑战,另一方面却又微妙地延续「现代」的一些基本假设。陶加理(David S. Dockery)描述后现代的人类面临著「脱臼」(dislocating)的情况,原因是这时代倾向於使人类脱离固有的世界观。1
假如「现代」世界是坚实可量度的硬地,「后现代」世界则是飘浮不定的大海;若是「现代」世界代表「秩序」与「结构」,「后现代」世界则代表著「虚无」与「混乱」。
正因为「后现代」的本质飘浮不定,要界定它並不容易,后现代的迷思便在於此。然而,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普遍现象来指出它几项较明显的特徵。
首先,后现代主义对事物多方质疑。例如,他们对人生持悲观的態度:人活著確实有终极的归宿与意义吗?他们对婚姻关係並不看好:在离婚率节节上升之际,结婚真的会比单身好吗?他们认为,婚后二人能否坚持到底还是未知数呢。
其次,后现代文化其实是一种生活形態。它高举感官,喜欢看具有影像的事物,过於抽象的理论。它强调人要有自由思考的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要別人指定他们当怎样行。因此,它有反权威的倾向。
最后,后现代主义强调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存在。「现代主义」有一定的思维路向,是比较客观的,可以预测的。然而,「后现代主义」却吹无定向风,是主观的、不能预测的。对於持现代主义的人来说,知识与真理是確定和可以掌握的。然而,后现代主义的人则认为,真理因人而异,不能被確定;真理经常受个人文化与背景的差异所影响而变质,因此没有绝对的真理。
二. 面临的挑战
在后现代主义的衝击之下,不少传道者为要迎合会眾的「消费者心態」,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將圣经的教义淡出,將信仰的要求减弱,將信息的重点放在人的喜好上。传道者只注意选取一些鼓励人、安慰人的信息,刻意忽略那些责备人、警戒人、要人为信仰付代价的经文,因此给人一种「成功神学」或「悦乐福音」的错觉。正因为传道者没有將神的话语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传递,以致將神的话语「边缘化」而不自知。
再者,今日讲道的时间有愈来愈短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唱诗、见证、话剧或其他吸引人的节目等。凯沙(Walter Kaiser)早就看出这问题,他说:「无论人如何层出不穷地提出新的方法与重点,那唯一能使教会有活力、纯真又有果效的,就是用更新的目標、激情与力量来宣讲神的话语。」2其实,没有甚么事物可以取代根据神话语去宣讲的地位。
三. 使命的承担
传道者是神的代言人,在讲台上是代表神而不是代表传道者自己。「讲道」是神对人说话的时候,而讲道者只是神的器皿。若是这样,信息必须是从神而来,根据神的话语去阐释神的心意。讲道若没有神的话语或偏离神的话语,神就不能成为一切的核心,会眾就容易崇拜人而不崇拜神了。
保罗早已预言人要厌烦纯正真道的情况,然而,他仍向提摩太发出一项严峻的使命:「务要传道」(提后四2)。这里所要传的「道」正是上文所论述的:神默示的圣经(提后三16-17)。保罗接著指出原因,说:「因为时候要到,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耳朵发痒,就隨从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师傅。」(提后四3)「因为」这连接词实在可圈可点。人通常的逻辑思维是:「若是別人不要听,最好就不要讲。何必浪费脣舌呢?」然而保罗的逻辑却適得其反:「因为別人不要听,你更加要讲!」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似乎是一个不成理由的理由。
为甚么人家不要听,传道者仍要传讲呢?理由十分简单,因为有一天我们要向那审判活人与死人的主交帐(提后四1)。因为对神的託付不敢违逆,所以,即使面对一群不愿听道的会眾,传道者亦不敢隨便放弃其使命。
圣经从来没有说传道者可以因应会眾的喜好而调整信息;相反地,传道者乃是用神所託付的信息去调整会眾的生活形態。要在神面前作无愧的工人,就必须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二15);不是討人的喜欢,像当时的假师傅一那样,採用迎合人的言论使发痒的耳朵感到舒服。
四. 释经的讲道
甚么是忠於圣经、按正意分解的讲道呢?近代的学者提出一个专门名称──「释经讲道」。简单来说,释经讲道是一种根据圣经而且有系统性的讲道。透过传道者生命的宣讲,將圣经的信息带进会眾的实际生活中。释经讲道是「心態」多於「模式」,意思是说,它不规限於某种形式,却要弄清楚:「你是用你的思想去迎合经文呢?还是用经文去迎合你的思想呢?」3换句话说,讲道者须弄清楚:「这是经文的意思?还是你將自己的意思加诸圣经里?」
最好的测试是想像著摩西、以赛亚、保罗或彼得等人在场聆听你讲述他们所写的经文,他们会对你所讲的点头称是,说:「对!这正是我的意思。」还是会不断摇头说:「不是的!我从来没有这样说过。」
真正忠於圣经的讲道者在这个时代只属於少数民族。但感谢神,祂在这时代正兴起一批传道者,他们愿意坚守圣经、宣讲真道、逆流而上,这是可喜的现象。为甚么不要迎合潮流,却要在俗世洪流中形成为一股清流呢?有几个原因叫传道者必须这样做。
第一,因为释经讲道建基在神话语的权威上。注重释经讲道的人,大多数是坚持圣经高度的权威(high view of Scriptures)。意思是说,他们坚信圣经绝对无误,高举圣经的权威,以圣经为真理的范本,並且愿意服膺在真理之下。
第二,因为释经讲道可以有系统地传达神的话语。释经讲道让讲者传达神全备的启示,使会眾得著全面与平衡的餵养。若只按讲者的感动去讲,他可能会来来去去只讲自己喜欢讲的题目,只选取自己偏爱的经文。至於圣经的重要书卷,以及有系统的教导,会容易被忽略了。况且,有系统的释经讲道,不愁缺乏题材,因为圣经是讲不完的。
第三,因为神的话语是改变生命的唯一媒介。释经讲道是传扬神的话语,而神的话语之写成,目的主要是「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提后三16-17),因此传讲神话语的主要目的同样是要激发人活出真道。除了神的道,再没有別的媒介可以达成这样的目的了。释经讲道不是娱乐听眾,或让人感觉得比较舒服;释经讲道乃是藉著宣告神的心意,使人认识神,最终使人学像神,生命得改变。
五. 合宜的平衡
有人误以为,释经讲道是一位学究般的讲者站在讲台上只知讲解圣经,一点应用都没有。另有人认为,释经讲道必定是死板沉闷、毫无生气、与世隔绝、不吃人间烟火的讲道。
上文已提述过,讲道的主要的目的是要让人认识神,然后生命得到改变。因此,「讲道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生命」这句话包含著一个基本假设:生命的改变是因认识神与认识真理而来的。因此,在强调「生命改变」的同时,亦得注意改变生命的根据与基础是神的话语;不能只注意「怎样做」(How),而忽略告诉人这些行动所根据的是「甚么」(What)。
由此可见,释经讲道最重要的两个课题是:启示(revelation)与应用(relevance)。前者是从神接受信息,后者乃將信息带进会眾的生活中。这两个课题在讲道中必须產生適当的张力,因为忠於圣经的讲道是与听眾的生活息息相关,將天与地连接在一处的。正如一位德国神学家说:「一篇好的讲道应该有天为它的父亲,有地为它的母亲。」
那么,释经讲道是否要因应后现代的种种现象而多注意听眾的情况呢?对於这个问题,答案可以是「要」,亦可以是「不要」。这话怎说?
澳洲讲道学者庄士敦(Graham Johnston)在他所写的一本论讲道的书中,引用苏玛克(Samuel Shoemaker)的一首诗说明他讲道的进路:「我站在门前,不是深入在门里面,亦不是离开门外很远。这门是世界最重要的一道门,是人认识神与进到神面前的门。」4这首诗正好说明庄士敦对讲道的进路。他认为传道者必须站在门的旁边,不要太深入在门里面,因为若太深入,就不能接触后现代的听眾。他用这幅图画说明传道者要认识时代,所讲的是后现代人能明白的话语。
其实,后现代主义与基督徒信仰的对话不全都是负面的。后现代主义者追求一个可以体认的信仰,不是不切实际的理论。因此在讲道的时候,传道者必须让他们看见神话语的活泼(来四12),而且採用他们可明白的语言、实际的经歷与崭新的图画,將神確切的话语予以詮释。
但我们要小心,不可以將內容变更以迁就听眾;不是因为他们要听甚么,讲者就提供甚么。讲道是唯一不能受到「市场剌激」(market driven)而將「產品」改头换面的。在这末后的世代中,人虽然厌烦纯正的真道(原意是「健全的真道」),传道者仍要讲。不然,若只知哗眾取宠,传道者就会容易墮入亚伦的错谬中──为要迎合会眾的要求,成了现代金牛犊的製造者,以它代替神在教会中唯一配受敬拜的地位。


如何正確解释【圣徒復活】及相关问题?

耶穌死的时候,耶路撒冷城內有圣徒復活(太二十七52-53),这些人是谁?他们比耶穌先復活是否会影响耶穌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林前十五20)的教义?
让我们先看有关的经文:
51 忽然,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磐石也崩裂,52 坟墓也开了,已睡圣徒的身体多有起来的。53 到耶穌復活以后,他们从坟墓里出来,进了圣城,向许多人显现。54 百夫长和一同看守耶穌的人看见地震並所经歷的事,就极其害怕,说:「这真是神的儿子了!」(太二十七51-54)
这事蹟只有马太记述,而未见载於另外三卷福音书。相信马太要藉著见证幔子裂为两半、地大震动、磐石崩裂、圣徒復活,以及百夫长与看守之人的回应(二十七51-54),证明耶穌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
在这些现象中以「圣徒復活」最具爭议性,引发一些解释上与神学上的问题。
这些圣徒到底是谁?相信他们是旧约的圣徒。那么,是旧约的全部圣徒吗?应该不是。因为经文说:「已睡圣徒的身体,多有起来的」,是部分而不是全部,但人数多少则不得而知。他们復活之后就在耶路撒冷及附近地区显现,作耶穌之身分与工作的见证。这样解释十分配合马太福音写作的主题。
他们在甚么时候復活呢?是在耶穌死的时候(参太二十七50,及51-52节)。和合本说他们在耶穌死的时候復活,等到耶穌復活之后才进城显现给人看(53节),意思是:在他们復活与显现之间,有一段时间停留在坟墓里。当然,这样解释按原文语法是可行的。因「到耶穌復活之后」这短语,可以指他们「到耶穌復活之后」才「起来」,或是「到耶穌復活之后」才「进城」,二者均可。
其实,这两种解释在意义上相差不远。后者是要指出他们在耶穌死的时候復活,但等耶穌復活之后才进城;这样解释可以避免一个难题,就是他们在耶穌復活之先有所行动。但无论怎样,他们毕竟比耶穌先行復活,只不过在坟墓里停留,仍未能印证耶穌是「从死里首先復生」(西一18),以及祂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林前十五20)等教义。另外,他们留在坟墓里做甚么呢?若没有事情可做,为甚么不在耶穌復活之后才復活,偏要在耶穌死时復活呢?
因此,最合理的解释是:他们的復活是指「普通的身体」復活,没有「荣耀的身体」(参林前十五43)。这正好像耶穌在传道期间曾使拉撒路(约十一43-44)、拿因城寡妇之子(路七13-15)与睚鲁的女儿(路八52-56)等人从死里復活一样。这些人復活之后,在世上活了一段时间,但最后仍要经歷死亡,与常人无异。因此,已睡圣徒那「普通的身体」復活虽然先於耶穌「荣耀的身体」的復活,却不会影响耶穌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的教义。
这些圣徒在耶穌死的时候復活,要表明甚么属灵的意义呢?相信是要证明耶穌的死不是常人的死,而是与救赎计划息息相关的死。因此在祂死的时候,有幔子裂为两半、地大震动、磐石崩裂与圣徒復活等超然现象伴隨。有解经学者说得好:「耶穌的死与復活的生命息息相关。在祂死的时候,死人因祂的死而復活;当祂由生入死的同时,这些圣徒亦得以由死入生。」(W. D. Davis & Dale C. Allison Jr. Matthew, The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Series, III: 633)


背诵经文 – 在基督里的属灵地位

一.       我属灵的地位

  • 我是神的儿子(约一12;弗一5)
  • 我是蒙赦免的人(西一14)
  • 我因信被称为义(罗五1)
  • 我是新造的人(林后五17)
  • 我是圣徒(林前一2;弗一1;西一2)
  • 我是被主用重价买来的(林前六19-20)
  • 我在基督里受圣灵的印记(林后一21-22;弗一13-14)
  • 我是天国的国民(腓三20)
  • 我是神的杰作(弗二10)
  • 我已经与主联合(罗六3-4)
  • 我永不再被定罪(罗八1-2)
  • 我不再受恶者的控诉(罗八31;约壹五18)
  • 我是基督的朋友(约十五15)
  • 我与基督一同被藏在神里面(西三3)
  • 我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弗二6)

二.       我生命的功能

  • 我是世上的盐(太五13)
  • 我是世上的光(太五14-16)
  • 我是被拣选要结果子的(约十五1、5、16)
  • 我是基督的见证人(徒一8)
  • 我是神人之间的和好使者(林后五17)
  • 我是与神同工的(林后六1)
  • 我是神的管家(林前四1-2)
  • 我是基督身体中的肢体(罗十二4-5;林前十二27)
  • 我是基督的荐信(林后三3)

士师记十四章4节中的「他」是指参孙吗?

这里的「他」应该是指耶和华神,不是参孙。多个圣经译本与註释书的主张都是如此。
但有人却认为,参孙是信心的伟人(来十一32),他娶非利士人的女人为妻,是要藉此机会攻击非利士人。再看参孙的生平,他確实是在找这样的机会(参士十五3)。作为拿细耳人的参孙,虽然生活隨便,但不能因此否定他的信心和作为士师的使命。
另外,士师记第十四至十七章的主语大多是参孙。在十四章4节开始时提及「他的父母」,当中的「他」显然是指参孙;在同一节而且在同一个句子中,前面的「他」指参孙,而后面的「他」指耶和华,这种阐述似乎说不过去。
在解经的原则里,较为重要的应该是上文下理与文法结构。若按经文的文词语句去理解,这里的「他」解释为耶和华比较合理。虽然前一分句的「他」是指参孙,但后一分句「因为他找机会……」中的「他」却是指代前一分句尾的「耶和华」,意思是耶和华神找机会要攻击非利士人。当然,参孙可能有同样的意愿 (参士十五3),但那並非这段经文的重点所在。若按文法的铺排,要另下结论就比较困难。
参孙虽然是信心伟人 (来十一32),然而,不能用这个结论去推论他一生所作的都是信心的表现。他这次要娶非利士女子为妻,主要是基於他个人的喜好与肉体的情慾,因他对父亲说:「愿你给我娶那女子,因我喜悦她」(士十四3下)。
参孙不听父母的命令(士十四3上),他亦没有將神的律例放在眼內。神在旧约律例中清楚定规,以色列人不能娶外邦人的女儿为妻,恐怕他们会因此隨从她们敬拜偶像(参出三十四12-16;申七3)。参孙却一意孤行,只顺从低下的慾望行事。
请再看士师记十四章4节,这句话是这卷书的作者加上的评语,说明事件背后的原因。虽然参孙行他自己眼中看为正的事,要娶外邦女子为妻,但神却「破格」容许这件事发生,以成全祂的心意。神的旨意確实高过人的旨意,神的道路高过人的道路。


十步释经法之如何提出解释性问题?

我与读者曾探討如何將观察所得的原料转化成观察问题,並在適当时候,將观察问题再跟进写出解释性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將集中討论如何设计並提出解释性问题。
解释性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类:求知的问题、因果的问题与求证的问题。兹用创世记二十二章1至19节亚伯拉罕献以撒为例予以说明。
一. 求知的问题
「求知的问题」之目的,是要找出词句的定义或经文难以理解的地方。它基本上要寻求以下问题的回答──「作者这样记述到底是甚么意思?」。
*例证1:神既是无所不知,为何祂会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12节)?
这里的「知道」並非表示神在之前並不知情,而是採用「擬人法」,用人可以明白的言词,说明亚伯拉罕如何藉著顺服的行动去表明他敬畏神。这句话同时道出神对亚伯拉罕之行动的接纳与嘉许。
*例证2:为该地方起名叫「耶和华以勒」(14节)的用意何在?
「耶和华以勒」的意思是耶和华必预备。亚伯拉罕为那地方起名,是一项感恩的举动,让后世的人知道神是丰富且必供应人所需要的。
二. 因果的问题
「因果的问题」之目的,是要彻查经文中词句或短语的因果关係,特別针对经文中不协调之处或因果关係不明显之处。它基本上要寻求以下问题的回答──「它们之间有甚么因果上的关係?」或「是甚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后果呢?」。
*例证1:「这些事以后」(1节上)是指甚么事呢?又「神要试验亚伯拉罕」(1节下)甚么呢?
「这些事之后」是创世记经常出见的连接句,目的是要將敍事文各段落彼此的关係连接在一起。由於这处经文没有明確指出上文的那些事情,故此我们只能笼统地说它包含著第二十二章之前所发生的事。从这句短语可见,亚伯拉罕这时候的属灵光景已经足以应付这一类的重大试验。
「神要试验亚伯拉罕」是「总括性用语」,指出了记述紧隨著之敍事文的目的。神要试验亚伯拉罕甚么呢?相信是要试验他的顺服,要看他是否爱以撒过於爱神。经文三次强调以撒是他「独生的儿子」(2、12、16节),提醒他这次奉献的难度;又从后来神的使者宣告说:「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18节),可见「顺服神」显然是这试验的目的。另外,这事件亦包括对亚伯拉罕信心的考验,看他对神一直以来给他的应许──「你的后裔必眾多」──是否坚信不移。
*例证2:神吩咐亚伯拉罕將以撒献上,是否过於残忍?
要求將儿子献上为祭確实是十分残忍的事。但前一个问题必须从两个层面来看。
先从结果来看,神最终並没有要以撒死,故此那「残忍」的情况並没有出现。在这次试验中,神所要的其实不是以撒,乃是亚伯拉罕。最后峰迴路转,神將以撒归还给亚伯拉罕。因此,並不算是残忍。但从整个过程来看,亚伯拉罕是有血有肉、有亲情的人,要自己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这个意念在那三天內不断盘旋在脑海中,那是无情的煎熬。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神吩咐亚伯拉罕做的事是十分残忍的。
三. 求证的问题
「求证的问题」之目的,是从两个或以上的结论中探討何者比较合理。它基本上要寻求以下问题的回答──「这两个看法中,哪一个比较合理?」或「有甚么经文的佐证支持这样的结论?」。
*例证:亚伯拉罕显然知道此行是要將以撒献上,但却对僕人说:「你们和驴在此等候,我与童子往那里去拜一拜,就回到你们这里来。」(5节)这样说是否有说谎之嫌?
这句话可有下列不同的结论:
1. 亚伯拉罕具有充足的信心,相信他与儿子必定能回来。
2. 在紧急的情况下,亚伯拉罕只是找些话来搪塞过去,他自己並不知道在说些甚么。
3. 这是一项连他自己也无法完全体会的预言。
从亚伯拉罕后来对以撒说「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8节),足以证明他对神具备充足的信心,故此他对僕人说了那句话。他不愿意带僕人同往,也许是因为僕人不一定能认同这次行动,他们同行反而会使情况变得复杂。如此看来,第1个结论比较合理。


基督徒到天堂之后,要昼夜讚美,那岂不是十分沉闷的事吗?果真如此,在地上的生活岂不是更具有多样性与挑战性?

基督徒將来到了天堂,无可置疑,讚美与敬拜是主要的事奉。
启示录是一本论述世界终局的书,它在討论地上大灾难的同时,亦多次穿插著描述天上敬拜的情景(参启四8、10-11,五9-10、12-14,七9-10、11-12,十一15-18,十四1-5,十五2-4,十六4-7,十九1-6)。从这些经文,我们可见到几项基本事实:
1. 天上的敬拜少不了天使与四活物的参与(启四8,七11-12,十一15,十六4-7)。
2. 除了天使之外,蒙救赎的群体亦有分在天上的大敬拜聚会中(启五13-14,七9-10,十四1-5,十五2-4,十九1-6)。若「二十四位长老」被解释为蒙救赎者的代表,那么经文的出处可以加上启四10-11、五8-10、七11-12及十一15-18。
3. 敬拜的对象是坐宝座的父神与曾被杀的羔羊耶穌基督(敬拜父神:启四2-6,七11-12,十一15-18,十四1-5,十五2-4,十六4-7,十九1-6;敬拜羔羊:五6-10、11-12;敬拜父神与羔羊:五13-14,七9-10)。
4. 在这些敬拜的描述中,有三处提及他们歌唱敬拜:启五8-9(四活物与二十四位长老唱诗歌);十四1-5(蒙救赎者唱別人不能学的新歌);十五2-4(胜过兽的人唱摩西的歌和羔羊的歌)。
由此可见,圣徒在天上確实会与天使一同参与敬拜,並且用诗歌颂唱归荣耀给神。至於是否「昼夜讚美」,则不能確定。假若敬拜是圣徒在天上要经常做的事,那是不是一件沉闷的事呢?这个问题可分述如下:
首先,我们得承认地上的人不能完全理解天堂的生活。正如一个人站在河的这一边,不能完全明白河另一边的人怎样生活。虽然圣经有提述天堂生活的情况,但那只是在头脑上的理解,与实际的经歷还有一段距离。有些宗教试图用肉体的感官去投射,认为將来在「天堂」里会有醇酒、美人与各样物质的享受。然而圣经清楚地记述,属血气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林前十五50;加五19-21),圣徒要得著永恆的祝福,必须经常改变,得著荣耀復活的身体才可以领受。千万不可以从物慾的角度去理解天上的经歷。
第二,用肉身躯体的观念,同样不能瞭解如何能昼夜(或经常)唱诗讚美,因为我们的身体要睡觉,而且我们的喉咙不能容让我们不停地歌唱。然而,圣徒將来得著荣耀的身体之后,即使昼夜讚美也不会感到口乾或疲乏。
第三,地上教会的讚美与敬拜,亦无法与將来天上的相比。许多教会因为人数不多,加上大部分会眾唱诗提不起劲,故此不能產生一种令人嚮往讚美与敬拜的效果。將来与千千万万的圣徒和天使一同敬拜,那种震撼力非同小可,必定不会沉闷。
最后,地上的敬拜可能会缺乏主题,但在天上並不缺乏,因为所唱的都是「新歌」(启五9,十四3)。「新歌」的意思不单是曲调上的新,更是主题上的新,是从生命的体验中唱出来的。若不是在蒙救赎的人群中,这新歌是学不会的(启十四3)。圣徒在天上愈讚美,就愈发现神本性的一切丰盛与美善,直到永远仍有讚美不完的主题。
启示录十四章1至5节用「守童身」与「未曾沾染妇女」来描述蒙救赎者与主之间的关係,相信这是用许配给基督作新妇的背景而写成(参林后十一2;启十九7-10)。故此,我们可以用婚姻的关係去理解所提出的问题。不少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都有切慕对方、震人心弦的感受。他们经常想念、渴望与爱人在一起。当二人共处时,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有时候虽然无话可说,亦可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若是环境与体力许可的话,双方二十四小时在一起亦不会感到沉闷。
我相信將来在天上的讚美与敬拜不会沉闷,因为我们將来得著荣耀的身体,加上神的属性让我们有唱不完的主题,再加上对主的爱慕,那必定是一种可以持续到永远的享受。故此,天堂是不是一个沉闷的地方,全在乎你与坐宝座的父神与羔羊耶穌基督之间的关係如何。
天堂实在是音乐的城、讚美的城、歌颂的城。若將来在天上的生活主要是讚美与敬拜,那么我们现在最好多学习讚美、敬拜主;不然,到了天上可能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出现。


如何解释摩西「离开埃及,不怕王怒」?

摩西「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可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摩西「因著信,离开埃及,不怕王怒」(来十一27)可有两个不同的指向:摩西第一次逃离埃及,或第二次出埃及──他带领著以色列人离开的。引发第二种解释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出埃及记二章14至15节的记述中,摩西是因为惧怕而逃离埃及,与信心拉不上关係。他后来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比较上算是出於信心,故此有这样两种不同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看第二种解释,即认为来十一27是指摩西后来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
支持的理由如下:
1. 摩西在打死埃及人之后离开埃及,明显地是与他的「惧怕」有关(出二14),谈不上是「因著信」而离开(来十一27)。
2. 摩西后来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在法老王多方阻挠与威嚇之下,仍然持定信心,不怕王怒,力挽狂澜,终於成功地完成託付。这与「因著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在逻辑上有直接的关係。
3. 若是指向摩西第二次出埃及,希伯来书十一章23至29节就可分为以下三个重要时期:
(1) 从出生到成年(23节)
(2) 杀埃及人、离开王宫、到米甸旷野(24-26节)
(3) 领以色列人出埃及(27-29节)
  其次,让我们看第一种解释,即认为来十一27是指摩西离开埃及到米甸旷野。
支持的理由如下:
1. 若认为希伯来书十一章27节是论述摩西后来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就会与来十一23-29整段的语法结构互相牴触。因为整段经文有五个「因著信」的短语,都指向摩西生平一个重要时段:
(1) 摩西的父母「因著信」,將摩西藏了三个月(23节);
(2) 摩西「因著信」,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24节);
(3)「因著信」,他离开埃及(27节);
(4)「因著信」,他守逾越节(28节);
(5) 他们「因著信」,过红海如行乾地(29节)。
2. 「不怕王怒」与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实际情况不能协调。在以色列人出埃及之时,法老王与埃及人因为看见耶和华神藉著十灾所施行的权能,都惧怕摩西与以色列人,巴不得他们能早日离开,这点与摩西「不怕王怒」的描述刚好相反。
至於出埃及记二章14至15节,经文虽然没有说法老王「发怒」,却记载说「法老……就想杀摩西」,想杀摩西当然是因「发怒」而產生的念头。除了出二14-15之外,在杀埃及人事件与逃离埃及的期间,找不到別的经文述及法老王对摩西发怒。「怒」从何来?须有个交代;否则,经文的解释会很牵强。
3. 第一种解释的难解之处,是怎样將摩西逃离埃及时的「惧怕」解释为「信心」的表现。这问题可从两方面探討:
一方面,出埃及记二章14节是局部性的描述,希伯来书十一章27节则是全面性的描述。出埃及记说摩西为自己的安危感到害怕;但希伯来书强调他在这次离开埃及之前,如何选择事奉神而不事奉法老,並详细交代他不愿被称为法老女儿之子的原因(24-26节),然后才说他离开埃及(27节上)。然而,他离开埃及不是因为惧怕,而是因为渴慕得著那更恆久的赏赐(27节下)。希伯来书的作者归纳整个事件,看出摩西的勇气、信心以及对神的忠诚。
另一方面,摩西在杀死埃及人之后,经文记述他「惧怕」(出二14);他后来「躲避法老,逃往米甸地居住」(二15)。然而,两节经文在时间上与逻辑上不一定是紧接在一起的。「躲避法老」可以是往后发生的事,与「惧怕」没有直接关係。希伯来书作者將两件事情分开討论。
  总结来说,若从经文的上文下理与语法结构来看,摩西「离开埃及,不怕王怒」最合理与最自然的解释,应该是指他第一次离开埃及说的。
在选取合理解释的过程中,看经文的「上文下理」应是首选的原则,这与「语法结构」是密切相连的。因为经文多次出现「因著信」这短语,所以它可作为结构的分界。
另外,圣经作者不一定將事件所有细节都详加记录。当两段经文有不协调的记述时,不要立刻下结论说它们互相矛盾;它们可以是互相补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当然,这不是平时可以容易读出来的。正因为这样,当两段经文產生矛盾时,我们必须从其中找出合理的答案。